能源互聯網背景下 未來的售電企業應當如何開展業務?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同時還在工作總體部署中著重指出要推動能源革命。互聯網+行動計劃和能源革命,兩者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能源互聯網這個新名詞,引起了社會
第三,提出售電側放開的各階段目標和措施,明確售電機構的盈利機理和模式,同時要保證普遍服務,并且普遍服務能最低限度影響售電側市場的經濟效率。同時,要有嚴格的監督保障機構來保證這套機制的執行,關鍵是使得用戶的正當權益得到保障。要充分保護用戶的選擇權、知情權、市場定價的參與權等基本權利,也要保障新成立的售電公司的正當權益。
第四,研究如何保證電力市場公平競爭、提高市場效率。電力的稀缺性、安全性、短期價格無彈性、普遍服務要求、對于環境的影響、投資的專一性等,將使得建立一個公平充分競爭、消費者利益有保證的市場比較困難。因此未來如何在市場中規避市場力,盡可能降低其寡頭特征,提高市場競爭效率等,是亟需研究解決的問題。
如果上述問題不能獲得有效解決,那么電改結果就會是這樣一種前景:只管住了中間,而兩頭放開將遲遲實現不了。也就是說,13年前廠網分開一夜之間實現,競價上網等了13年還沒有到來的情況將再次重演。
售電側放開對于很多想要“嘗鮮”售電業務的企業而言,在能源互聯網背景下開展售電業務,機遇與挑戰并存。要在售電側改革中搶占先機,首先做到以下幾點:
轉變觀念。在過去電力工業的發展過程中,競爭的主題是圈河流、圈煤礦,也就是搶發電資源。售電側放開后,現在要圈用戶,也就是盡可能地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這意味著售電機構要轉變傳統觀念,在采取什么樣的策略爭取用戶方面多花心思,要有競爭行為,為用戶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
為用戶提供能效提升服務。在未來售電側改革的實施細則中,肯定會對這方面的內容進行規定,即售電機構要提供節能減排、提升效率、優化負荷曲線等服務。政府主要通過兩個指標對其進行考核,即供電可靠性和用戶用電效率。例如,如果今年的單位產品用電量同比上升,那就說明供電方案有問題;反之,若單位產品用電量同比下降,則說明用電效率提升,此時,用戶會得到好處,從而有利于售電機構籠絡用戶,這是一種良性循環。
為用戶提供綜合能源解決方案。售電機構從事售電業務,不應當僅僅是“賣電”這么簡單,而是應當在幫助用戶提高能效的同時,為用戶提供綜合能源解決方案。售電機構可以為用戶提供各種“能源組合套餐”,同時通過多種智能化的信息通信技術和自動控制技術,為用戶提供消費選擇權。舉例來說,為用戶供熱就有多種選擇方案,電便宜的時候用電,氣便宜的時候用氣。這樣售電機構就發展成為綜合能源服務商的角色,對應的也有綜合能源供應商,負責為能源服務商提供各種能源資源。對于那些資產實力強、本身業務面就非常廣的企業來說,可以考慮身兼能源供應商和能源服務商的雙重角色。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