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廣東電力結構方面有何異同?
來自內蒙古電力行協的消息顯示,截至2015年12月底,該區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裝機容量達10391 27萬千瓦。內蒙古成為我國首個電力裝機突破1億千瓦的省份。今年1月底,廣東省統調裝機容量突破1億千瓦,達10217萬千瓦
來自內蒙古電力行協的消息顯示,截至2015年12月底,該區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裝機容量達10391.27萬千瓦。內蒙古成為我國首個電力裝機突破1億千瓦的省份。今年1月底,廣東省統調裝機容量突破1億千瓦,達10217萬千瓦,成為繼內蒙古之后全國第二個裝機容量過億千瓦的省份。
同為電力裝機大省,兩地在電力結構方面有何異同?
記者梳理發現,兩地都非常重視清潔能源發展,內蒙古可再生能源裝機比重達30%,廣東電網統調水電、風電、太陽能、核電裝機占總裝機容量的21.1%。
不同之處在于
❖ 內蒙古加大電力外送力度;
❖ 廣東省作為“西電東送”的受電端,受電比例不斷提升。
清潔能源獲重視 占比均超過兩成
❖ 作為能源資源大省的內蒙古和經濟用能大省的廣東,都非常注重清潔能源發展。
❖ 內蒙古因其風能分布廣、穩定性好、易開發的地域優勢,重點發展風力發電。
最新數據顯示
2015年底,內蒙古風電裝機容量達2424.94萬千瓦,超過三峽電站裝機規模;風電、水電、光伏合計占總裝機容量的比重高達30%。
廣東省注重多種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目前,廣東電網統調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合計占總裝機容量的21.1%,比“十一五”末提高7.1個百分點。
近年來,內蒙古大力推進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建設,繼2011年發電裝機容量躍居全國第一后,“十二五”期間,內蒙古電力行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保持著發電裝機、人均裝機、風電裝機、風電電量、外送電量5項全國第一的紀錄。
內蒙古是我國最早利用風力發電的省份之一。1989年從零開始規模化開發風電,2005年風電裝機僅為17萬千瓦,經過10年的發展,風電裝機趕超三峽電站的容量,可再生能源裝機比重增加到30%。綠色風電已由補充能源向替代能源過渡,成為內蒙古的第二大主力電源。
中國風能協會的數據顯示
內蒙古風能可開發量超過1.5億千瓦,約占全國陸上風能可開發總量的50%以上。每發100億千瓦時的風電,就相當于燃煤機組減排二氧化碳約970萬噸、二氧化硫5萬噸,節約標煤300萬噸,節水450萬噸。
經濟快速發展、用能需求不斷增加的廣東省,近年來用電量迅猛增長,亟待構建一個開放、多元、清潔、安全、經濟的能源保障體系。廣東電網通過節能調度、支持光伏發電等多項措施,為清潔能源上網打開“方便之門”,不斷提高裝機容量的“清潔度”。
記者從廣東電網公司了解到,近年來,通過積極支持光伏產業加快發展,廣東電網建立了一系列光伏并網全方位服務體系,為光伏電源接入提供簡便、及時、高效的并網服務。截至2015年底,廣東電網范圍內共受理(含已并網)分布式光伏項目裝機容量達63.82萬千瓦,“十二五”期間節省標煤78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968萬噸。
電能有出有進 兩地雙雙受益
取得發電裝機、人均裝機、風電裝機、風電電量、外送電量5項全國第一的內蒙古,在贏得眾多榮譽的同時,由于本地能源需求有限,大量富余電力急需外送。
由于缺乏遠距離、大容量電力外送通道,內蒙古能源基地的發展一度受到制約。為解決電力外送問題,內蒙古加快推動輸電線路建設進程,錫盟至江蘇、上海廟至山東兩條特高壓直流,錫盟至山東、蒙西至天津南兩條特高壓交流,4條電力外送通道陸續開工建設。
2014年11月4日
錫盟至山東1000千伏特高壓工程正式開工。這條“西電東送”“蒙電外送”的標志性工程的開工建設,標志著內蒙古電力大規模外送進入新的時代。
今年2月3日
南方電網“西電東送”主網架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大通道──滇西北至廣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正式開工建設。這條特高壓線路的建設將為廣東省接受外電提供更堅強的保障。
一個是能源需求大省,一個是能源基地,都在加緊建設電力輸送通道,但各按所需,送出、受電雙雙受益。這是兩地優化電力結構、加速能源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措施之一。
截至目前
蒙電東送累計外送電量達10875億千瓦時。而作為受電端的廣東省,累計吸納西部電力6473億千瓦時。廣東電網預測,到2020年底,西電送廣東規模可達4008萬千瓦。
據蒙東電力相關負責人介紹
到2020年,內蒙古境內將建成12條特高壓電力輸送通道。屆時,蒙電外送規模將達到1.3億千瓦,年外送電量8300億千瓦時,增加當地煤炭就地轉化3.8億噸,電力外送和清潔能源大規模發展問題將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作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12條重點輸電通道之一的滇西北至廣東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建設,不僅可以提高西部瀾滄江上游電能外送能力,還可緩解珠三角地區環境污染問題。
工程投產后,按照每年送電約200億千瓦時計算,珠三角地區每年可減少煤炭消耗64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1600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2.3萬噸。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