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電改試點打開“黑匣子”:已有人組織新售電機構 不屬南方電網
導讀:按照深圳電改試點方案,未來三年每千瓦時輸配電價將下降1分多錢,按2015年至2017年深圳供電局公司預測的銷售電量計算,未來三年電網收益累計減少24億元之多。想象一下,買電就像買大白菜一樣,在交易市場里
隱情
此次電改試點,全國那么多省市為何花落深圳,國家、南方電網和廣東、深圳地方政府如何一拍即合?
說起來,深圳確實與電改有著深厚的緣分,也具備多年改革開放沉淀的基因。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深圳總缺電,前深圳市委常委,上輪電改的親歷者張思平就回憶:“工廠開四停三或者開五停二在珠三角很普遍,部分居民用電也難以保證。”所以彼時深圳就搞了三次電價改革,后來早于全國兩年,2000年廣東省就搞了先行先試的電力體制改革,率先進行了廠網分開,為當時全國電力體制改革僵局打開了一個缺口。
而另外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經濟從高速粗放發展到穩步高質發展的新常態,創造并享受多年發展紅利的深圳,正在尋求類似擊喙拔趾褪毛的“鷹的重生“,而多年來高企電價已成為其蛻變的一個制約。
接近深圳市政府的人士透露,有著“產業市長”之稱的深圳市市長許勤,對深圳平均銷售電價達0.792元/度的高電價頗為心焦——曾經輝煌、產業規模占全市工業總量一半的電子信息產業增長速度大幅萎縮,新興產業正在孵化培育中,高電價已經成了深圳市構建這類產業“向心力”的一大掣肘。
深圳如今與十年前用電結構相比變化太大,剛納入新誕生的南方電網公司不久后的2004年,深圳有七成電來自本地電廠,其余的外購,而如今徹底顛倒過來了。電力輸入大市的稱號完全實至名歸。大部分外購電造就了如今的高電價。而那也與2004年左右深圳陸續失去地方電價定價權和調度權不無關系。
雖然2012年2月,深圳市供電局和廣州市供電局從廣東電網公司獨立出來,成為南方電網直屬子公司,獲得了較大的自主權和主動權,但依然沒能化解高電價難題。
“深圳市有電價改革的內在需求。”曾在原電監會任職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吳疆認為。
“什么?電價改革!”說到此或許像河南、湖南等地很多地方政府都會搖頭,背后牽扯因素太多。單說電價補貼一事兒,包括一大堆的工商與居民的交叉補貼、農電補貼和城鄉補貼等原有政策,而深圳就頗為簡單,一沒農網全是城市電網,二相對獨立,三沒有輔業拖累。
不過,廣東省網中購電成本最高、貢獻利潤最多乃至于占整個廣東省電網40%利潤的深圳電網,平均每年減少收益8億元并非小事。2014年南方電網公司債券上市公告書顯示,公司2010、2011、2012年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67.49億元、47.12億元和64.38億元。緣何南方電網對其利益削弱不少的電價改革如此高姿態?
身為電力改革的試驗田,南方電網僅負責南方五省的輸配售電業務,2013年末總資產為5842.48億元,體量僅為國家電網的1/5左右。而且其曾經有過因電力建設投資過快而多方尋求上市的經歷,然而數次都夭折了,最主要原因是其自然壟斷屬性造成財務透明度低和盈利能力偏低。
廣東省“電改闖將”張思平退休后也表示,南方電網雖然組建12年,資產規模擴大了數倍,但利潤水平卻依然是組建前廣東電網近100億的水平,目前南方電網的總資產回報率不到2%,實在太低。記者另獲悉,國家電網總投資回報率也很低。
一位業內專家分析,南方電網搞價改,一可以提高其財務透明度,便于加快上市步伐,二是其輸配電價得到政府部門認可,三可減少社會對其盈利模式的非議,何樂而不為?
南方電網頗為積極主動之下,中央或許正是看準了深圳等各方以上諸點基因與訴求,所以,國家、南方電網和廣東、深圳地方政府幾方一拍即合,試點花落深圳。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