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打造電網“智慧地圖” 成功避開779塊紅線區域
建設一條輸電線路,在兩座變電站之間拉一條直線最便捷,但往往會觸碰生態區域,最后只能拐個彎、繞個道。怎么彎、怎么繞,6月2日正式運行的“江蘇省電網規劃生態環境因子信息化管理系統”讓難題迎刃而解。這是江蘇省劃定生態紅線后,首個實現江蘇省地圖、生態敏感區疊加的“智慧地圖”。
江蘇電網規模居全國首位,以往電網建設也非常注重保護環境,但無法在可研階段就實現對生態敏感目標的準確定位與避讓,核心問題就是相關信息沒有準確“對表”。隨著電網密度加大,可供選擇線路越來越有限,觸碰生態敏感區的幾率增大?;诖?,江蘇省輻射環境保護咨詢中心、國電環境保護研究院、省電力公司共同研發了“智慧地圖”。
目前,江蘇省共劃定779塊生態紅線區域,總面積2.4萬平方公里,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重要水源涵養區、重要漁業水域、太湖重要保護區、特殊物種保護區等15類類別。生態紅線區域實行分級管理,一級管控區是生態紅線的核心,嚴禁一切形式的開發建設活動;二級管控區以生態保護為重點,嚴禁有損主導生態功能的開發建設活動。
“在遵守生態紅線的前提下合理布局電網,取得‘雙贏’是最好選擇。”江蘇省輻射環境保護咨詢中心工程師林炬介紹,基于這樣的理念確立了“智慧地圖”建設思路——在地理底圖上標注生態紅線區域的范圍,再疊加電網規劃和電網現狀信息,一旦電網線路觸碰生態紅線區域就會出現提示和預警。
記者點開“智慧地圖”,試著從紫金山東麓到紫金山南麓建設一條線路,準備直線布線,系統提示經過“鐘山風景名勝區”,建議繞道至環陵路以外區域走線。“這就可以在前期規劃可行性規劃、論證實現圖上作業,將現場勘察放到后期建設階段,這就提高了整個電網規劃建設的效率,實現源頭管控。”林炬介紹,“智慧地圖”將關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濕地保護區的調整動態,確保信息準確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