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擁抱能源新格局:智慧電網是傳統電網向能源互聯網變革的代表

分散式風電開發向南部和中東部轉移。分散式風電的特征是本地平衡、就近消納。隨著低速風電技術近年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廣泛應用于中東部和南方地區。我國低風速風電場開發的核心地區有江蘇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廣東省等,均處于南方經濟發達地區,這一地區可利用的低風速資源面積約占全國風能資源區的68%。當前,這些地區平均風速在5m/s以上的地區具有潛在的開發價值,隨著超低風速機型的技術突破,預計超低風速區可以貢獻更多的電力資源。根據風能協會統計的數據,近幾年來新增風機在區域分布上南方風場開發占比不斷提升,甚至有趕超“三北地區”的趨勢。

2.4. 海上風電接力陸上風電或迎新發展
我國海上風電迎來加速發展期。“十二五”期間,中國海上風電發展較為緩慢,到2015年末,海上風電累計裝機為103萬千瓦,遠低于之前規劃的目標,主要原因是技術尚有待完善,開發海上風電的經濟性不強,企業積極性不高。進入“十三五”,隨著海上風電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設備及安裝成本降低以及配套產業日漸成熟,海上風電正迎來加速發展期。2017年,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實現大幅度增長,海上風電新增裝機為116萬千瓦,同比增長97%,截止2017年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約為280萬千瓦。根據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全國海上風電開工建設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力爭累計并網容量達到500萬千瓦以上,新增裝機容量400萬千瓦以上,預計實際規模將超預期。

海上風電上演“三省爭霸”。中國海上風電或將形成江蘇、福建、廣東三駕馬車并駕齊驅之勢。江蘇省是我國海上風電的最早“試驗田”。在潮間帶和近海風電的裝機容量和項目進展上處于領先位置。福建省以“海上風電看福建”的宏大聲勢入局,聯手三峽集團,提出立足福建、面向沿海、輻射全球、打造海上風電引領者的發展戰略。目前,全球首個國際化大功率海上風電試驗場——福清興化灣樣機試驗風場正加速推進。廣東省海洋資源稟賦得天獨厚,據估算廣東省淺水區海上風電可開發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近海深水區海上風電可開發容量超過5000萬千瓦。

2017年海上風電項目火熱進行中。2017年核準海上風電項目14個,共計406.5萬千瓦裝機規模。其中,廣東省5個,浙江省4個,福建省3個。廣東以其豐富的海上風能資源優勢占據領先地位。2017年開工在建的海上風電項目共計14個,總裝機規模398.5萬千瓦(2016年開工,2017年在建的項目并不包括在內)。從地區分布上來看,仍是廣東最多,福建、江蘇次之(數據來源:北極星風力發電網)。可以看到的是,2017年核準的海上風電項目有大部分都已經開工建設,這意味著各地政府都在大力推動海上風電項目的落地,積極落實我國風電“十三五”規劃的目標。
小結:2018年或迎風電行業反轉
我國風電已經成為繼煤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電源,未來將成為電力供應的重要支柱。隨著風電發展阻力的衰退,風電成本有望實現低于化石燃料的發電成本;一系列政策措施正推動棄風限電狀況持續改善,預計三北地區投資將再度放量。分散式風電進入17省(市、區)“十三五”能源規劃,尤其在中東部地區發展趨勢向好,有望成為風電新的增長點;政策疊加技術進步助力海上風電穩步增進。我們預計這一系列內部結構的調整修復將帶來2018年風電行業的反轉。
3. 桑榆未晚:光伏產業呈現新生態
在可再生能源所占能源比例不斷上升的大背景下,光伏發電自身的優勢使其擁有更廣闊的未來前景。1、太陽能潛力巨大,地球表面每天吸收的太陽能輻射量是地球需要總電量的2萬倍;2、光伏產業鏈明晰,能夠獨立生產,便于投資;與過去光伏產業相比,當今的光伏產業政策轉向,市場更替,技術更新,呈現出一片新生態。
3.1. 東方不亮西方亮,新興市場接力傳統市場
全球光伏市場去中心化,新興市場崛起。一方面2016年全球光伏累計裝機容量達301.47GW,2005-2016復合增長率達48.9%。雖然增速有所減緩,但增長速度依舊可觀。另一方面,全球市場去中心化趨勢明顯。歐美市場由于補貼紅利消失,在光伏增速上明顯放緩。相反,印度等新興市場潛力巨大。印度有望在2020年累計裝機達100GW,成為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場。


中國光伏產業全面占領新興光伏市場。光伏技術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掌握全產業鏈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規模化產能以及成本優勢的行業。根據工信部報告,我國產業鏈各環節都超過50%,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的產能占比達到56%、96、76%、79%。伴隨著政策刺激和技術突破雙向利好,中國光伏產業和光伏市場在全球光伏格局變化中領跑。其中,崛起最快的印度本土組件產能有限,嚴重依賴中國進口。2017年裝機10GW,組件90%以上依賴進口,80%以上從中國進口。除印度市場以外、南美、中東等新興市場也正在快速成長。根據海關數據,2016年中國對印度、馬來西亞、巴西以及越南的光伏產品出口額分別增長79.9%、132.3%、832.1%、208.5%。這些新興市場的規模化發展,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美國、日本等傳統市場的需求下滑。
3.2. 補貼持續下降加速,平價驅動顯成效
3.2.1. 棄光限電問題集中治理,平價入網進入攻關期
棄光限電問題嚴重影響電站收益。光伏業內通常用內部收益率及度電成本兩大指標來衡量電站收益。而棄光問題通過利用小時數的下降影響度電成本,降低了內部收益率。根據計算,利用小時數提升1%,IRR提升0.2-0.3%。2015年以來,棄光限電的問題幾經惡化,對行業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2016年全年棄光電量達497億千瓦時,是2014年的4倍。從2016年的保障性收購政策開始,國家通過政策上的強制性要求著力解決棄光限電問題。

光電消納配套政策陸續出臺,配額制有利于解決棄光限電問題。 2017年年初,國家發改委頒布《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明確指出,要建立棄光率預警考核機制,有效降低光伏棄電;同時,電網企業從機制和技術兩層面采取措施,通過打破過去分省備用模式,實施全網統一調度;將新能源外送優先級提到跨區直流配套火電之前;率先試點棄風棄光跨區現貨交易等,加強清潔能源消納。2017年全國光伏發電量1182億千瓦時,比2016年增長78.6%。全國棄光電量73億千瓦時,棄光率6%,同比下降4.3個百分點。2017年的棄光現象相比2016年大為緩解。2018年出臺了《清潔能源消納行動計劃(2018-2020年)征求意見稿》,文件指出要確保2018年清潔能源消納取得顯著目標,全國棄光率低于5%。到2020年,棄光低于5%。近期即將出臺的可再生能源配額制也會再次為光電消納托底,棄光限電有望成為歷史。
3.2.2. 分布式光伏有望支撐未來光伏產業增長
集中式光伏電站增速回落,分布式光伏扛起光伏產業增長大旗。集中式光伏在補貼政策激勵下,裝機容量經歷了幾年的快速增長。去年補貼下調的政策引發了“630”搶裝潮。這或許是集中式光伏在成本大幅降低前的謝幕演出。而“630”搶裝潮更是為集中式光伏回落按下了快進鍵。集中式光伏增速的回落并未讓我們悲觀。相反,分布式光伏產業的強勢增長讓我們看到了光伏產業的增長新動能。促進分布式光伏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是分布式光伏實現了工商業用戶側的平價入網。2017年分布式新增裝機不僅是2016年的4.7倍、2015年的14倍、2014年的9.5倍和2013年的24.3倍,而且遠超2016年底的累計裝機量(10.32GW)。因此,2017年堪稱是中國分布式光伏發展的元年。

責任編輯:電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