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2年中國智能電網行業預測分析
影響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智能電網將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傳感測量技術、控制技術等諸多先進技術和原有的電網設施進行高度融合與集成,形成新型電網,代表了未來電網的發展趨勢。就輸電環節而言,國家電網公司在《國家電網智能化規劃總報告》中提出:全面實施輸電線路狀態檢修和全壽命周期管理,建設輸變電設備狀態集中監測中心,實現對特高壓線路、重要輸電走廊、大跨越、災害多發區的環境參數和運行狀態參數的集中實時監測和災害預警。就變電環節而言,國家電網公司在《國家電網智能化規劃總報告》中將變電站狀態監測系統建設作為智能變電站的重要內容。智能變電站通過狀態監測單元實現變壓器油色譜、組合電器局部放電、避雷器全電流等主要設備及其重要參數的在線監測,為電網設備管理提供基礎數據支撐。2016年7月,智能電網建設再次被列入《“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重大項目。該規劃提出:聚焦部署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并網調控、大電網柔性互聯、多元用戶供需互動用電、智能電網基礎支撐技術等重點任務,實現智能電網技術裝備與系統全面國產化,提升電力裝備全球市場占有率。2016年12月,發改委、能源局聯合發布《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該規劃提出:推進“互聯網+”智能電網建設,全面提升電力系統的智能化水平;全面建設智能變電站,推廣應用在線監測、狀態診斷、智能巡檢系統,建立電網對山火、冰災、臺風等各類自然災害的安全預警體系。2017年2月,能源局發布《2017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意見提出:要制定實施《關于推進高效智能電力系統建設的實施意見》,配套制定各省(區、市)具體工作方案;研究制定《智能電網2030戰略》,推動建立智能電網發展戰略體系。隨著智能電網建設的不斷深入,作為智能化基礎的輸變電監測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契機。
(二)通信需求越來越旺盛
近年來,我國通信業務呈現幾何增長,電力通信需求也日益旺盛,智能電網建設對電力通信的承載力提出更高要求。智能電網建設離不開電力通信。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物聯網正在社會的各個行業生根發芽。作為曾經具備雄厚通信技術基礎的電力行業,更是走在各行業前列。
在用電信息采集方面,以往抄表往往需要電網員工走家串戶人工抄表,勞動強度高、效率低、還容易出現錯抄、漏抄等問題。如今,隨著智能電表的出現,遠程抄表、線上充值、遠程結算成為新的模式,這大大減少了基層員工的工作量,提高了用電信息的采集的效率和準確率。
智能電表大大方便了用電信息采集,但智能電表的有效運行則需要強大、覆蓋范圍更廣的電力通信網支撐。隨著智能電網建設的快速推進,國家電網將建成國際上最大的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實現全域39500萬戶的智能電表全覆蓋。屆時,大量的數據傳輸,都將依賴于電力通信網絡。
此外,用戶側需求響應領域對電力通信的需求也呈現日益增長之勢。隨著智能電網建設的深入推進,為有效平抑電網負荷峰谷差,未來居民家中的空調、熱水器等家電都可以接入電力通信網,根據電網實時負荷智能啟停。
(三)智能巡檢機器人
智能巡檢機器人屬于輸變電監測行業的新興子行業,其基本功能為移動監測平臺,屬于檢測技術與機器人技術相融合的新型監測設備,可以實現對變電站、開閉所等場所內的電力設備進行帶電監測,其產生及推廣是基于智能電網建設的需求。在智能電網建設布局中,積極利用機器人等現代技術手段發展智能作業,提升電力行業的作業效率,提升供電可靠性,降低成本,已成為智能電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智能巡檢機器人在電力行業的應用場景包括電網相關的變電站、換流站、配電站、發電廠變電場所等。由于地區發展的不均衡,智能電網改造通常存在區域內先行試點、逐步普及,再到不同區域推廣、全國推行的過程,智能巡檢機器人的應用也不例外。浙江省是國家電網體系內最早試點變電站無人值守的區域,對智能巡檢機器人的推廣普及走在全國前列,隨著智能巡檢機器人在浙江省范圍內規模化的成功示范應用,其他省份的推廣也漸次展開。
(四)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推動智能電網的發展
在發電方面,大數據技術能夠整合社會范圍內的電力需求,同時能夠預測一段時間內的用電負荷,發電領域依據信息報告進行有步驟、有策略的間歇性發電,有利于生態文明的建設。在輸電方面,大數據技術能夠全面搜集和處理輸電線路中各類信息,保證輸電線路的正常運行,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電網損害率,有利于智能電網的落成。在用電方面,通過大數據技術對廣大電力用戶的用電需求進行整理和分析,結合先進的電力市場營銷策略,有意識地引導社會范圍內的節能用電理念,推動電力產業的“集約化”發展。
二、不利因素
(一)尚有智能電網的技術難題需解決
由于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隨著電力需求高速增長,地區間的電能消費量差別逐漸增大,中國電力供給與需求分布存在以下特點:能源方面,水能主要在西南地區,煤炭分布于陜西、山西、內蒙古西部“三西”地區;負荷則主要集中于東部沿海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因此,電力供給的可獲得性、非歧視性、可承受性,面臨區域間人口及電力供需不均衡給智能電網的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此外,未來將有大量的分布式清潔能源發電及其他形式發電接入電網,要求配電網具備靈活重構、和陰流優化、清潔能源接納能力,這對于智能電網的技術要求也是一種挑戰。
(二)電力改革尚未完善,電網企業負擔較重
相對于其他工業,中國電力行業的市場化改革起步較晚。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電網從建立之初就是一張統一的大電網,自然壟斷是其基本屬性。多年來,電網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基礎設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的電網由國有企業壟斷運營,電價由國家價格主管部門確定,采取“財政補貼向用電戶收費”的模式,具備非常明顯的“準公共產品”特征。電網雖然已經實現政企分開、廠網分離,但是由于缺少市場競爭,在輸電、配電、售電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問題。目前我國電力體制正在改革,但由于電力改革尚未完善,服務機制尚不健全,電網企業實際承擔了較多的服務社會的責任,如落后地區的城網改造、“村村通電”工程、居民用電無償維修服務等,因此負擔較重,不利于電網企業實現對智能電網的大力投資。
責任編輯:電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