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智能電網與能源網如何融合?
4.2不同融合模式的應用場景
關鍵技術約束只是不同融合模式形成的客觀約束之一,對于不同融合模式的應用場景,還需綜合考慮主觀因素導向(主要指國家宏觀政策)以及不同的地域環境,即原有能源基礎設施、能源生產和消費的空間分布并滿足供需平衡。從三種融合模式的異同可以認識到:
1)由于目前電能在傳輸效率仍占據優勢,因此,在能源市場管制較強,地域遼闊、電網基礎設施完善、負荷與能源資源分布不均,負荷類型相對單一的地方,發展智能電網2.0模式的融合網絡較為適合,如我國西北部、西南遼闊地帶等;
2)在一次能源(油氣資源、地熱、波浪潮汐能等)資源豐富、地域相對狹小,能源市場有一定的管制的區域,可借助于該能源資源優勢,就地利用,構建互聯能源網模式的融合網絡,多源并存,實現能源綜合高效利用,如海島等;
3)在大城市等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發達、能源市場管制放開,市場行為活躍的地方,可逐漸利用互聯網平臺建設邊際成本低的優勢,結合“互聯網+”所帶來的創新商業模式,對傳統能源行業進行深遠的革命,構建互聯網+能源網模式的融合網絡,如區域性自營的配電網和售電公司等。
可以說,智能電網與能源網融合的三種模式都是不同宏觀政策導向、不同技術條件及不同地域環境約束下的產物,它們分別適應于不同的場景,三種融合模式或將共存很長的一段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三種融合模式或將進一步走向統一,形成以某種融合模式為主導。這一方面取決于未來關鍵技術在經濟成本及技術水平方面的突破,另一方面亦受到宏觀政策導向、不同地域環境資源差異的制約。
結語
1)智能電網2.0,以智能電網為核心網絡,各種能源轉換為電能供用戶使用,電力專用網采集各種數據并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服務于智能電網的優化運行(單一主體);
2)互聯能源網,強調多種能源互聯互通并同時為用戶所選擇使用,能源系統專用網采集各種數據并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服務于能源網的優化運行(多個主體);
3)互聯網+能源網,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能源行業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和商業模式,實現能源產消者與其他用戶的能源高效共享,互聯網數據作用于能源網中的所有生產者、消費者和產消者的效益優化(無限主體)。
不同融合模式是智能電網與能源網融合不同階段或者不同地區發展的主要代表性形態,分布格局具有時空差異性,取決于相關支撐技術的發展、不同地域環境資源差異及宏觀政策導向。
責任編輯:電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