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智能電網與能源網如何融合?
互聯網+能源網物理網絡最終的形成模式將取決于互聯網中不同決策主體(用戶、售能公司、物理網絡運行商等)博弈的結果,在公開透明的信息背景下,各式能源供應商以其新興的商業模式吸引用戶并推動能源供應源、能源傳輸通道等物理網絡的建設。因此在物理融合特征上,可以有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包括以智能電網為主的電能傳輸網絡及智能電網、能源網并存等形態。
互聯網+能源網的信息網絡以互聯網為主,整個物理網信息透明、公開、公平、對等,用以滿足不同決策主體的信息需求。信息融合是視角C的重點所在,基于信息融合引發的商業模式是視角C的核心特征。互聯網+能源網下,不同的能源供應商、不同時段的能源價格、不同能源交易準則等信息將被放之于互聯網平臺上分享,類似于電子交易模式,能源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亦將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自由平等的能源交易。中間物理網的存在只是完成供需雙方交易的一種約束條件,所謂約束,是指用戶可從哪些渠道(通道)獲得能源。若存在某種通道約束制約了雙邊交易,而在此通道下又有利可圖時,必將有力量去推動相關網絡的建設。另一方面,物理網絡運行商將扮演物流公司的角色,為能源供應、需求雙方提供能源輸送通道,并借助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促進能源網安全、可靠和經濟運行。其中,能源輸送價格的動態核算成為其服務供需雙方交易的關鍵。互聯網+能源網的形態特征如圖4所示。
圖4互聯網+能源網框架示意圖
智能電網與能源網融合的模式盡管不一,但它們的共同目標均為:在現有的物理、信息網絡建設基礎上,借助于互聯網技術或互聯網平臺,實現能源的清潔、便捷、綜合高效利用。不管哪種融合形態都會形成信息物理融合的系統,信息流與能量流的耦合越發緊密,其區別如表2所示。
表2三種融合模式的區別

責任編輯:電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