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智能電網與能源網如何融合?
1.研究背景
新能源開發技術的日臻成熟、電力市場改革的契機、“互聯網+”技術的推動,催生了智能電網與其它能源網(主要是指除電網外的其他能源傳輸網絡,如天然氣網、供冷/熱網、氫能源網等,以下簡稱“能源網”)的深度融合。其將綜合物理融合和信息融合的優勢,進一步提高能源系統的經濟性與安全性,促進能源利用結構優化。
2011年,JeremyRifkin用“ 能源互聯網 (EnergyInternet)”一詞闡述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中,以新能源技術和信息技術深入結合為特征的、一種新的能源利用體系,但目前學術界對能源互聯網的概念仍爭議較大;國家電網提出了建立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清潔能源為先導的“全球能源互聯網”;薛禹勝院士闡述了基于能量流的多種能源網絡和基于信息流的互聯網之間的異同,提出了“綜合能源網”。中國在十二五期間則提出了發展“智能能源網”,并將其作為新一輪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平臺。2016年2月,中國正式發布《關于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希望通過互聯網技術推進能源生產與消費模式變革、促進節能減排。“能源互聯網”、“全球能源互聯網”、“綜合能源網”、“智能能源網”、“互聯網+智慧能源”等概念的提出,實質是在推動智能電網與能源網深度融合,以不同角度對上述概念的理解都可能成為智能電網與能源網融合的模式之一。
因此,本文從不同行業力量博弈的角度出發,提出智能電網與能源網融合的三種典型模式。闡述了其形態特征,并從融合模式的形成約束以及應用場景兩個維度對不同融合模式進行深入探討。
2.智能電網與能源網的融合模式
如圖1所示,本文認為,智能電網與能源網融合涉及三個網絡,即智能電網、能源網及互聯網。同時三個網絡主體也分別代表相關行業的力量,即 電力行業 、其他能源行業、互聯網行業。未來智能電網與能源網的融合,將取決于不同行業力量之間的博弈結果,融合模式應存在從不同行業的視角(即圖1中A、B、C三個視角)看待而形成的三種模式,分別稱之為“智能電網2.0”、“互聯能源網”及“互聯網+能源網”。
圖1智能電網、能源網和互聯網融合關系圖
視角A下,電力行業在同其它行業的博弈結果中占優勢地位,以智能電網為主體進行了三者的融合,是智能電網的進一步升級,將其稱為智能電網2.0。
物理形態特征上,智能電網2.0這種融合網絡的物理形態特征首先是電網中心論,能源利用體系特征為:微觀上,以適應區域內大規模DG接入、實現區域能源自治為目標,建設多個微電網單元,規模可以是智能家居、智能樓宇、智能產業園區等;宏觀上,以(特)高壓交流/直流大電網為主干網架,實現遠離負荷中心的集中式光伏/風能等電能生產基地、不同區域電網之間的互聯,促進能源資源互補。其中的趨勢是,可再生能源將逐步替代傳統化石能源成為能源生產主導,并轉化為電能進行傳輸;能源消費終端也將被電能所替代,利用電制冷/熱、電磁爐等電器替代對傳統燃料的需求;電氣化交通系統通過充電樁/站、蓄電池等充/放電裝置與智能電網形成交互,逐漸擺脫對化石燃油的依賴。

責任編輯:電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