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改初見成效 智能電網借勢新能源產業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17年11月份能源生產情況。數據顯示,2017年1-11月份,我國電力行業發電量達到57118.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7%,其中核能、風力和太陽能發電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電力生產結構進一步優化。2017年,我國電力供需總體寬松,電力體制改革的成效得到了初步體現,電力消費結構持續優化,制造業及各行業用電都得到了快速增長。與此同時,在新能源行業的強勢發展、互聯網及大數據等高新技術的滲透之下,我國電力發展已經進入了以綠色化、智能化、市場化為主的新時代。
電力體制改革初見成效
雖然我國電網規模和發電能力早已穩坐世界第一,但是仍然面臨市場交易機制缺失,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市場化定價機制未完全形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困難、立法修法工作相對滯后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通過改革才能實現,因此加快電力體制改革成為了我國能源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任務。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9號),明確了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和重點任務,由此拉開了我國電力體制改革的序幕。
2015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推進輸配電價改革的實施意見》等6個電力體制改革核心配套文件,明確了電力體制改革“施工圖”。之后,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陸續批復各地區電力體制改革試點方案,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共批復綜合試點方案21個,售電側試點方案9個,形成了以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為主、多模式探索的試點格局。
兩年之后,電力體制改革終于初見成效,不但初步形成了多模式試點格局,而且完成了首輪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實現了輸配電價改革省級電網全覆蓋。此外,售電側市場競爭機制已經初步建立,市場化交易也初具規模。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11日,全國在電力交易中心公示的售電公司已有3044家,這些售電公司主要分布于山東、廣東、北京等25個省市。預計2017年市場化交易電量可能突破2萬億千瓦時,大約比上年翻一番。
根據《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電力體制改革還包括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發展融合先進儲能技術、信息技術的微電網和智能電網技術,提高系統消納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目前電力體制改革已經初見成效,售電側市場競爭機制的建立以及市場化交易的盛行正悄然改變電力行業的供給模式,在發電、并網、輸電等環節都需要進行技術升級,智能電網所扮演的角色將越來越重要。
智能電網迎來機遇
智能電網是一種有助于安全、高效和有效地控制電力的生產和分配的創新技術,可以有效地測量和平衡偏遠地區互聯設備的電力供需,并通過收集、存儲和處理巨大數據優化輸配電系統。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2015年7月印發的《關于促進智能電網發展的指導意見》,2020年我國需要初步建成安全可靠、開放兼容、雙向互動、高效經濟、清潔環保的智能電網體系。據預測,到2020年全球智能電網市場價值將達到1200億美元。
電改初見成效 智能電網借勢新能源產業
毫無疑問,在電力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智能電網將在電力行業的發展中承擔至關重要的角色。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出臺了《區域電網輸電價格定價辦法(試行)》《跨省跨區專項工程輸電價格定價辦法(試行)》和《關于制定地方電網和增量配電網配電價格的指導意見》三項通知。標志著我國已經建立了覆蓋跨省跨區輸電工程、區域電網、省級電網、地方電網、增量配電網的全環節輸配電價格監管制度框架,輸配電價改革也成為電力體制改革領域首個全面完成的專項改革。
在輸配電價改革省級電網全覆蓋之后,我國跨省跨區輸電將成為常態,有望實現大范圍的“西電東輸”。然而其中涉及到的電價結算、電量輸送、電網平衡等管理是目前的電網技術無法實現的,而在這方面,結合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智能電網技術將給出完美的解決方案。目前電力體制改革為整個行業已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智能電網的建設也成為了行業的下一個需求點。
此外,在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之下,我國正加快推進新能源發電的發展。但是以太陽能發電、風電為主的新能源電力都具有不穩定的特性,大量新能源電力的接入對電網的穩定性提出了挑戰。因此而出現的棄光、棄風現象屢見不鮮,不但形成了巨大的浪費,而且嚴重打擊了新能源企業的積極性。事實上新能源發電如果想要有長足的發展,智能電網的發展必然要有先一步的發展,這樣一來,電網才有能力在消納大量新能源電力的同時保持自身穩定。此外,近來在行業內大熱的分布式交易試點更是需要依托智能化電網管理。
在智能電網的推廣與普及之下,電力服務將實現智能化全面升級。而無論是電力行業的發展本身,還是新能源發電的發展需求,都需要智能電網的發展作為基礎。目前,電力體制改革已經初見成效,而新能源發電正在強勢崛起,分布式交易試點正在緊鑼密鼓的開始施行,智能電網將迎來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