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大腦正在變成互聯網的超級神經元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不會否認,互聯網已經深刻地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感知以及感知世界的方式。所謂「感知」,既有直接的感覺,也有我們大腦如何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不會否認,互聯網已經深刻地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感知以及感知世界的方式。所謂「感知」,既有直接的感覺,也有我們大腦如何處理信號和信息的方式,也就是思考。

很多人會對這種改變感到恐懼,在他們看來,當我們極大地改變了思考方式時,人類文明的傳承似乎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因而近十年來,關于互聯網到底是讓我們變得聰明還是愚蠢的爭論,一直就沒有停歇過。
在直接爭論這個問題之前,其實我們有必要先捋清楚,互聯網到底讓我們的思考方式發生了哪些具體的變化。
美國有個網站叫 Edge,這個詞的意思是「邊沿」。這家網站被衛報稱作是世界上「最聰明的網站」;他的創辦者和運營者約 翰·布魯克曼(John Brockman)是美國最有名的作者經紀人,他代理的作者包括了KK、Clay Shirky、Tim O'Reilly 這些技術文化領域最頂尖的作者。
從 1998 年開始,Edge 網站每年都會提出一個年度問題,來征集全球最有智慧的作者的答案。2010 年的年度問題就是「互聯網如何改變了我們的思考方式」?這個問題收到了將近 170 個答案;KK 也很認真地給出了他的回答。
KK 首先回顧了讀寫文化給大腦帶來的改變。大量腦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表明,讀書識字使得我們的大腦結構和運作方式都發生了很大改變,不僅僅影響了我們的語言能力,也影響了我們視覺處理、邏輯推理、記憶策略等方方面面的能力。
接著 KK 筆鋒一轉,既然讀書識字都能給我們的大腦帶來這么大的改變,那我們每天花十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對著屏幕、隨時隨地從網上獲取信息的行為必然也會極大地改變我們的大腦結構和思考方式,只不過由于完全生于互聯網時代的人類才剛剛長大成人,所以還無法獲得大量的腦科學和心理學證據而已。
不過,KK 從反觀他自身的角度,總結了互聯網帶給他的一些改變。
首先,互聯網讓他進一步將記憶外包給網絡。我們都知道一句俗語,叫「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說的就是紙和筆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記住更多事情。KK 借此類比說,互聯網就是新的紙和筆,而且是更高效、更強大的紙和筆。現在,他已經不需要在自己的腦子里記憶各種事實了。需要用到什么事實,直接去網上搜索就好。從這個角度來說,互聯網成了我們大腦記憶功能的延展,使我們大腦可以進行更高層級的推理和活動。
但是接下來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互聯網上存在各種各樣的事實;如果你能找到一個證明你觀點的事實,就幾乎必然能找到另一個「反事實」。有些反事實一看就是假的、愚蠢的,但有些反事實則是嚴肅的、有效的。所以,事實并不可靠。同樣不可靠的還有專家。類似地,任何一個專家都必然有一個「反專家」。在這種情況下,KK 的思考方式越來越趨向于不確定性,或者說,趨向于確立他自己的確定性,而不是輕信任何事實或專家。
這又進一步使得 KK 的思考方式更接近流體,摒棄更多一成不變的經驗,隨時準備接受新的事實并對自己已有的認知做出改變。KK 自己說,他對所謂「真理」的興趣越來越小,而更感興趣于「真相」是什么。從大量不同角度甚至是彼此矛盾和沖突的事實中構建出自己所認識的「真相」,這是互聯網帶給他的一種新能力。
與此同時,KK 感到自己的意識變得更像是做夢,從一個地方瞬間跳到另一個地方。我們大多數人在網上沖浪時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最開始我們瀏覽或搜索的話題,和我們一個小時后瀏覽的話題,很可能差了有十萬八千里;如果追溯這中間的過程,就像是夢境一般,跳來跳去。互聯網為我們編織了一個清醒狀態下的夢境。我們不需要去追究到底什么是夢境,什么是現實。在互聯網的空間里,夢境和現實合二為一。
正是由于這種做夢一般的意識,KK 發現,他對想法的反應也發生了改變。想法這種曾經存在于我們頭腦中的抽象事物,正在變成互聯網上的有形事物,變成可以被我們經常感知的外部刺激。于是,我們不再像以前那樣,慢慢地吸收一個想法,讓它在腦子里盤亙經日、經月甚至是經年;相反,我們對想法做出應激反應,做出行動。一個想法,也許只從我們的感知表面飄過,也許會從我們的意識之河中一閃而過,也許會陪伴我們走上一段時間。對想法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和行動,而非思考,也許是一種非常根本的改變。
正是在這種改變下,我們接受了碎片化。當然,碎片化又進一步強化了我們對想法做出反應和行動的行為模式。這兩者構成了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構成了一種共同進化的關系。
碎片化的想法,更有利于我們做出反應和行動,而不是深刻的思考。于是,圖書變成了博客,專輯變成了單曲,電影變成了片花,報紙變成了推特,甚至連學術論文都變成了片段被加以檢索和引用。但 KK 并沒有對此感到不適;恰恰相反,他自由自在地徜徉在這碎片化的海洋中。
這從另一個角度提示我們,既然我們可以對大量的想法只是做出反應和行動,而無需進行深入地處理,那么,所謂的過濾也許只不過是一種虛假的需求。我們渴求過濾,只不過是因為我們還無法自如地掌握新的思考方式。
到這里,我接著 KK 的總結再往下推進一步。當互聯網延展了我們的大腦時,我們也正在變成互聯網這個超級大腦的一個神經元。我們的思考方式,我們對想法的處理機制,正變得越來越像神經元對信號刺激所做出的反應。我們每個大腦,都正在變成一個超級神經元。
這也合理地解釋了為什么 KK 始終說,浪費時間并不是一件壞事。對于個體神經元來說,也許它接觸的很多信號和它自身都沒有太大干系,在它的生命周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被浪費了。但對于大腦來說,正是在這許許多多協同起來的浪費之上,才涌現出了迷人酷炫的、更高級的智能。

責任編輯:葉雨田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