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打造綠色智慧新城 建設全球領先的能源互聯網
1月2日召開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推進會傳出消息,河北雄安新區規劃框架基本成熟,將適時啟動一批重點項目,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和生
1月2日召開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推進會傳出消息,河北雄安新區規劃框架基本成熟,將適時啟動一批重點項目,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工程。雄安新區建設一直備受關注,如何在打造優美生態環境的基礎上謀劃發展?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榮譽會長文一波提出了他的構想。
——編者
雄安新區是一個具有全國性意義的新區,其建設不是常規意義上的城市新區,而應在良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通過發展模式、城市建設、體制機制等多領域改革,建成創新型的多元融合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能源安全供給、經濟競爭力和環境可持續性三者統籌兼顧。
當前,資源環境生態問題已成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亟需探索一條可行的新路徑,而雄安新區恰可承載這項使命。為此,建議將其建成去化石能源新城。
“一張白紙好做畫”
有研究指出,按目前平均開采強度,全球化石能源枯竭問題將在2030年前開始顯現。化石能源過度消費也導致霧霾、酸雨等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威脅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全球新能源革命正在孕育,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成為必然。
我國可再生能源也正發展迅速。“十三五”期間,新能源將從補充能源進入規模化替代化石能源階段;到2030年,新能源預計將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20%;到2050年,該比例有望達60%以上。
而雄安新區的戰略任務,就包括建設綠色智慧新城、打造綠色交通體系等,只有實現新能源100%替代化石能源,才能建設真正意義上的綠色智慧新城、打造名副其實的綠色交通體系。基于上述背景,將雄安新區建成去化石能源新城意義重大。
根據國家氣象局太陽能資源分布圖譜,雄安新區年總輻射量為1450-1500千瓦時/每平方米,屬太陽能資源“豐富區”,可開發量約9000萬千瓦。同時,這里的地熱田面積達320平方公里,地熱水儲量821.78億立方米,可替代66.3億噸標準煤,但目前開發利用量僅占可采總量的6%,國土資源部已規劃“打造全球地熱利用樣板”。
除本地資源外,雄安新區周邊具有豐富的風電資源。僅河北地區風能資源可開發量就達8000萬千瓦以上,在本地能源不能自給自足的情況下可接入作為補充。
“一張白紙好做畫”。相比其他地區,雄安新區現有開發程度較低,沒有“歷史包袱”,便于進行全面、綜合、系統的能源頂層規劃。
四項措施不可少
要將雄安新區建設成為去化石能源新城,筆者認為有四個方面可關注:
首先是全力開發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當地太陽能、地熱、風能等資源,實現分布式能源無障礙接入和全額消納。雄安新區可再生能源系統宜以光伏發電、風力、地熱為主,通過屋頂分布式光伏、地面停車場分布式光伏、風電場、微網系統、儲能系統等建設,實現有效開發利用。
其次是建設全球領先的能源互聯網,實現多元化、規模化發展,形成完備的技術及標準體系,并推動其實現國際化。
運用先進的電力電子、智能管理等技術,對大量由分布式能量采集裝置、分布式能量儲存裝置和各類負載構成的新型電力網絡,進行負荷預測、發電預測等,提高能源生產和消費端運作效率。利用能源互聯網體系,使每個用戶都成為能源的消費者和供應者,由傳統集中式變智能分散式。同時推動供需信息實時匹配,整合分散需求,形成能源交易和需求的實時響應。
再次是建設網絡化儲能系統。推動建設用戶側應用場景下的分布式儲能系統,參與需求響應,降低用能成本,實現儲能系統高效管理。鼓勵不同層次的終端用戶互補利用各類儲能資源,實現多能協同和綜合梯級利用。發展儲能網絡化管理運營模式,鼓勵整合分布式儲能系統及其他分散、冗余、性能受限的儲能設施,建立儲能數據庫,對存量的分布式儲能系統進行管控運營。
提高清潔能源就地消納,推動城市交通“零排放”。建設基于電網、儲能、分布式能源的新能源汽車運營平臺,促進電動汽車與智能電網間的能量和信息雙向互動,通過智能化手段有序用電,探索無線充電、移動充電等新運營模式。鼓勵新能源車通過需求響應等方式參與電力輔助服務,提高電網柔性,增強電網安全穩定性,提升系統收益。
——編者
雄安新區是一個具有全國性意義的新區,其建設不是常規意義上的城市新區,而應在良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通過發展模式、城市建設、體制機制等多領域改革,建成創新型的多元融合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能源安全供給、經濟競爭力和環境可持續性三者統籌兼顧。
當前,資源環境生態問題已成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亟需探索一條可行的新路徑,而雄安新區恰可承載這項使命。為此,建議將其建成去化石能源新城。
“一張白紙好做畫”
有研究指出,按目前平均開采強度,全球化石能源枯竭問題將在2030年前開始顯現。化石能源過度消費也導致霧霾、酸雨等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威脅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全球新能源革命正在孕育,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成為必然。
我國可再生能源也正發展迅速。“十三五”期間,新能源將從補充能源進入規模化替代化石能源階段;到2030年,新能源預計將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20%;到2050年,該比例有望達60%以上。
而雄安新區的戰略任務,就包括建設綠色智慧新城、打造綠色交通體系等,只有實現新能源100%替代化石能源,才能建設真正意義上的綠色智慧新城、打造名副其實的綠色交通體系。基于上述背景,將雄安新區建成去化石能源新城意義重大。
根據國家氣象局太陽能資源分布圖譜,雄安新區年總輻射量為1450-1500千瓦時/每平方米,屬太陽能資源“豐富區”,可開發量約9000萬千瓦。同時,這里的地熱田面積達320平方公里,地熱水儲量821.78億立方米,可替代66.3億噸標準煤,但目前開發利用量僅占可采總量的6%,國土資源部已規劃“打造全球地熱利用樣板”。
除本地資源外,雄安新區周邊具有豐富的風電資源。僅河北地區風能資源可開發量就達8000萬千瓦以上,在本地能源不能自給自足的情況下可接入作為補充。
“一張白紙好做畫”。相比其他地區,雄安新區現有開發程度較低,沒有“歷史包袱”,便于進行全面、綜合、系統的能源頂層規劃。
四項措施不可少
要將雄安新區建設成為去化石能源新城,筆者認為有四個方面可關注:
首先是全力開發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當地太陽能、地熱、風能等資源,實現分布式能源無障礙接入和全額消納。雄安新區可再生能源系統宜以光伏發電、風力、地熱為主,通過屋頂分布式光伏、地面停車場分布式光伏、風電場、微網系統、儲能系統等建設,實現有效開發利用。
其次是建設全球領先的能源互聯網,實現多元化、規模化發展,形成完備的技術及標準體系,并推動其實現國際化。
運用先進的電力電子、智能管理等技術,對大量由分布式能量采集裝置、分布式能量儲存裝置和各類負載構成的新型電力網絡,進行負荷預測、發電預測等,提高能源生產和消費端運作效率。利用能源互聯網體系,使每個用戶都成為能源的消費者和供應者,由傳統集中式變智能分散式。同時推動供需信息實時匹配,整合分散需求,形成能源交易和需求的實時響應。
再次是建設網絡化儲能系統。推動建設用戶側應用場景下的分布式儲能系統,參與需求響應,降低用能成本,實現儲能系統高效管理。鼓勵不同層次的終端用戶互補利用各類儲能資源,實現多能協同和綜合梯級利用。發展儲能網絡化管理運營模式,鼓勵整合分布式儲能系統及其他分散、冗余、性能受限的儲能設施,建立儲能數據庫,對存量的分布式儲能系統進行管控運營。
提高清潔能源就地消納,推動城市交通“零排放”。建設基于電網、儲能、分布式能源的新能源汽車運營平臺,促進電動汽車與智能電網間的能量和信息雙向互動,通過智能化手段有序用電,探索無線充電、移動充電等新運營模式。鼓勵新能源車通過需求響應等方式參與電力輔助服務,提高電網柔性,增強電網安全穩定性,提升系統收益。

責任編輯:電改觀察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