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互聯網在未來實現的概率有多大?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1)什么是全球能源互聯網 在劉BOSS的著作中,全球能源互聯網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通道),以輸送清潔能源為主導,全球互聯泛在的堅強智能電網;其將由跨國跨洲骨干網架和涵蓋各國各電壓等級電網的國家
1)什么是全球能源互聯網
在劉BOSS的著作中,全球能源互聯網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通道),以輸送清潔能源為主導,全球互聯泛在的堅強智能電網;其將由跨國跨洲骨干網架和涵蓋各國各電壓等級電網的國家泛在智能電網構成,連接“一極一道”和各洲大型能源基地,適應各種分布式電源接入需要,能夠將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等清潔能源輸送到各類用戶。
偌大的全球互聯電網建好之后,誰來調度?不怕,另一大創想:全球調度中心,球調。由此衍生,全球能源發展亦可簡稱為“球發”,全球能源互聯網可簡稱為“球網”,然后產生全球電力交易所(簡稱“球交”),想想這些名詞就覺得恐怖。有人戲稱,劉振亞已不適合擔任國家電網董事長了,適合當聯合國世界電網董事長。PS:潘基文秘書長MS對這個概念很贊同,回信給劉BOSS說,認為這是代表能源企業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的前瞻性承諾。十分期待在未來數月內能夠見到切實進展。未來數月,潘老師太可愛了。。。。
2)全球能源互聯網有無必要,個人認為沒有太大必要
電力“高速公路”與其他基礎設施沒有可比性。人們需要全球通訊網,因為人們需要跟地球對面的人聯系;人們需要全球交通網,因為人們需要全球旅行,但是你可以說:用哪里的電在效用上都是一樣的。
電力本質上不屬于稀缺資源,相對容易得到轉換,過長距離(比如超過1500公里)輸送的高成本電力也注定在大部分時間無法跟本地電源類型相競爭。以歐洲為例,可再生能源在歐洲的潛力比當地對傳統電網的需求高出了15倍,亦不需要從其他地方進口電力,如何需要一極一道輸送電力?這也是世界上主要發達地區,包括歐洲、美國的電力系統都相對松散的根本技術原因。
電力具有不宜儲存、需要供需實時平衡、運輸損耗大的基本特征,不同的地區、國家有著高度差異化的電源結構與市場定價體系,很難說需要一個統一的聯絡體系來規范,所以一般來說電力在較小的區域市場才符合規模經濟與競爭力原則。
3)全球能源互聯網可不可行個人覺得也不太可行。
技術方面,1000公里以外的電,必須用非常強大的電壓,譬如1000千伏或者1100千伏的特高壓才能實現電力的遠距離輸送。但1000公里,只相當于上海到遼寧的距離。如果要從莫斯科到北京,或者莫斯科到芝加哥,六七千甚至上萬公里,除非未來電力超導技術能有突破,否則2000千伏的電壓從莫斯科送到烏魯木齊,可能已經沒了。
政治方面,電網事關國家安全,要打破地緣政治阻礙,推行跨國跨洲輸電網絡幾乎沒有可行性。以鐵路為例,中國幾乎和周邊所有國家的鐵路軌距都不一樣,可見周邊國家對中國的戒心有多重。
經濟方面,想想就覺得恐怖了。舉個例子,目前最大的電網互聯計劃——沙漠太陽能計劃,涉及40多個國家與地區(請注意:若以地理范圍計算,地中海地區、西歐、北非等40多個多家與地區的面積加起來并沒有我國大),近5、6年以來卻幾乎毫無進展。即便電網公司不考慮全球電網的經濟性,為了實現宏偉構想,電網公司能否不顧盈利與否,發揚國際主義精神,自掏腰包,建設連接北極與赤道的巨無霸型電力系統呢? 顯然是不可能的。
未來是否有什么新技術來支撐這一觀念呢?或者當前是否有技術萌芽正在成長可以支撐未來這一宏偉構想?比如超導,假如實現了常溫超導,傳輸電力完全沒有損耗了,但線路的技術又早已是成熟技術,投資成本下降的潛力可以說幾乎是零,更不存在技術顛覆式突破的想象空間。因此,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長距離電網傳輸都是缺乏競爭優勢的。
4)《全球能源互聯網》這本書
說實在的,不談書的結論的話,這本書確實不錯,應該是集國家電網頂級智囊團隊,合力而作,處處干貨,非常給力,數據圖表新穎、全面、翔實,非常難得。
在劉BOSS的著作中,全球能源互聯網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通道),以輸送清潔能源為主導,全球互聯泛在的堅強智能電網;其將由跨國跨洲骨干網架和涵蓋各國各電壓等級電網的國家泛在智能電網構成,連接“一極一道”和各洲大型能源基地,適應各種分布式電源接入需要,能夠將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等清潔能源輸送到各類用戶。
這里面有很多亮點,比如:
如何將北極圈及其周邊的風能資源和赤道太陽能資源送出來?自然的重量級武器:特高壓輸電。偌大的全球互聯電網建好之后,誰來調度?不怕,另一大創想:全球調度中心,球調。由此衍生,全球能源發展亦可簡稱為“球發”,全球能源互聯網可簡稱為“球網”,然后產生全球電力交易所(簡稱“球交”),想想這些名詞就覺得恐怖。有人戲稱,劉振亞已不適合擔任國家電網董事長了,適合當聯合國世界電網董事長。PS:潘基文秘書長MS對這個概念很贊同,回信給劉BOSS說,認為這是代表能源企業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的前瞻性承諾。十分期待在未來數月內能夠見到切實進展。未來數月,潘老師太可愛了。。。。
2)全球能源互聯網有無必要,個人認為沒有太大必要
電力本質上不屬于稀缺資源,相對容易得到轉換,過長距離(比如超過1500公里)輸送的高成本電力也注定在大部分時間無法跟本地電源類型相競爭。以歐洲為例,可再生能源在歐洲的潛力比當地對傳統電網的需求高出了15倍,亦不需要從其他地方進口電力,如何需要一極一道輸送電力?這也是世界上主要發達地區,包括歐洲、美國的電力系統都相對松散的根本技術原因。
電力具有不宜儲存、需要供需實時平衡、運輸損耗大的基本特征,不同的地區、國家有著高度差異化的電源結構與市場定價體系,很難說需要一個統一的聯絡體系來規范,所以一般來說電力在較小的區域市場才符合規模經濟與競爭力原則。
3)全球能源互聯網可不可行個人覺得也不太可行。
技術方面,1000公里以外的電,必須用非常強大的電壓,譬如1000千伏或者1100千伏的特高壓才能實現電力的遠距離輸送。但1000公里,只相當于上海到遼寧的距離。如果要從莫斯科到北京,或者莫斯科到芝加哥,六七千甚至上萬公里,除非未來電力超導技術能有突破,否則2000千伏的電壓從莫斯科送到烏魯木齊,可能已經沒了。
政治方面,電網事關國家安全,要打破地緣政治阻礙,推行跨國跨洲輸電網絡幾乎沒有可行性。以鐵路為例,中國幾乎和周邊所有國家的鐵路軌距都不一樣,可見周邊國家對中國的戒心有多重。
經濟方面,想想就覺得恐怖了。舉個例子,目前最大的電網互聯計劃——沙漠太陽能計劃,涉及40多個國家與地區(請注意:若以地理范圍計算,地中海地區、西歐、北非等40多個多家與地區的面積加起來并沒有我國大),近5、6年以來卻幾乎毫無進展。即便電網公司不考慮全球電網的經濟性,為了實現宏偉構想,電網公司能否不顧盈利與否,發揚國際主義精神,自掏腰包,建設連接北極與赤道的巨無霸型電力系統呢? 顯然是不可能的。
未來是否有什么新技術來支撐這一觀念呢?或者當前是否有技術萌芽正在成長可以支撐未來這一宏偉構想?比如超導,假如實現了常溫超導,傳輸電力完全沒有損耗了,但線路的技術又早已是成熟技術,投資成本下降的潛力可以說幾乎是零,更不存在技術顛覆式突破的想象空間。因此,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長距離電網傳輸都是缺乏競爭優勢的。
4)《全球能源互聯網》這本書
說實在的,不談書的結論的話,這本書確實不錯,應該是集國家電網頂級智囊團隊,合力而作,處處干貨,非常給力,數據圖表新穎、全面、翔實,非常難得。
責任編輯:電改觀察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