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地區水電開發應慎對少數民族宗教文化
目前,我國西南地區正掀起水電開發狂潮,涉及的大渡河、岷江、雅礱江、金沙江、怒江、瀾滄江、烏江、南盤江、紅水河、雅魯藏布江流域大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受水電站建設影響的少數民族包括藏族、彝族、羌族
目前,我國西南地區正掀起水電開發狂潮,涉及的大渡河、岷江、雅礱江、金沙江、怒江、瀾滄江、烏江、南盤江、紅水河、雅魯藏布江流域大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受水電站建設影響的少數民族包括藏族、彝族、羌族、壯族、苗族、白族、納西族、瑤族、傈僳族、土家族等。以四川省3個自治州為例,據保守估計,在2020年前因水電開發將要移民的人口約為21萬人,其中涼山彝族自治州約13.6萬人,甘孜藏族自治州約2.3萬人,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約5.3萬人。在這21萬移民中,有少數民族群眾11.8萬人,占56%。在廣西,僅紅水河河段上的梯級水電站全部完工后就將產生31萬水庫移民,其中大部分是少數民族。西南水電移民都屬于被開發企業委托的地方政府強制遷移的非自愿移民。
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風俗與他們的居住地點、居住方式、社會關系息息相關。由于條件所限和補償不足,移民往往不能整村搬遷,必然面臨分散“插花安置”,一種是后靠分插,這是由于后靠地坡度大、條件差,難以容納原村全部人口,只好分散后靠;另一種是外遷分插,即分散遷往外面不熟悉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兩種方式都會造成原有社會關系的解體,原生態文化的改變,帶來少數民族文化、宗教難以融合的問題,一些民俗文化可能就此消失。
西南少數民族在“萬物有靈”宗教理念的指導下,視許多美麗雄奇的山峰、河流、湖泊為“神山圣水”,賦予它們神圣的宗教寓意,并加以尊崇和保護,定時或不定時進行轉山、轉湖等朝拜信仰活動。但水電開發往往破壞了這些“神山圣水”,特別是在“神山”上開鑿隧洞、炸山采石,傷害了少數民族的信仰,這種對傳統文化的損壞無疑會給民族地區的穩定和民族團結帶來不利影響。
藏族對藏傳佛教的信仰極為虔誠,他們可以把維持基本生活之外的多余收入全部捐給寺廟,可以徒步甚至叩等身長頭前往遙遠的寺廟、神山、圣湖朝拜,風餐露宿長達數年;他們以每個家庭能有人出家為僧為榮,以活佛的教導為行為的準繩;他們不僅供養寺廟,還自建佛塔、嘛尼堆、經幡陣,家家都有精美的經堂,宗教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電站施工和蓄水發電可能占用、淹沒這些寺廟、佛塔。一旦這些宗教設施和場所難以恢復,對藏族信教群眾的心理、精神都會形成沖擊。
藏傳佛教寺廟、僧尼與信眾的關系十分緊密,寺廟有固定的信眾供養,信眾有熟悉的大德高僧為其家庭提供宗教服務。雖然被淹的寺廟可以易地重建,但很可能與原教區信徒分離,這種原有的緊密關系一旦被割裂,無論對信眾還是對僧侶都是一種傷害。在藏族地區,雖然各藏傳佛教教派、寺廟之間和諧共存,但是它們的部分教義差別較大,各有自己的傳統覆蓋區域、基本信教群眾和活佛。不論是寺廟動遷還是教徒移民,都將產生混雜的局面,面臨較大的現實矛盾和潛在沖突風險。如果移民被分散“插花安置”,則宗教信仰上的不融合將更加嚴重。
藏傳佛教寺廟的大堂從底部到頂部一般都有十幾米甚至更高,但易地后都按普通的建筑層數、面積來計算補償,以至很難重建寺廟。寺廟很多壁畫和佛像與寺廟建筑物聯在一起,很難做到無損拆遷。不少寺廟(包括特色民居)具有文物價值,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一旦屬于淹沒范圍,補償時只按普通房屋估價。西南藏族地區還有不少藏傳佛教經塔、白塔等非寺廟民間宗教設施,由村民集體或個人建造,并在其內部和地下埋藏、安置了信眾供奉的佛像以及金銀、寶石制作鑲嵌而成的貴重法器,但由于信仰風俗不允許信眾拆開這些建好的佛塔,因而對其價值的判定十分困難,一旦淹沒,可能造成補償不足。
西南藏族、羌族水電移民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石木結構碉房,它以石料、泥土結合砌筑墻體,木料隔樓層分間隔,雖然用材天然,但與現代磚混房屋相比,具有抗震性強、壽命長、冬暖夏涼等優點。民居的選址、開工、竣工都有特定的宗教、民俗程式,開支不菲。西南藏式石木民居與漢地石木民居的不同之處在于墻體特厚,最厚處達一米以上,所用石料量多,且木材用量大、質量好,普遍使用的是本地高山上材質好、胸徑大的天然林木。民居中的藏傳佛教經堂是每戶建筑的精華,直接在墻體上采用浮雕、鏤刻、彩繪建造神龕、佛像、壁畫等。許多藏族民居歷史悠久,凝結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例如彩繪和木雕藝術,這種房屋異地原樣重建的難度較大。
筆者認為,在西南民族地區修建大型水電站,必須妥善處理修建工程與當地少數民族生活、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關系,根據其與內地漢族地區相異的特殊性,予以特殊對待和處理。在水電開發過程中,少數民族移民的傳統文化和宗教信仰必須得到有效保護,他們的生活水平只能因水電開發而提高,而不能是維持原狀,甚或下降。
“民族宗教無小事”,這對水電開發企業和地方政府來說,是一個考驗。
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風俗與他們的居住地點、居住方式、社會關系息息相關。由于條件所限和補償不足,移民往往不能整村搬遷,必然面臨分散“插花安置”,一種是后靠分插,這是由于后靠地坡度大、條件差,難以容納原村全部人口,只好分散后靠;另一種是外遷分插,即分散遷往外面不熟悉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兩種方式都會造成原有社會關系的解體,原生態文化的改變,帶來少數民族文化、宗教難以融合的問題,一些民俗文化可能就此消失。
西南少數民族在“萬物有靈”宗教理念的指導下,視許多美麗雄奇的山峰、河流、湖泊為“神山圣水”,賦予它們神圣的宗教寓意,并加以尊崇和保護,定時或不定時進行轉山、轉湖等朝拜信仰活動。但水電開發往往破壞了這些“神山圣水”,特別是在“神山”上開鑿隧洞、炸山采石,傷害了少數民族的信仰,這種對傳統文化的損壞無疑會給民族地區的穩定和民族團結帶來不利影響。
藏族對藏傳佛教的信仰極為虔誠,他們可以把維持基本生活之外的多余收入全部捐給寺廟,可以徒步甚至叩等身長頭前往遙遠的寺廟、神山、圣湖朝拜,風餐露宿長達數年;他們以每個家庭能有人出家為僧為榮,以活佛的教導為行為的準繩;他們不僅供養寺廟,還自建佛塔、嘛尼堆、經幡陣,家家都有精美的經堂,宗教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電站施工和蓄水發電可能占用、淹沒這些寺廟、佛塔。一旦這些宗教設施和場所難以恢復,對藏族信教群眾的心理、精神都會形成沖擊。
藏傳佛教寺廟、僧尼與信眾的關系十分緊密,寺廟有固定的信眾供養,信眾有熟悉的大德高僧為其家庭提供宗教服務。雖然被淹的寺廟可以易地重建,但很可能與原教區信徒分離,這種原有的緊密關系一旦被割裂,無論對信眾還是對僧侶都是一種傷害。在藏族地區,雖然各藏傳佛教教派、寺廟之間和諧共存,但是它們的部分教義差別較大,各有自己的傳統覆蓋區域、基本信教群眾和活佛。不論是寺廟動遷還是教徒移民,都將產生混雜的局面,面臨較大的現實矛盾和潛在沖突風險。如果移民被分散“插花安置”,則宗教信仰上的不融合將更加嚴重。
藏傳佛教寺廟的大堂從底部到頂部一般都有十幾米甚至更高,但易地后都按普通的建筑層數、面積來計算補償,以至很難重建寺廟。寺廟很多壁畫和佛像與寺廟建筑物聯在一起,很難做到無損拆遷。不少寺廟(包括特色民居)具有文物價值,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一旦屬于淹沒范圍,補償時只按普通房屋估價。西南藏族地區還有不少藏傳佛教經塔、白塔等非寺廟民間宗教設施,由村民集體或個人建造,并在其內部和地下埋藏、安置了信眾供奉的佛像以及金銀、寶石制作鑲嵌而成的貴重法器,但由于信仰風俗不允許信眾拆開這些建好的佛塔,因而對其價值的判定十分困難,一旦淹沒,可能造成補償不足。
西南藏族、羌族水電移民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石木結構碉房,它以石料、泥土結合砌筑墻體,木料隔樓層分間隔,雖然用材天然,但與現代磚混房屋相比,具有抗震性強、壽命長、冬暖夏涼等優點。民居的選址、開工、竣工都有特定的宗教、民俗程式,開支不菲。西南藏式石木民居與漢地石木民居的不同之處在于墻體特厚,最厚處達一米以上,所用石料量多,且木材用量大、質量好,普遍使用的是本地高山上材質好、胸徑大的天然林木。民居中的藏傳佛教經堂是每戶建筑的精華,直接在墻體上采用浮雕、鏤刻、彩繪建造神龕、佛像、壁畫等。許多藏族民居歷史悠久,凝結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例如彩繪和木雕藝術,這種房屋異地原樣重建的難度較大。
筆者認為,在西南民族地區修建大型水電站,必須妥善處理修建工程與當地少數民族生活、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關系,根據其與內地漢族地區相異的特殊性,予以特殊對待和處理。在水電開發過程中,少數民族移民的傳統文化和宗教信仰必須得到有效保護,他們的生活水平只能因水電開發而提高,而不能是維持原狀,甚或下降。
“民族宗教無小事”,這對水電開發企業和地方政府來說,是一個考驗。

責任編輯:電改觀察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