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聯網16種潛在商業運營模式
編者:能源互聯網是綜合運用先進的電力電子技術, 信息技術和智能管理技術, 將大量由分布式能量采集裝置, 分布式能量儲存裝置和各種類型負載構成的新型電力網絡、石油網絡、天然氣網絡等能源節點互聯起來, 以實現能量雙向流動的能量對等交換與共享網絡。研究能源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對于推進我國電力市場建設和推動能源互聯網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能源互聯網的商業模式選擇需要兼顧區域發展和整體發展的平衡協調,也需要考慮區域內部機制的靈活性與示范效益。綜合考慮其建設過程和參與主體,小規模項目在建設初期宜采用相對集中的“漸進式自適應能效激勵分攤機制”商業模式,并同期打造能源互聯網領域的商業信用機制,在市場環境和技術相對成熟后可考慮逐步引入多元化、分散化新型商業模式,為更多市場主體開放能源互聯網接口。
1、相對集中的漸進式自適應能效分攤機制
(1) 相對集中的漸進式自適應能效分攤機制
對區域能源互聯網的運營效益進行綜合評價,并與主網、其余區域互聯網的綜合運營效益進行對標。對標結果將反應為價格落差由區域能源互聯網內的參與主體分攤,從而改變各主體的參與成本和收益,進而產生激勵效果。在示范區內部,對各主體也進行相應的考核與激勵,從而確定價格落差具體分配標準。
(2) 基于多種定價機制的價格模式
定價機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基本價:對應基本供應,基本符合與基本能效表現。
激勵價:以“享受者付費,服務者獲償”為原則對示范區和示范區內的各主體進行激勵。不同于常態下的享受和服務,漸進式自適應能效分攤機制下的“享受者”是指能效低于標準的市場主體,它相當于得到能效高于標準的市場主體的“服務”,因此在進行收益分配的時候,將傾向于“服務者”。具體而言,參與定價的能效標準主要包括:負荷趨同性,調峰幅度,調節速率,響應及時性,多能替代轉化效率。
以電網負荷為例,將示范區負荷曲線與主網進行比較,進而形成示范區與主網負荷趨同性激勵補償電價。若示范區的負荷曲線較主網或標桿電網峰谷更為平緩,則主網“享受”了示范區的“服務”,應在電價上對示范區進行補貼。反之,則需要示范區對主網進行補償。
協議價:為尊重市場主體的自由博弈和選擇權,市場主體之間可自行議價。
(3) 基于大數據的能源互聯網區域集中多能調度服務平臺
示范區能量流、信息流和價值流結合的實現主要依托于能源互聯網區域集中多能調度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多能平臺)實現。多能服務平臺的核心功能是在滿足用戶用能需求的的條件下實現能源互聯網的能效最大化。基于大數據和云計算原理,多能平臺應實現以下關鍵技術:能源替代效益測算,市場主體分類標桿能效和各主體實際能效測算,用戶分類用能情況測算,用戶用能邊際效益測算,用戶用能中斷邊際損失測算。實際建設中,可先根據周邊地區和本地區歷史數據得出理論標桿值。在運行過程中不斷收集、分析數據并對標桿值進行修正最后逐漸逼近真實值、適應實際的能源供需環境。多能平臺可實現示范區市場機制的漸進成熟和自適應。
2. 商業信用機制
鑒于能源互聯網的網絡特性,有必要成立行業內權威性的信用評級機構,對各類能源服務公司進行信用評級。為了與社會上已有評級機構相區分,能源行業的信用評級機構必須具備領域權威性,評級結果能夠得到社會認可。同時,機構可以對被評級企業提供咨詢服務,提供改進用戶信用水平的建議與策略。
3. 多源主客體開放式,分散式商業模式
充分應用互聯網思維,將當下互聯網環境下實施的較為成功的商業模式與能源互聯網平臺有機結合,可拓展出種類豐富的新型商業模式。這些新型商業模式可根據其具體內容分為能源生產、資產投資、能量交易和增值服務四個方面,進而組成一個從生產到消費再到增值服務的整個能源互聯網產業鏈。如下表所示。
表1 能源互聯網分散式商業模式與產業鏈結構
現逐一介紹上述16種新型商業模式。
(1) 能源自供:在推廣分布式發電和分布式儲能的基礎上,各類用戶可自己滿足用能需求。若有盈余,則可就地進行分布式能源節點的排布。比如在商業中心樓宇配置風光互補發電系統,而在附近安裝由該中心功能的電動汽車充電樁等。
(2) 能源代工:由中間商統一采集各類用戶的能源需求并統一受理、報價。中間商與若干能源提供商建立代工關系,由后者代工生產相應的能源,并提供給用戶。
(3) 能源團購:類似于現有的網絡團購。用戶以團購的方式聚集購買力,以提升用戶在市場博弈中的地位;同時為能源提供商提供了大宗銷售的平臺,便于其進行統一管控。適用于分散但總量可觀的城鄉個體用戶群,有利于節約雙側成本。
(4) 能源救援:應對突發的用能中斷狀況,用戶聯系能源救援公司,由公司就近指派能源救援服務站為用戶提供應急的能源供應。能源救援公司根據具體情況收取能源使用的費用和傭金。該模式適用于各種類型的用戶,和電動汽車市場較好的耦合度。
(5) 能源期貨:以標準形式確定能源交易期貨規格,新興的能源供應商可借由較低的期貨價格吸引用戶,從而實現融資的目的。
(6) 能源擔保:在大中規模用戶與能源提供商交易時,由中間商對供需雙方進行擔保,提高交易效率以加快資金流轉速度。
(7) 能源桶裝:對能源服務進行規范化和標準化,具體可包括標準化儲能設備,標準化供能曲線,供能格式合同等。該模式適用于中小規模的城鄉用戶,可使用戶更便捷多元地塑造自我能源消費結構。
(8)“滴滴”能源:為不同種類的能耗用戶提供個性化的點對點能源服務。能耗用戶可將自己的用能需求信息發布到系統平臺上,附近的能源供應商在看見用戶發布的信息之后可選擇進行匹配或忽略。匹配確認后雙方可進行進一步協商和交易。該模式適用于各種類型的用戶,且隨著能源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支持的用戶需求種類將不斷拓展。
(9) 能源Wifi:隨著未來無線充電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普及,對用戶提供大范圍無線充能服務成為可能。用戶連接無線充能熱點后對用能設備進行充電,充電完成后使用綁定的賬號進行付費。無線熱點主要覆蓋商業樓宇和居民用戶。
(10) 能源定制4.0:基于生產的高度自動化,為用戶量身定制能源產品和服務搭配方案。該模式覆蓋的范圍將隨著技術革新逐步擴展,最終實現覆蓋所有種類的用戶單元。
(11) 能源點評:開發專門的能源領域點評軟件,允許各類用戶和能源服務類公司進行雙向點評。該模式類似于現有的“大眾點評”。有利于交易信息的公開化,可與其他商業模式進行耦合并有利于提高其效率和信用。
(12) 淘能源:類似于現有的各類網絡購物網站。構建網絡交易平臺,使各類能源服務公司都能夠在平臺上開網店,出售各類產品和服務供用戶選擇。該模式廣泛適用于各類商業主體,提供了大型的網絡能源交易平臺。
(13) 能耗顧問:成立能耗顧問公司,在用戶提供信息的基礎上對用戶提供信息分析和顧問服務,指導用戶進行用能規劃。
(14) 能源托管:在能耗顧問的基礎上,類似于EMCO,用戶將自己在一段時間內的用能委托給能源托管公司,由能源托管公司負責以更專業的算法、更全面的數據和特殊的能源來源渠道對其進行全程規劃安排。在滿足用戶用能要求的基礎上,節約下的用能花費作為收入由用戶和能源托管公司分配。該模式適用于城鄉小用戶,可在節省用戶時間成本同時提升節能減排效果。
(15) 能源眾籌:能源投資者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能源眾籌平臺來籌資,多方聯合進行投資。適用于小規模投資主體,有利于新平臺、新技術的發掘。
(16) 能源借貸:類似于現有的商業銀行貸款。成立能源借貸公司,用戶基于自身需要簽訂能源借貸合同。該模式可用于多種負荷類型和規模的用戶,尤其適用于工程單位,可為其解決能源規劃問題和提供項目期能源支持。
上述新型商業模式具有與漸進式自適應能效分攤機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并可以較為廣泛地覆蓋能源互聯網中不同類型用戶和中間商的需要。具體見下表。
表2多源主客體開放式,分散式商業模式市場主體參與情況
上述商業模式的推廣分別需要基于一定的政策基礎和技術發展基礎因而具有不同的實現難易程度。圖1中,將各商業模式的實施難易程度列入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橫坐標正方向表示技術難度不斷增加,縱坐標正方向表示政策扶持力度和制度設計難度不斷增加。
圖1 能源互聯網商業模式實施難易程度矢量圖
此外,不同商業模式在不同的市場背景下具有不同的適應性。將試點工程按照規模分為園區級、地市級、省網級和全國級。上述各種商業模式在不同規模試點的適應情況如下表所示。
表3 各類商業模式在不同規模試點中的適用情況
而綜合考慮各商業模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能源互聯網試點項目的推廣進程情況。給出此次試點項目中商業模式實施時間矢量圖,橫坐標越向右表示推廣的時間點選擇宜越靠后,如圖2所示。
圖2 能源互聯網試點項目商業模式分階段實施時間順序矢量圖
至此,本文給出了能源互聯網商業運營模式的構想和具體的推廣建議。然而,由于我國能源互聯網事業剛剛起步,相關的試點也處于園區級或地市級的準備階段,未來發展的宏觀規劃和具體路徑還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關于能源互聯網商業運營模式的理論研究與實踐論證還應當隨著能源互聯網工作和新電改的推進而不斷繼續深入。

責任編輯:滄海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