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王者,必將出現在能源互聯網領域
“昨天你對我愛理不理,今天我讓你高攀不起。”這是最近一周互聯網上含金量最高的名言,15年前來美國要融資2百萬美金卻被30家VC拒掉的馬云,近期在美國給阿里巴巴路演時讓投資者排隊拐了18個彎,電梯等了40分鐘。招股書顯示,阿里IPO擬發售3.2億股,最多融資243億美元,對應的估值為1627億美元。
所謂逆襲的成功,見證的照舊是歷史的前倨后恭。此時此刻,也一定有一個弱小的“阿里巴巴”在被輕視;15年后,也一定會有人從消失的泡沫中回望感嘆:曾幾的概念并非浪得虛名。
1999年,沒有太多人懂互聯網,沒有太多人看好阿里巴巴。同樣,在2014年發問:誰會是能源互聯網里的阿里巴巴?引來的一定也是不屑和詫異的目光:什么是能源互聯網?誰會是2030年的王者?
也許歷史有一天會把2014年當作能源互聯網的元年,但這個概念著實讓當下的很多從業者都摸不著頭腦。不過也有不少聰明人先知先覺,比如前不久剛剛從微軟跳槽到百度的新任總裁張亞勤,他從前幾年大談云計算大數據的浮躁中走出,以實際行動宣告了互聯網世界的巨大轉型:“從1980年到2010年的三十年期間,世界是從物理的到虛擬世界的轉移,而從2010年到2020年以后,則是從虛擬到物理世界的逆向改變。”
無論這句話聽上去有多么生澀難懂,都足以預示著未來十年有很多傳統產業將被顛覆、重塑,而人類生活、工作的方式也將隨之發生更大的變化。而“能源互聯網”,因為其對人類生活需求的影響攸密相關和環保之風日盛,無疑是這里面最值得挖掘的金礦。
但是混沌之初,大部分人連什么是能源互聯網還搞不清楚,牽強附會渾水摸魚的人也不少,就像以前無數人以為會個五筆就算是會電腦,能發伊妹兒就算是懂得互聯網精神。事實上,著急對能源互聯網開宗明義的人們不得不面臨三種不同流派的尷尬解讀。
“能源互聯網”最初的概念,可以表述為能源生產體系下的網端互聯:Internet of Energy(IoE),著重點是以現代通信技術ICT為主對能源電力系統進行互聯。電能雖然僅僅是能源的一種,但電能在能源傳輸效率等方面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按照清華大學曹軍威教授的說法,能源互聯網是互聯網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與現代電力系統的結合,是信息技術與能源電力技術融合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如果以開放、互聯、對等、分享的原則對電力系統網絡進行重構,可以提高電網安全性和電力生產的效率,使得能源互聯網內可以跟互聯網一樣信息分享無比便捷。
這一理念與智能電網、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在歐美國家齊頭并進的發展著。德國聯邦政府2008年開始推動的"E-Energy“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就是以新型的ICT通訊設備和系統為基礎,在六個城市試點不同側重的智能電網示范項目,以最先進的調控手段來應付日益增多的分布式電源與各種復雜的用戶終端負荷。在這一概念框架下,“互聯”是最重要的關鍵詞,而對于這一體系下的“能源互聯網”,我們不妨稱之為“能源端的互聯網”。
隨后隨著歐美國家電力市場的不斷放開和能源價格的攀升,IT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能源互聯網”在不少國家形成了一個新的創業生態圈:Energy’s Web/App ( 能源圈的互聯網應用)。比如在美國的opower,新西蘭的powershop和德國的Green Packet等,都是借助開放的售電端活躍市場和節能增效的大背景出現的新型互聯網創業公司。這一概念下的“能源互聯網”,呈現的是前所未有的互聯網激情和各行各業的融合誠意 ,電力作為一種24小時不斷變化價格的新型商品成為電動汽車、智能家居及互聯網應用等多個行業的交叉點,引領著需求側管理、主動配電網這些純能源系概念不斷與互聯網及移動終端產生結合。在這一概念框架下,“開放”是最重要的關鍵詞,對于這一體系下的“能源互聯網”,我們可以稱之為“能源圈的互聯網”。
可是從“端”到“圈”,似乎依然不足以顯示這一概念的宏偉。從2013年初開始,電網系媒體上出現了在設想難度和拓展力度上都遠超上面兩個階段性定義的“能源互聯網”,應該用international connected energy network(全球能源互聯網)來表述最為準確。全球陸地風能資源超過1萬億千瓦,太陽能資源超過100萬億千瓦,為了利用它們,“全球能源互聯網將由跨洲、跨國骨干網架和各國各電壓等級電網構成,連接北極、赤道等大型能源基地,適應各種集中式、分布式電源,能夠將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輸送到各類用戶,是服務范圍廣、配置能力強、安全可靠性高、綠色低碳的全球能源配置平臺,具有網架堅強、廣泛互聯、高度智能、開放互動的特征。”
再多的定語修飾也無法與這一計劃所圖之大相提并論。可再生能源比例到達一定程度后,電網內的能源流動將顛覆目前已有的模式,動輒幾千萬千瓦的能量輸送將成為地區和國家間電力交換的常態。因此如果要把最大限度的提高能效和保證環保作為目標,就必須要有全球化的能源觀來支撐技術上的無限發展。這一概念下的能源互聯網,“網”是最重要的關鍵詞,對于這一體系下的“能源互聯網”,只能勉強用“能源屆的互聯網”來粗表其博大精深。
端、圈、界,其實這三種流派之所以不同,不過是因為對其中的能源互聯“網”著力不同:需要互聯的究竟是互聯網,物聯網,還是電網、天然氣網?所以從傳統工業邏輯出發,這三種流派并不沖突,亦無輕重之分。但是從互聯網的角度打量,卻有著嚴重的先后之別。對于偏向硬件的通信互聯網產業來講,能源端的互聯網駕輕就熟,路由器/交換機/智能電表換個標簽就可出發;而奉行軟件至上素喜搶占用戶入口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界,能源圈的互聯網應用也如雨后春筍:分布式電站監控,電力大數據分析,售電套餐搜索甚至是家庭能源管理。
綜上所述,我們完全可以設想一下能源互聯網在2030年所能到達的極限:
· 人們會在平板電腦上手指輕劃就能把自家屋頂多余的光伏發電通過微信賣給附近準備給電動汽車停車充電的陌生人;
· 每一個家用電器會根據能耗曲線設置最佳的開關時間并隨時遠程遙控,建筑物的能耗控制隨時依據會議活動類型人數和實時電價進行動態調整;
· 沙漠和大海里安裝的各種新能源發電設備可以通過程序由各國人民競拍投資自由交易;
· 城市的整體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隨時依據天氣和事件變化進行需求側編排以實現最優;
· 每件商品、每個活動、每個人都會頭頂一個碳排放狀態條并可隨時與周圍進行交易。
如此我們必然要問,如果未來的日子,人們的電動汽車、家用電器、屋頂光伏、電腦手機等等都變成互相聯網的一分子,如果未來每個人的能源消耗、碳排放指標和生活需求都能夠被打通變成數字化坐標,如果未來生活的每一秒鐘各種需求都能被積聚起來被導向最有效的生產供給,這種龐大的能源互聯網體系下,有哪種商業模式或者哪家公司可以最終勝出,成為最終的森林之王?
就像當年風乍起時,人們最喜歡爭論的是:做B2B,還是B2C,C2C?是做硬件還是做服務?是免費還是做高端定制?是針對個人用戶還是企業用戶?
2003年5月,繼成立B2B網上交易平臺阿里巴巴后,阿里巴巴集團于投資1億元人民幣創建網上購物平臺淘寶網。在這個時間節點,人們根本無法判斷阿里巴巴最后的成功是因為馬云的決策,還是19人高管團隊的團結,還是那千千萬萬不辭辛苦的店小二和快遞師傅。每個時代都會告訴我們同樣的答案,如果跳開模式和軌道的爭論,就會發現任何成功的關鍵實際上都是人。
人才至上,順勢而為。決定能源互聯網成敗的,恰恰就是是否有這么一群人; 他們既懂能源電力生產鏈,又懂互聯網商業模式;他們既能說服投資者砸錢推廣概念,又能說服消費者嘗鮮樂之融融;他們既可以雄踞神州,又可以隨時拉著推桿箱在世界各地與客戶溝通。所以不必問到底哪個模式才有前途,只需看看遠景目標是否契合人的需求。
可非常吊詭的是,能源互聯網的極限,就是把千百年來形成的生產順應需求這樣一個商業邏輯,轉換成為整合需求以優化生產達到節省資源這樣一個新的哲學體系。這一轉變與互聯網近十年近乎獨立的自由發展相比,需要更多的工業耐性和創新勇氣,因此這一轉變很可能并非僅僅依靠出現幾個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就能完成,也不是僅憑互聯網一隅的昂揚所能推動。
實際上,即使在互聯網世界,阿里巴巴的成功也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大,如果再與能源圈里的各種巨無霸相比,這家公司的“成功”無論如何也要加上引號:年收不過100億美元,用戶不足5億。這離國家電網年收3000億美元,用戶超過10億的數據還十分遙遠,不過也從側面反映出實際擁有巨大資源和數據財富的能源系公司還遠未到達企業發展的極限。
那么在技術發展的極限之外,到底什么是能源互聯網企業的極限?是體量甚大的石化電網企業們終有一天也會到紐約IPO市值超過萬億美元,還是這些企業最終可以做到無孔不入囊括生活生產的各個鏈條?又或者,這些巨無霸會被互聯網新貴們肢解吞噬,甚至收購重組?
到底,誰會是能源互聯網的阿里巴巴?誰會是能源互聯網里的馬云?
責任編輯:滄海一笑
-
十張圖了解七大國產汽車2017年報看點:新能源汽車布局多
-
談造車:誰能最先量產 誰就是“王者”
2018-04-20最先量產 -
合資股比50%底線背后 我們在擔心什么?
2018-04-20合資股比
-
史上最全最詳細無線通信頻率分配表
2018-04-20無線通信頻率分配表 -
毫米波技術
-
絕對高科技 圍觀神秘的量子通信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