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40年看油氣產業歷程第二節
2 油氣產業改革發展的十大成就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油氣產業基本實現了三大轉變:一是管理體制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二是油氣企業實現了從國家政府部門向經濟實體的轉變;從產品生產者向商品生產者轉變;從能源生產者向經營者的轉變;從單純的油氣生產者向綜合性能源公司轉變;從資產經營者向資本經營者的轉變。三是油氣產業實現了從封閉或半封閉狀態向全面開放的戰略轉變。“三大轉變”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使得我國油氣產業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油氣資源基礎雄厚,潛力可觀。常規油氣資源豐富。根據國土資源部公布的油氣資源評價結果顯示,我國油氣資源總量豐富,石油地質資源量為1257億噸、可采資源量為301億噸,同2007年全國油氣資源評價結果相比,石油地質與可采資源量分別增加了64%和42%。截至2017年底,全國石油累計探明地質儲量389.65億噸,剩余技術可采儲量35.42億噸,剩余經濟可采儲量25.33億噸。按照2017年的開采速度,還能開采18年左右。天然氣地質資源量為90.3萬億m3,同2007年全國,可采資源量為50.1萬億m3,油氣資源評價結果相比,天然氣地質與可采資源量分別增加了158%和127%。截至2017年底,全國累計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14.22萬億m3,剩余技術可采儲量5.52萬億m3,剩余經濟可采儲量3.91萬億m3。按照2017年的開采速度,還可以開采約41年。
非常規油氣資源潛力可觀。全國埋深4500米以淺頁巖氣地質資源量為122萬億m3,可采資源量為22萬億m3,具有現實可開發價值的有利區可采資源量為5.5萬億m3。埋深2000米以淺煤層氣地質資源量為30萬億m3可采資源量為12.5萬億m3,具有現實可開發價值的有利區可采資源量為4萬億m3。
(二)油氣國內生產能力不斷增強
國內原油產量平穩增長,天然氣產量快速增長。1978年我國原油、天然氣產量分別為1.0405億t、137.3億m3,2017年我國原油達到1.92億t,是1978年的1.85倍,年均增長約2.11%。目前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產國,2017年產量約占全球石油總產量的4.4%左右。2017年我國天然氣產量為1330.07億m3,連續7年超過千億m3,是1978年的9.69倍,年均增長約21.71%。目前是世界第六天然氣生產國,2017年產量約占全球天然氣總產量的3.9%左右。
油氣加工能力增強。1978年我國煉油一次加工能力為9291萬t,居世界第10位。2017年增至7.72億t,已建成投產的千萬噸級煉油基地達到26個。煉油一次加工能力與1978年相比增長8.30倍,年均增長18.27%,目前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原油加工量從1978年的7069萬t增至2017年的5.7億t,年均增長17.66%
(三)油氣進口規模擴大,來源多元化
油氣進口量增長較快,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自1993年我國由石油出口國變成石油凈進口國以來,石油進口規模日益擴大,2004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進口國。2017年我國原油進口量增加至4.1957億t,首次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進口規模大約是1993年的42倍,較2012年的2.72億t增加了50.25%。對外依存度達67.4%。我國自2006年開始成為天然氣凈進口國,進口量逐年攀升。2017年我國共計進口天然氣955.47億m3,對外依存度達到38.43%。
油氣進口來源呈多元化發展。40年來,我國已初步形成了西北、東北、西南以及海上四大油氣進口戰略通道,品種不斷優化、多元,保障了油氣的穩定供應。原油進口來源國集中度CR3,2016年為39.28%,較2012年的45.55%下降了6.27個百分點。而天然氣進口來源依然高度集中于少數國家:LNG進口來源國高度集中于澳大利亞、卡塔爾和印尼,CR3比例達78.44%,較2012年提高了3.13個百分點;而管道天然氣進口方面,隨著中緬、中俄油氣管道的建成使用,有利于我國建成多元化的天然氣進口格局。
(四)油氣消費占比提升,能源消費結構優化
我國是個“富煤、少油、缺氣”的國家,這就導致長期以來我國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1990—2005年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所占比例平均為71.5%。隨著用能方式不斷變革、能源轉型發展戰略加快推進,能源消費結構出現兩大趨勢:一是煤炭消費的比重趨于下降;二是天然氣等優質清潔能源消費的比重逐步上升。2016年,全國石油消費總量約5.7億t,比2012年增長19.3%;天然氣消費2086億m3,增長39.3%。從能源消費構成來看,石油消費占18.3%,提高了1.3個百分點;天然氣消費占6.4%,提高了1.6個百分點。
(五)油氣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為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油氣資源調配需求,40年來我國油氣管道、LNG接收站、地下儲氣庫、國家石油儲備庫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全面發展,目前進入建設投產的高峰階段。管道方面,截至2017年,我國油氣長輸管道總里程累計約為13.31萬千米,其中天然氣管道約7.72萬千米,原油管道約2.87萬千米(已扣減退役封存管道),成品油管道約2.72萬千米,已初步形成“西油東送、北油南運、西氣東輸、北氣南下、海氣登陸”的格局。LNG接收站方面,我國第一個LNG接收站于2006年投產,截至2017年,已建成LNG接收站17座,開工建設和工程竣工共9座,總接收能力超過6000萬t/年。地下儲氣庫方面,目前全國已建成11個地下儲氣庫群共25座儲氣庫,工作氣總量目前為200多億m3,已初步形成京津冀、西北、西南、東北、長三角、中西部、中南、珠三角等八大儲氣基地。石油儲備建設方面,截至2017年年中,我國已建成舟山、舟山擴建、鎮海、大連、黃島、獨山子、蘭州、天津及黃島國家石油儲備洞庫共9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利用上述儲備庫及部分社會企業庫容,儲備原油3773萬t,大約相當于我國36天的石油凈進口量,成為世界上石油庫存最高的國家之一。
(六)油氣國際投資與國際合作不斷深入
改革開放前,我國總體上處于較封閉的狀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勘探開發陸上油氣資源,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油氣工業,加工國產油氣資源。隨著我國對外開放范圍的擴大和進程的加快,大批外資油氣公司先后進入中國。目前中國石油企業已與外國公司簽訂了200多項石油合同和協議,以歐美大型石油公司為主的一大批外資大中型石油公司和專業公司進入我國油氣領域,投資發展的重點是油氣勘探開發、石油煉制、成品油營銷等,并已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例如,道達爾、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科威特國家石油公司和俄羅斯石油公司參與的4個煉油項目已經建成、正在建設或正在推進中。外資在華已簽約或達成意向性合約的合資建設加油站數目已達4300個,已建成加油站2000多個,約占全國9.72萬座加油站的2.1%。
與此同時,我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合作,以形式多樣、資源導向、項目多元、專業開發為特點的境外油氣投資、油氣國際合作的格局逐步形成。尤其是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油氣行業作為先行者,“走出去”的步伐邁得更快。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企業共擁有210個海外油氣項目,多達27家中國石油企業,包括廣匯、杰瑞等23家民營企業,海外業務遍及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油氣對外投資總額超過了國家絲路基金總額。在“一帶一路”沿線基本建成中亞與俄羅斯、中東、非洲、亞太等多個油氣合作區。海外油氣權益產量達到19億噸油當量。其中,石油權益產量為1.5億t,天然氣權益產量為450億m3。從合作方式看,既有單純的資本投資,又有資產投資,參與具體項目合作等,合作領域方式趨向多樣化。從發展趨勢看,我國油氣企業“走出去”正在發生大轉變:從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一國保障思維,轉變為著眼亞洲共同安全;從追求規模速度轉變為制造標準、技術、人力資本的全方位走出去;從被動適應國際貿易規則轉變為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制定和定價中心建設。

責任編輯:電力交易小郭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