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R、AP1000全球核電首堆拼速
本刊記者 劉文慧
2018年6月30日04時48分,三門核電1號機組首次并網一次成功,各項技術指標均符合設計要求、機組狀態控制良好。
就在不到11小時前,6月29日17時59分,臺山核電1號機組首次并網發電成功。
臺山核電1號機組采用的是法國EPR核電技術,三門核電1號機組所采用的是美國AP1000核電技術,均為第三代核電技術。臺山1號、三門1號兩臺機組的相繼并網,是這兩種核電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實現首次發電。
從開工建設,到核島第一罐混凝土澆注(FCD),再到裝料,至并網發電,這兩臺機組在中國的建設過程都超過十年。
通過梳理節點,我們可以看到,就在三門1號機組、
臺山1號機組FCD后的第三年,2011年福島核事故發生。在公眾對核電產生疑慮、部分國家地區提出退核時,中國選擇暫停新項目審批,并進行大范圍的核電檢修與安全升級,確保已有核電站的安全。而三代核電技術之于安全的重要性也愈發突顯。
新技術的應用不可能像已規模化的前代技術那么順利,核電技術更是如此。但正是國家和公眾對核電安全的重視,給予了新技術應用的時間和耐心。
如今,臺山1號機組、三門1號機組的成功并網發電,也證明了新的核電技術的可行性,消除了此前部分輿論對新技術成熟性的疑慮。
核電作為大型能源工程項目,建設周期長,再加上信息公開的要求,在對外信息發布上幾乎逢“節點”必報道。其帶來的副作用是,容易讓人誤會中國擁有非常多核電站。
事實上,在2015年中國大陸發電裝機比重中,煤電裝機比重為59%,而核電以0.27億千瓦位于所有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的最末位(除抽蓄裝機)。即便按照2020年目標,核電也僅以0.58億千瓦在運占最末位,裝機占比約為3%,遠低于世界其他核電發展國平均水平。
發展核電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是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最為脆弱的國家之一。
2007年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指出,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中國近百年的氣候發生了明顯變化。有關中國氣候變化的主要觀測事實包括:一是近百年來,中國年平均氣溫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溫平均值,近50年變暖尤其明顯。二是近百年來,中國年均降水量變化趨勢不顯著,但區域降水變化波動較大。三是近50年來,中國主要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出現了明顯變化。華北和東北地區干旱趨重,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東南地區洪澇加重。1990年以來,多數年份全國年降水量高于常年,出現南澇北旱的雨型,干早和洪水災害頻繁發生。四是近5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為2.5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五是中國山地冰川快速退縮,并有加速趨勢。《方案》更指出,中國未來的氣候變暖趨勢將進一步加劇。面對氣候變化,能源轉型是必然選擇。核電能實現零碳排放,成為與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能同等重要的方向。每一類能源品種都有其優勢與弱勢。核電是清潔能源之一,并在能源密度上能更好滿足用電負荷高的地區需求,其穩定發電更能承擔基荷角色。但核電安全問題也備受關注,除了提高對技術安全性的要求,核電信息公開、公眾溝通工作進一步深入展開,也對核電行業提出更高要求。

責任編輯:電力交易小郭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