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互聯網的基因與格局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大金融改革創新力度,增強服務我國經濟發展能力;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互聯網+概念。在這一背景下,全球能源互聯網和能源行業的轉型升級映入人們的眼簾,成為熱議的焦點。作
能源+新科技:新基因
雨果說過,與有待創造的東西相比,已經創造出來的東西是微不足道的。
能源+新科技,就是為能源行業引入新的基因,通過能源技術與系統創新,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能源革命。
近幾年,中國研發強度(研發經費占GDP比例)增速非常快,2012年首次達到與歐盟相當的水平,2013年進一步提高至2.08%,投入額達1920億美元,較2012年增加250億美元,企業占到研發支出總額的76.6%。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最早到2019年,中國的研發強度將超過美國。然而,不斷擴大的研發強度,帶來了專利申請量劇增,讓中國站上了世界之巔,但知識產權的數量增加并沒有轉化為創新競爭力,許多專利都在沉睡。
未來五年恰逢全球科技與產業變革的關鍵期,全球將出現新一輪技術革命。這意味著能源+新科技發展面臨“窗口期”,如能搶搭這趟“快車”,將極大提高我國經濟的綜合競爭力;而一旦錯失機遇,就可能在新一輪變革中落后,拉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面對機遇與挑戰,眾多能源科技專家認為,未來科技將更加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致力于研發低能耗、高效能的綠色技術與產品,并將目光投放到生態環境、新能源、新材料、海洋開發等領域,以期在國際范圍內醞釀重大創新突破。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指出,智能化將成為繼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之后的“新工業革命”,工業生產向更綠色、更輕便、更高效的方向發展。服務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快遞無人機、智能穿戴設備等的普及,將持續提升人類生活質量,提升人的解放程度。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認為,我國應抓住綠色工業革命機遇,大力發展應用新能源技術,立足國內,著力增強能源供應能力,加大陸上、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同時創新體制機制,促進頁巖氣、頁巖油、煤層氣、致密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郝吉明建議,我國應加大對新能源的支持力度,把對三峽工程的政策支持“移植”到太陽能、風能利用上。同時,進一步加大對節能技術的研發投入,將新增能源的需求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中國海洋學會理事長王曙光認為,我國應加大對海洋資源的探測和開發技術的研究力度,建立海洋立體綜合觀測系統,加強海洋觀測技術的系統集成和關鍵技術的研發,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同時,大力研發近海海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認清在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雙重作用下海洋生態系統演變規律,為制定海洋戰略、合理開發利用海洋提供科學依據。

責任編輯:大云網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