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構建經濟安全“免疫系統”
正確的認識、統一的體制、合理的機制化解了金審工程建設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難和矛盾,創造了審計信息化成功的實踐。3月份,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楊學山在對審計署進行深入調研之后,對金審工程做出了高度評價,并認
“正確的認識、統一的體制、合理的機制化解了金審工程建設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難和矛盾,創造了審計信息化成功的實踐。”3月份,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楊學山在對審計署進行深入調研之后,對金審工程做出了高度評價,并認為深入挖掘、總結和推廣相關經驗,有助于引導我國電子政務健康高效發展。
自1999年籌備以來,金審工程已經成為國家電子政務專項規劃確定的重要業務系統。經過近10年的規劃建設,審計工作走出了當初面臨的“打不開電子帳、進不了電子門”的困惑,審計信息化已取得了顯著成果,有效促進了“五大轉變”,即實現了審計工作從提高審計效率到提升審計效能的轉變、從單一部門審計到跨部門跨行業關聯審計的轉變、從傳統審計方式到現代審計方式的轉變、從關注財政財務收支審計到關注國家經濟安全審計的轉變、從查處違紀違規問題到督促規范管理的轉變。
審計署信息化建設辦公室主任周德銘表示,金審工程總體已形成“五層兩翼”的體系架構,應用系統形成了一套平臺(SOA架構平臺)、兩個中心(數據中心和交換中心)、三大系統(AO、OA和聯網審計系統)的總體框架。
準確認識,“開賬進門”解風險
金審工程多年來之所以能夠在應用的深度、廣度上取得佳績,首要關鍵是實現了認識上的準確把握,這與審計署領導層的高度重視有著密切的關系。早在1999年,在審計工作面臨“打不開電子帳、進不了電子門”的局面時,李金華審計長(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向全國審計人員發出了審計人員、領導干部和管理人員將“失去審計資格”的風險警示。在2009年底的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劉家義審計長也是一語中的:“中國審計的出路關鍵在于信息化!”
基于這樣的危機感,金審工程從一開始就有了明確的定位:電子政務,重在政務,而金審工程必須重在審計。要化解“失去審計資格”的風險,第一步就是要有可用的軟件,建設現場審計系統就成為了首個難關。
“當時我們面臨的是會計軟件幾百種,拿數據難!審計軟件有幾十種,用軟件難!”周德銘表示,為了解決這些難題,審計署決定兵分兩路:一路解決拿數據難的問題,一路集成整合審計軟件。第一路主要解決數據采訪方法的問題,審計署探索出了三種方式:一是針對各類會計核算軟件的備份數據,建立相應的備份數據采集模板近200種;二是針對沒有數據備份的會計軟件,設計了數據庫采集方法;三是建立會計核算軟件數據接口國家標準,從根本上解決使用采集模板中的費時費力問題。
第二路則立足于集成整合審計軟件。為了解決審一類單位就要使用一種審計軟件的狀況,2002年金審工程啟動之時,審計署就對二十多種審計軟件進行了逐個調集分析,最終規劃了基于“平臺+工具+方法”思路的現場審計實施系統(AO)。這一系統的最大優勢在于可以提供了滿足現場審計項目管理、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報告匯總等功能的審計軟件。“這就像廚師有了加工面板、刀叉勺工具,再有加工的菜譜,就是用一套設計加工不同的美味佳肴。”周德銘表示,2004年起,AO系統向全國審計機關推廣應用,到2009年底,已發放10萬多套,不僅在全國8萬審計人員中使用,許多部委、內審機構等也向審計署申請了應用。
堅持原則,“內容豐富”提管理
金審工程能夠取得顯著成效,得益于堅持了提升能力、需求引導、重在實效的建設原則。楊學山副部長在調研中也指出,金審工程能夠從需求出發,又注重應用效果,“信息化建設的內涵、外延都十分的豐富”。
“堅持提升審計監督能力是金審工程系統定位的重要原則,不能離開這一目標,金審工程重在政務。”周德銘表示,AO系統僅是解決了現場審計實務的需要,而要進一步提升審計管理的水平,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比如,金審工程在啟動以后,統一規劃建設了審計管理系統(OA)。這一系統被定位于集業務管理、行政管理、決策支持為一體的系統架構,還要集同一平臺、SOA架構、核心業務管理統一規劃、個性化功能注冊登記為一體,它獨特的“圣誕樹”式的設計理念,使得各地審計機關可以將自己個性化的需求功能,通過平臺注冊掛接到OA系統中,極大滿足了實際需求。
更重要的是,針對我國中西部地區審計機關信息化建設的迫切需求,審計署摸索出了OA系統的“1拖N”版,即以一種集中化管理的方式,實現對基礎審計管理應用的推廣。截止2009年底,中央和省級、235個地市帶著1600多個區縣完成了該系統的部署,效果顯著。
為了進一步提升審計管理水平,金審工程還在建設聯網審計系統方面實現了突破。目前,政府預算執行、海關、稅收、金融、社保、大型國企和基本建設項目等維系著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運行著40萬億的國有資產,必須采用在線實施監督的方式,來保障經濟運行的健康。周德銘表示,自2003年起,聯網審計系統在中央30個一級預算部門進行了試點,取得了初步效果,目前已經在黑龍江、青島等十多個省進行試點,都取得了較好效果。
深度利用,“免疫功能”保運行
隨著金審工程一期成果的推廣應用,逐步積累了大量的信息資源,二期工程的重心也逐步轉移到實現對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對審計數據的深度分析利用,并逐步實現中央地方的業務協同。在這樣的需求下,建設國家審計數據中心和交換中心就成為了二期工程的重點。同時,為了全面提升審計信息化能力,金審工程還將要著力在四級互聯網系統、安全系統、服務系統、標準規范、人員培訓等方面實現整體配套。
在審計署計算機技術中心主任王智玉看來,金審工程實現了集中式管理,“服務器全部在國家審計數據中心,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服務器,這造就了金審工程合理高效的管理機制”。2009年5月,國家審計數據中心機房設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并于今年2月通過了項目驗收,在此基礎上構架的具有完全滿足多種復雜業務處理功能的數據倉庫系統,形成統一的國家審計數據中心系統,并有著統一的審計數據標準體系。比如自2009年起,審計署已經初步嘗試了由過去只能對單一商業銀行預算部門進行審計,發展到對四大商業銀行的關聯審計,目前正在探索財政審計、銀行審計和企業審計中資金鏈信息的關聯審計。據悉,國家審計數據中心將為中央審計機關、地方審計系統提供存儲中心、處理中心、分析中心、網絡中心、交換中心、安全中心、監管中心、服務中心等8大功能。
“金審工程為初步實現從關注財政財務收支到關注國家經濟安全審計的轉變提供了技術支持。”周德銘表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國家審計機關密切關注著我國財政安全、金融安全、民生資金安全等方面,相關報告獲得了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我們將積極開展聯網審計、跟蹤審計,做到及時采集信息、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報警、及時督促整改,真正發揮審計保障國家經濟社會健康運行的‘免疫系統’功能”。

責任編輯:葉雨田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