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汽車行業10%的人將下崗?罪魁是電動車
當整個汽車行業都在開足馬力奔向一片綠色的未來,電氣化大勢已經不可逆轉。只是,終究每一次變革和重塑都會帶來形變的疼痛,無論是技術路線的更迭還是產品陣容的換血,抑或從管理層到工人崗位的變動。
汽車產業從燃油車向電動車切換,將帶來整個產業價值鏈的變化,人力資源方面也不例外。德國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新能源路線下的汽車產業,將導致現有制造端用人需求縮水,換算下來德國汽車領域或損失近十分之一就業崗位,大約折合7.5萬到10萬個職位。
誠然,在研究和討論過程中,東方似乎是相對的一片樂土,但以宏觀整體而言,中國依然不可掉以輕心。任何革新的步履都不得疏忽大意,無論是否此時走得更快,而終究比拼的是能否走得更遠。
電氣化引發“下崗潮”
日前,德國弗勞恩霍夫工業工程研究院(Fraunhofer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公布了一份圍繞新能源趨勢下汽車業用人崗位變化的研究報告,該報告乃是受德國 IG Metall金屬工會委托所展開的項目。
研究報告的數據主要從德國著名汽車業巨頭處調研獲得,包括大眾汽車集團、戴姆勒公司、寶馬集團等整車制造企業,以及博世、大陸、采埃孚、舍弗勒等零部件供應商。
當前汽車產業為德國提供了840,000個就業崗位,其中210,000個就業崗位與動力總成生產制造相關。盡管新能源車興起之后,在汽車電子和電池等方面能夠帶來新的就業機會,然而傳統燃油發動機和變速箱制造的用人需求卻將明顯縮水,組裝線上的工人位置數量也將因此減少,IG Metall工會如是警告稱。
大眾汽車集團工會主席伯恩德·奧斯特羅(Bernd Osterloh)給出了一組重要數據:
·電動汽車動力總成的零部件數量只有燃油發動機的六分之一,這意味著電動汽車動力總成制造時間將縮短,關聯的供應商數量也會變化;
·電動汽車總裝時間比當前的燃油動力乘用車減少30%;
·適配電動汽車的電池制造廠較之燃油發動機制造廠,所需的勞動力數量只有后者的五分之一。
IG Metall指出,在2030年這個節點上,乘用車動力總成制造的相關就業崗位,有一半將受到汽車電氣化趨勢直接或間接的沖擊。報告設定的汽車市場背景為:到2030年,25%新車為完全電氣化,15%新車為插電式混合動力混合動力車,60%新車仍然是汽油車和柴油車及衍生版。屆時德國汽車行業將損失75,000個與發動機、變速箱制造相關的就業崗位。
2030年電動汽車銷量預測的兩種推演
如果電氣化推進速度更快,甚至損失數量將達到100,000個之多。換算下來,75,000人在840,000人總數里占8.9%,而100,000人則占11.9%。即根據電動車普及的不同速度,倘若計算整體基數維持不變,那么德國汽車行業到2030年將失去10%就業崗位。雖然按照常理這種縮水將是漸進的過程,而并非10%員工頃刻下崗那樣驚悚,但是越來越多的汽車工人發現自己的崗位面臨被取消的危機,卻是不爭的事實。
為此,德國業界已經開始為汽車行業就業前景感到憂慮。IG Metal工會主席榮格·霍夫曼(Joerg Hofmann)強調:“政界和業界現在需要醞釀規劃,掌控好這場(從燃油車向電動車的)轉型。”在其看來,企業需要著手出臺就業崗位保留計劃,確保面向電氣化新技術仍擁有數量足夠的合格工人,而政界則需要出臺綜合化的產業與人力資源政策。
10%,在有些人看來還不足以描述就業崗位的急劇萎縮。博世工會主席哈特威格·吉賽爾(Hartwig Geisel)宣稱:“我認為就業崗位數字的下跌比報告里描述得遠為嚴重。”
博世,這家全球頭號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也是全球柴油發動機系統最大的供貨商。在德國薩爾州(Saarland)到巴伐利亞州法蘭克尼亞(Franconia)區等“經濟疲弱區”,博世設立了柴油車業務。在卷入大眾“排放門”事件之后,柴油車業務的退坡已經不可阻攔。哈特威格表示,該公司在德國有多達20,000個相關就業崗位將受到沖擊,可謂“命懸一線”。
責任編輯:繼電保護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