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新勢力將遇產能過剩困局,未來如何交出令各方滿意的“答卷”呢?
進入到2018年,造車新勢力可謂是動作不斷。除了融資、挖人之外,落戶的消息也是此起彼伏。
前不久,奇點汽車宣布與蘇州市、相城區以及高鐵新城全面開展合作:未來5年投資150億元打造奇點汽車全球研發中心、奇點汽車蘇州生產基地,并合作成立100億的智能電動汽車產業投資基金。
環顧整個造車新勢力行業,與奇點類似的選擇與資本機構、地方政府聯手合作,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案例不在少數。
造車新勢力究竟偏愛在哪些區域落戶建廠?造車新勢力的“地緣學”有何玄機?筆者盤點下部分造車新勢力車企的產能分布圖,期望能夠探究各地對于造車初創企業的熱度。
經過統計可以看到,在上述造車新勢力品牌中,工廠和生產基地所在省份和城市的分布為:安徽:2個、上海1個、浙江9個、江蘇6個、湖北1個、云南1個、貴州1個、天津1個、廣東2個、重慶1個、江西1個、福建1個、河南1個。
造車新勢力青睞江浙滬地區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其中,工廠和生產基地位于江浙滬地區占所有統計城市和地區約57.1%,近六成比例。同時,除小鵬汽車和愛馳億維分別位于廣東肇慶和江西上饒的工廠和生產基地投資規模超過百億外,其余工廠和生產基地投資超過百億的造車新勢力品牌也均在處于江浙滬地區。
那么,為何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帶的江浙滬地區如此受到眾多造車新勢力的青睞呢?
有因就有果。
據相關數據統計,在2017年內,全國汽車產能已接近6500萬輛,而江蘇、上海、浙江三地的產能卻超1200萬輛,占比全國汽車產能約20%,其中,整車企業和零部件企業近200家。因此,長江三角洲地帶的汽車產業鏈可謂布局完善。
汽車產業及配套產業資源的豐富,是造車新勢力落戶江浙地區的原因之一,“近水樓臺先得月”,造車新勢力自然期望能夠“借勢”原有傳統汽車集團的配套資源優勢。
同時,在長江三角洲地帶及其周邊區域聚集了大量的互聯網技術資源,眾多互聯網和科技類公司同樣在此建設發展,在汽車行業處于智能化、電氣化的時代,同樣是項優勢所在。
此外,先天的地理優勢讓長江三角洲地帶的經濟在全國名列前茅,也成為眾多車企選擇在此建廠的一項重要因素,發達的物流交通系統讓其成為造車新勢力傾向于此的加分項。
誰是最大“金主”?
經計算不難發現,圖表中品牌的工廠和生產基地累計投資金額達1807.2億元。面對著各路造車新勢力的先后刷屏,人們或許都會有種疑惑,這些初出茅廬為何卻能夠獲得融資,并投資巨額建廠準備或已經投產新能源汽車?
顯然,對于造車新勢力來說,資金是支撐宏偉夢想的前提,但僅僅憑借互聯網企業和風投公司資本運作顯然不夠,仍然需要借勢當地政府的產業政策和多方位支持。
仔細分析眾多造車新勢力的資金背景可以看到,超過半數以上的企業受到地方政府的資金支持。為何當地政府或當地銀行會對造車新勢力“慷慨解囊”?
有分析曾指出:“作為一項資源密集型產業,汽車產業能夠拉動相關制造業和地區經濟發展向前。”因此,猶如雨后春筍的眾多造車新勢力能夠飛速發展,地方政府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然而在各個地方產業資金蜂擁而至之后,究竟是確實會起到拉升引領的作用,還是僅僅催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泡沫?
一旦某些初創的車企的產品無法得到市場的認可,甚至量產品質無法保證,那么,后續的爛攤子和呆賬爛賬該由誰“買單”?地方政府拉動經濟和就業的美好愿望是否能夠一一實現?仍然存在諸多變數。
在2016年8月,樂視汽車宣布與浙江省達成合作,樂視超級汽車工廠項目將正式落戶中國浙江省湖州市,該項目投資總額達到200億人民幣,未來將打造超級汽車工廠和超級汽車生態小鎮在內的樂視汽車生態圈。但時至今日,這則項目能否按原計劃繼續實施并完成預期目標,可能連現在人在美國的賈躍亭本人都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造車新勢力將遇產能過剩困局
不過,對于車企而言,產品車型無疑仍是第一位。眾多造車新勢力雖已進行投產建設和產能規劃,但還有部分企業仍處于PPT造車階段,只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據2012年6月,由國務院印發《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中所設定的發展目標顯示:到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200萬輛。
根據相關統計,在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國內已經落地的新能源整車項目超過了200個,相關投資金額高達10000億元以上,各類車企已經公開的新能源汽車產能規劃超過2000萬輛,是預訂設定目標的10倍。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產能過剩現象已經顯現。而根據汽車頭條APP對上述造車新勢力所規劃的年產能進行計算后發現,累計年產能就已達到313萬輛。
此外,曾有業內人士發出質疑,在2017年銷售的77萬臺新能源車中,只有48萬臺是乘用車,其他都是非乘用車;第二,在48萬臺乘用車中,出租車、共享汽車約占到40%到50%;另外60%到50%中,還有眾多消費者受制于牌照問題而被迫用選擇電動汽車,最終真真正正賣個消費者的可能只有20-30萬臺。
一方面是眾多造車新勢力的發力入局,另一方面卻是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面臨產能過剩困境,因此,在這場大浪淘沙的市場競爭和淘汰賽中,與地方產業資金一拍即合的造車新玩家們,未來將如何交出令各方滿意的“答卷”呢?
責任編輯:仁德財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