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鋰電后勁十足 儲能鋰電蓄勢待發
當前電動汽車越發引起人們的關注。但電動汽車的核心部件——動力電池未來發展形勢仍有諸多變數。天齊鋰業是國內鋰電新能源核心材料供應商。兩會期間,本報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天齊鋰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蔣衛平。
作為國內重要的鋰電新能源核心材料供應商,天齊鋰業是如何看待鋰在儲能市場的應用前景?
蔣衛平:我認為,長期來看,儲能鋰電池的市場潛力不一定會低于動力電池。儲能是實現能源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支撐技術,可在區域經濟中打破電力輸送的特殊性,顯著提高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納水平,支撐分布式電力及微電網。隨著我國電力體制改革的推進和政策的不斷完善,儲能鋰電池的發展空間巨大。
從上游看,動力電池對鋰、鎳、鈷等金屬的需求,遠遠超過全球新增供給量,碳酸鋰的價格依舊堅挺。您對未來動力電池的成本走勢有何預判?
蔣衛平:動力電池的成本價格完全由市場規律決定,這個行業也都是完全的市場化運行。所以,未來動力電池的價格也依然是隨著市場供需而發生變化。在整個行業迅猛發展的過程中,會有大量的資金涌入市場,市場經歷回調和洗牌都是必經階段,但最終的結果都是由市場決定,優勝劣汰。
您如何看待鋰電池的技術發展趨勢?
蔣衛平:目前行業內普遍認為固態電池是主流發展方向。因為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好,幾乎是最理想的發展方向。但目前仍未實現完全意義上的固態電池,大多都是半固態電池,且難以量產,是在摸索中前進。不過只要業內明確了技術發展方向,固態電池相關技術有望在幾年內取得階段性進展。
目前中外在動力電池技術研發水平上是否存在差距?
蔣衛平:目前來看,中外技術水平差距并不大。動力電池的技術短板是全球共性問題,所以是并駕齊驅。
著眼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健康持久發展,您有哪些建議?
蔣衛平:發展新能源汽車,不僅僅是考慮到大氣污染治理的內在需求,更是涉及到能源安全問題。目前我國已制定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相關規劃。工信部部長苗圩近日也公開宣布,計劃到2019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占比為8%,2020年則提高至10%。
但放眼全球,目前已有多個國家制定了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我認為,我國也應適時對禁售燃油車進行明確規劃,從而促進國家走向綠色低碳的發展之路。
禁售燃油車是否適合中國?
蔣衛平:從減排治污的角度來說,僅僅降低燃煤排放還遠遠不夠。環保部早前已發布研究結果,北京地區的空氣污染來源主要來自汽車尾氣排放,占比為30%,燃煤排放僅占18%。所以機動車尾氣排放治理已經刻不容緩,這也是老百姓關心的大事。
所以我認為,在禁售燃油車方面我國應當有明確的規劃。盡管國家已經制定了2019年、2020年的占比規劃,但后續規劃仍有待加強。
除此之外,您還有哪些建議?
蔣衛平:一方面,補貼退坡后的新能源汽車若想真正贏得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國家還應在充電基礎設施、限制牌照等多方面為新能源汽車營造持續穩定的政策環境,讓政策直接惠及老百姓,從而自愿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
另一方面,我國應建立完善的新能源汽車回收流程規劃,讓主流生產廠家介入到車輛和電池的回收工作當中來。日前工信部聯合六部委聯合印發了《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但具體的回收渠道還有待進一步明確和完善。
您在電動車發展方面還有哪些具體建議?
蔣衛平:首先在電價政策方面,我認為應進一步向新能源汽車的使用者加大優惠力度。目前我國部分地區仍存在充電電價高的問題,所以可對使用者進行適量的電費補貼。同時,在電力來源方面,還是呼吁減少燃煤發電,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盡早讓新能源汽車使用的電力更清潔、更環保。
責任編輯:仁德財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