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里程焦慮癥,你不應該錯過的新一代電動汽車
現在買純電動汽車的人越來越多,但是目前來說,電動汽車也并不省心,除了車價要比同型的燃油車要貴上幾萬元,最煩人的是充電體驗不好,等待時間太長。而且還有里程焦慮的問題,雖然現在有續航400公里以上的車型,但是上了高速后你心里始終沒底,畢竟在高速公路上拋錨可不是鬧著玩的。
當然有些服務區是有充電樁的,可萬一沒有充電服務呢?就算有,充電排隊也是很焦心的,因為即便是快充,也要半個小時以上,萬一遇到節假日高峰,充電排隊,那真是傷不起。
也許你會說混動汽車,不過混動汽車既有發動機變速箱,又有電池組電動機,所以車身較重,長途行駛反而更費油,而且混動車和燃油車一樣必須做定期保養,使用成本一點也不省。
那么,就沒有兼顧電動車和燃油車優勢的方案么?其實是有的,那就是增程式電動車。
增程式電動車,顧名思義它首先是電動車,而增程是怎么回事呢?就是給電動車配一臺燃油發電機作為備用能源。國內沒有在售的增程式電動車,我們就以比較著名的雪佛蘭Volt為例,Volt純電續航為80公里,但在電量不足時,它可以通過發動機來發電,一箱油發的電最高續航能達到500公里。
也許你要問,這和插電混動汽車有什么區別呢?當然有區別。混動汽車的發動機是參與驅動的,而增程式電動車的發動機并不參與驅動,只是充當發電機的角色,而且增程式電動車也是插電的,所以車載發動機很少用到。
增程式電動車的優勢:
省油,增程式電動車上只需要很小排量的發動機,比寶馬i3增程版就配置了0.6升兩缸發動機,而且發動機工況也簡單,永遠在最高效轉速下運行,這就是省油之道。
成本低,由于發動機不參與驅動,因此不需要設計復雜動力切換系統,而且因為有發電機備用,所以它只需要小容量電池組,這就使得增程式電動車的成本比純電動和插電混動都低。
沒有里程焦慮,這個很好理解,有電用電,沒電就打開燃油發動機來發電,只要有加油站,走到哪兒都不怕。
既然增程式電動車那么好,為什么中國政府不發展這種汽車呢?這個原因多了,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石油資源很少,只要使用石油能源,中國的命脈就掌握在別人手里,所以中國政府肯定是希望拋棄石油能源,因此純電動汽車成了政府大力扶持的對象。
但是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和充電時間這兩大瓶頸問題一時難以解決,這就不得不采取過渡的辦法。而這個辦法目前恐怕只能是增程式電動車。
而且又兩個政策對增程式電動車很有利。一是,政府將在2020年取消對新能源汽車補貼,此后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勢必會下降;二是,工信部將從今年起開始實施新能源積分政策,這就逼迫更多的車企生產更多的新能源車型來賺取積分,因此也必將引發新一輪的新能源車型爆發。
新能源汽車必須加大生產,但是純電動汽車銷量將面臨下降,那么也這就是增程式電動車逆襲的機會了。事實上,隨著技術的發展,增程式電動車已經有了崛起的苗頭。
2017年底,蔚來發布的一款大型SUV ES8就是增程式電動車;沈陽華龍客車與河南金一客車聯合推出了增程式電動大客車;重汽王牌推出了增程式電動卡車W5D;陜汽也將推出增程式電動卡車X6000……
有意思的是,馬自達也表示將重新推出轉子發動機,不過這一次將作為發電機應用于電動汽車。由于轉子發動機的特殊的結構,相同排量下它的輸出功率可以是活塞發動機的三倍。而且轉子發動機不需要曲軸,它的體積更小、重量更輕和震動和噪音也更小。據馬自達官方透露,最新的轉子發動機大概只有一個鞋盒那么大。
汽車電氣化是未來的趨勢,因為電力更清潔,也更有利于智能汽車,但是新能源汽車發展到現在,電池技術還未實現顛覆性的突破,所以增程式電動車無疑是緩解人們對于純電動車的里程焦慮的一個有效方案,而且增程式電動車也有助于電動汽車的推廣,讓消費者更能接受電動汽車。

責任編輯:仁德財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