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有互聯網思維,新造車企業沒戲
有戲?沒戲?或者說幾家能夠有戲?對于新造車企業而言,自打出生之日起,就充滿了爭議。如今,隨著新造車企業完成集結,思路和戰略逐漸清晰,產品計劃陸續公布,不少問題已經可以看得比較清楚。 新造車企業
有戲?沒戲?或者說幾家能夠有戲?對于新造車企業而言,自打出生之日起,就充滿了爭議。如今,隨著新造車企業完成集結,思路和戰略逐漸清晰,產品計劃陸續公布,不少問題已經可以看得比較清楚。
新造車企業在產品理念上基本主打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相比傳統汽車企業,車型設計也更加前衛時尚,其發布的量產車型甚至看起來像是用來展示的概念車。
在戰略規劃上
新造車企業一般分為高端產品和中低端產品兩種路線。前者以蔚來汽車為代表,蔚來ES8對標特斯拉Model X,剛剛公布的產品售價為44.8萬-54.8萬元。中低端路線的企業則有很多,比如電咖EV10定位于小型純電動轎車,顯然是從中低端車型起步。
在生產制造方面
新造車企業也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拿下生產資質自建生產線,另外一種是先尋找其他有資質的汽車企業代工生產。前者如已經拿到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的十幾家新造車企業;后者如蔚來、小鵬汽車、電咖,與江淮、海馬、東南等傳統車企合作代工生產。
如果留心觀察,不難發現,大部分新造車企業已經告別講故事的階段,接下來最為關鍵的是首款量產車型是否能夠大賣,或者叫一炮而紅。筆者認為,從目前的競爭態勢來看,這并不樂觀。
如果尋找新造車企業在現階段的優勢,恐怕能夠說一說的只有產品理念了。確實,很多新造車企業的創始人團隊具備互聯網基因,產品理念一點也不保守。不過,傳統車企已經看到這方面的不足,不論是自主品牌還是合資品牌,紛紛推出面向年輕消費者的新一代汽車。新造車企業能夠想到的,傳統汽車企業一點也沒漏掉,而且還主動尋求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有的已經嘗到了變革帶來的甜頭。試想,消費者會選擇吉利的領克、長城的WEY,還是蔚來的ES8、小鵬的1.0版?
在生產制造方面,新造車企業也無優勢可言。汽車對生產工藝的要求極高,特別是產品一致性,就連成熟的傳統汽車企業還要因為時不時出現的產品缺陷進行大規模召回。自建生產線的新造車企業,是否能在生產工藝上有所保障,這里需要先打一個問號。代工生產不失為一種比較聰明的選擇,但這并不代表問題可以一勞永逸地得到解決,為新造車企業代工的汽車企業如江淮、海馬、東南等,其造車工藝本身就與合資品牌存在一定差距,難道給新造車企業代工就能有質的飛躍?當然,筆者在這里并無貶損這些自主品牌企業的意思,只是想說明,代工生產并不是一個明智之選,或許可以作為權宜之計,因為生產汽車畢竟不像組裝手機。
再來說說產品和品牌,走高端路線的新造車企業,其產品往往對標特斯拉,特斯拉尚且連年虧損,新造車企業能否在資金上“挺得住”是個大問題。走中低端路線的新造車企業,其產品要和現階段市面上已經有的電動汽車產品展開競爭,就目前來看,新造車企業的產品并沒有體現出多少競爭優勢。
那么,新造車企業究竟有無真正的出路?似乎在現階段沒有確切的答案。筆者認為,出路肯定有,造什么樣的車,所有汽車企業看法也都趨同,并沒有誰的思路特別標新立異。只是有一點,當新造車企業們拉起團隊開始造車的那一刻就該明白,這必然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持久戰,大浪淘沙、剩者為王。互聯網的思維可以有,但互聯網一日功成的想法不能有,10年也許不夠,再加10年也許能在市場真正占據一席之地,再有20年也許品牌才能叫得響。

責任編輯:lixin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