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報廢高峰期將至:鈷鎳鋰等回收規模將超百億
業內普遍認為,廢舊動力電池回收途徑、安全拆解、環保處理、保證產品質量以及再利用技術仍是行業面臨的共性難題,亟須聯合建立一個完善的回收體系、規范的標準體系和強有力的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以保證動力電池
業內普遍認為,廢舊動力電池回收途徑、安全拆解、環保處理、保證產品質量以及再利用技術仍是行業面臨的共性難題,亟須聯合建立一個完善的回收體系、規范的標準體系和強有力的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以保證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的健康發展。
鉛蓄電池違規拆解、電池溶液隨意傾倒等等,在不得不面對環保困境的同時,也存在著正規回收企業盈利模式的瓶頸以及市場總量小,不能形成集約化規模經濟等問題。
第一財經1℃記者調查發現,就行業發展而言,目前以鉛蓄電池為代表的動力電池處理市場仍處于方興未艾階段,安全回收電池并非沒有出路,尤其在包括鉛蓄電池在內的各種動力電池報廢高峰將至之時。
它的機會在于,對于一些擁有自主核心技術、能夠循環利用報廢動力電池的企業而言,不僅可以從源頭上遏制動力電池報廢污染,還能更為迅速地占領回收市場;而它的挑戰,則是如何對非法二手電池回收市場進行遏制與打擊。此外,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在電池回收方面的經驗,亦值得國內參照和借鑒。
報廢高峰期即將來臨
“目前,行業對動力電池的處理市場一片看好,大量的資本都想進入。”廣東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廣東邦普”)副總裁余海軍說,“但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是,企業自身的商業模式、技術基礎等方面的綜合實力、潛能決定了這個行業未來能夠走多遠。”
以廣東邦普為例,創立于2005年的這家企業,員工人數已從最初的20人增至逾600人,而目前該公司年處理廢舊電池總量更超過2萬噸、年生產鎳鈷錳氫氧化物1萬噸,在業內這已不是小數字。
放眼至中國汽車市場未來,不難窺破動力電池處理市場所處的歷史機遇。
在今年9月9日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透露,中國已啟動研究傳統燃油車的退出時間表,而從現在到2025年應該是汽車產業戰略轉型最為劇烈的幾年。
另據行業智庫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預測,未來5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年復合增長率預計超過30%,直接帶動動力電池需求的快速增長。2015年全國動力電池產值380億元,同比增長262%,再至2016年,產值更達到645億元,首次超過傳統數碼鋰電池規模,成為鋰電池消費結構中占比最大的領域。
鋰電池正在替代鉛蓄電池成為新能源車的主流選擇的同時,“首批使用鋰電池(鋰離子動力蓄電池)的電動汽車主要是在5年前開始投入市場的。”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副理事長王敬忠對1℃記者說。
再疊加動力電池5~8年的使用年限,這意味著,從2018年開始,國內首批進入市場的汽車動力電池即將迎來“報廢潮”。屆時,動力電池回收市場的對象,就會從鉛蓄電池過渡至鋰電池等更多門類。
另據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預測,到2020年,國內動力電池報廢量將超過24.8萬噸,大約是2016年報廢量的20倍。
“數量非常大,而且動力電池和一般的日用電池完全是兩個數量級的概念。”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工程專家組組長王秉剛對第一財經1℃記者說,一旦處理不好,“有可能是一場新的環保災難”。
動力電池回收處理產業正由此而來。一方面要應對環境污染,另一方面,也要面對動力電池所需鈷、鎳等原材料多依賴進口的窘境。王秉剛等受訪者向記者介紹說,動力電池的回收處理,除了可以解決污染問題,對電池里的重金屬進行循環利用,還可以支持電動汽車的可持續發展。
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50.7萬輛、保有量超百萬輛,到2020年累計產銷量將超500萬輛。預計到2018年,累計廢舊動力鋰電池報廢量將超17萬噸,從中回收的鈷、鎳、錳、鋰和鐵等金屬所創造的回收市場規模將超53億元,到2020年將超百億元。
對上述金屬回收再利用,不僅是商業機會,同時也迫在眉睫。
所謂商業機會,以廣州邦普模式為例,通過自身以及合作渠道的回收體系,它對動力電池進行回收,接著,由于自身擁有的循環利用技術,它又將動力電池里面的金屬變為原料,用于動力電池新品的生產當中。
被余海軍稱為“定向循環”的這種模式,即讓動力電池廢料回收實現了“從哪里來又回到哪里去”,不僅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同時也助力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從報廢動力電池中有效回收鈷、鎳等稀有金屬,其迫在眉睫的壓力,不僅限于更多類型動力電池報廢高峰即將來臨的形勢,同時也有相關部委官員近期行動和表態發出的政策信號。

責任編輯:lixin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