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積分辦法”將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千呼萬喚始出來?! ?月28日,工信部等五部委印發《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以下簡稱雙積分辦法或《辦法》),旨在建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管理長效機制,促進汽車產業健康發
千呼萬喚始出來。
9月28日,工信部等五部委印發《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以下簡稱“雙積分辦法”或《辦法》),旨在建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管理長效機制,促進汽車產業健康發展。該辦法自2018年4月1日起施行。
在此之前,“雙積分辦法”已完成兩次意見征求;本次《辦法》對傳統能源乘用車年度生產量或者進口量不滿3萬輛的乘用車企業,不設定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達到3萬輛以上的,從2019年度開始設定積分比例要求,其中:2019、2020年度的積分比例要求分別為10%、12%,2021年度及以后年度的積分比例要求另行公布。并且,《辦法》實行積分并行管理。
相比之前征求意見稿,《辦法》主要變化在于:對2018年新能源積分比例(8%)已不做考核,并且2019年和2020年的新能源積分可以合并進行考核;其次,新能源積分門檻由不滿5萬輛降到3萬,說明更多企業需要應對雙積分考核,這也有利于行業的兼并重組和弱勢企業淘汰。
延緩考核一年,留給車企們更多時間來調整策略、完善產品、規劃產能,這總比倉促上陣要好些,若2018年實施考核,業內曾預期國內很多車企會難以達標。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評估,新能源汽車行業2016年的實際積分值(估算)僅在3%左右。
從《辦法》還設置了積分合并考核來看,可以說有張有弛,即雖然可以給車企們緩沖時間,但行業的總體發展進度和目標(2020年新能源車年產銷200萬輛)仍需按計劃進行。
毫無疑問,雙積分政策將改變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格局,對傳統燃油車依賴度較高的車企構成明顯挑戰,即傳統燃油車賣得越好的企業,越面臨巨大的積分虧空,而過往在燃油車領域相對弱勢、但在新能源車上頻頻發力的車企,將憑借“物以稀為貴”的新能源積分掌握更多的主動權。
不過,一些傳統車企也想到了出路。例如,國外老牌車企如大眾、福特或是雷諾等目前都少有新能源車投放在中國市場,由于傳統車企一般新車開發流程需3-5年時間,再加上引入中國進行國產化還需要一段時間進行驗證;所以目前被認為是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尋找合資伙伴上量。
為此,難以短期在國內推出大量新能源產品的大眾和福特,選擇了與江淮、眾泰這樣體量不大,卻有較多新能源車銷量的品牌合作。
相對這些車企,雙積分政策則給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深耕的自主車企如比亞迪、北汽新能源等帶來更多機遇。自去年3月16日,國家發改委給北汽發出第一張新能源牌照后,至今已經有14家新建純電動乘用車建設項目獲得了發改委的批準。
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水平顯著提升,企業競爭能力大幅增強。2016年,中國汽車銷量接近2800萬輛,其中約50萬輛是新能源車,而這50萬輛車多數均由本土汽車企業生產和制造。2016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前十的企業,比亞迪11萬輛,吉利、北汽,差不多5萬輛左右規模,繼而是長安、上汽、奇瑞和江淮。
理論上講,“雙積分”實施后,這些車企生產出的新能源正積分在富余時可以在市場上交易,給企業帶來效益。并且,類似效益還可能成為優勢車企的籌碼,促成技術分享、產業合作等“深度交易”。
從宏觀層面來看,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加速向智能化、電動化的方向轉變,為搶占新一輪制高點,把握產業發展趨勢和機遇,目前中國工信部也啟動了相關研究,制訂停止生產銷售傳統能源汽車的時間表。
雙積分政策的出臺是符合國際潮流趨勢之舉,也將有效推動車企轉型新能源步伐、加速提升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為我國發展和推廣新能源汽車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責任編輯:lixin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