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三五”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
皖經信規劃〔2017〕46號
各市、直管縣經信委:
現將《安徽省“十三五”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2017年2月13日
安徽省“十三五”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
第一部分 產業環境分析
一、產業發展現狀
我省汽車產業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目前從業企業近1100家,其中整車生產企業9家,專用汽車生產企業49家。2015年,我省汽車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59.6億元,同比增長13.4%;實現工業增加值548.8億元,同比增長13.6%,增速高于上年6.6個百分點,高于規模以上工業5個百分點;實現利潤102.8億元,同比增長16.5%。汽車產業在帶動全省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我省重要的支柱產業。
(一)發展成就
1. 產業地位基本穩固。我省汽車整車企業均為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汽車主要產品均為自主品牌產品。“十二五”期間,在自主品牌受到合資品牌強力擠壓、國內市場占有率大幅下滑的情況下,我省汽車年產銷規模仍穩定在百萬輛左右。2015年,我省汽車整車銷售111.9萬輛,規模穩居全國第七位。其中,乘用車銷售84.5萬輛,商用車銷售27.4萬輛。
2. 產業布局趨于合理。“十二五”期間,我省具有整車生產資質的企業由期初的6戶增加到9戶,分別布局于合肥、蕪湖、馬鞍山、滁州,產業化集聚與帶動效應突出;專用車生產企業由期初33戶增加至49戶,主要布局于合肥、蕪湖、蚌埠、馬鞍山、阜陽、滁州、亳州(見圖表1);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由期初的800多戶增加到1000多戶,初步形成了以合肥、蕪湖為產業基地,安慶、馬鞍山、滁州、蚌埠、宣城等地開始產業集聚的格局。其中,合肥、蕪湖是國家級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也是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地。
圖表1:安徽省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布局圖
3.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乘用車品質和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奇瑞捷豹路虎批量投放市場,結束了我省沒有高端合資品牌的歷史;SUV和MPV的貢獻提升明顯,2015年占乘用車比重達66.8%,較行業同期高出27.4個百分點。商用車全面實現國四排放技術升級;輕微型貨車與中輕型客車的結構貢獻增強,占貨車、客車的比重分別達78.1%、92.7%,較行業同期高出4.4和6.9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先發優勢明顯,經濟型純電動轎車技術與銷量國內領先。汽車零部件中高端布局加速,汽車發動機、變速器、車橋等關鍵零部件的技術指標達到國內領先或世界先進水平。
4. 產業外向度不斷提高。“十二五”期間,我省汽車整車出口持續全國第一,累計出口達102萬輛,約占全國出口總量的22%;出口方式由以產品出口為主轉向在海外建立子公司、合資公司或組建KD工廠和技術輸出并舉,產品覆蓋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8家海外子公司和合資公司,擁有33家海外KD工廠及2000家以上銷售及服務網點;企業在美國、德國、意大利、奧地利、日本等國設立研發機構,合資合作及海外收購加快,部分優質零部件企業成功進入全球跨國車企與零部件企業的核心配套體系。
5. 研發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間,初步形成了產品和技術的正向研發體系能力,我省汽車產業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分別增至5個和7個(全國國家級工程中心23個,全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7個);江淮、奇瑞、華菱三家整車企業新增各項專利8211項,其中發明專利1834項;完成技術改造項目773個,完成技術改造投資150.62億元;整體研發投入159.82億元,占三家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達4.2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2個百分點。省內汽車企業榮膺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獎共20項(同期10項),占全國比重7.4%(同期4.2%);榮膺“中國心”十佳發動機稱號的發動機共7款(同期6款),居自主品牌首位。
6. 機制體制改革成效明顯。江淮實現整體上市與管理層、技術骨干等持股;合肥長安經重慶長安兼并重組,成為其國內“三大轎車生產基地”之一;汽車金融、汽車租賃、汽車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正在加快形成;產業聯盟與產學研合作模式加速形成;企業管理、研發、營銷的機制創新成效明顯。
(二)比較優勢
1. 產品品種優勢。我省整車、改裝車、汽車零部件產品品種多、覆蓋面廣,形成了乘商并舉,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并重,整車與零部件協同發展新格局。MPV、SUV、客車底盤、純電動轎車有相對優勢;水泥攪拌車、罐式車及消防車在全國有較高的知名度;輕卡居行業第二位;重卡居行業第六位。
2. 自主品牌優勢。我省汽車產業自發展之初即致力于自主品牌,目前自主品牌整車年產銷規模總量居于全國第三,累計產銷規模總量達1000萬輛,同時為擴大出口奠定了基礎。
3. 產品出口優勢。我省汽車整車出口在全國連續六年居于首位,乘用車、輕卡等保持行業出口第一,追求數量與追求效益并重,“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的發展路線成效明顯。
4. 新能源汽車先發優勢。在“十五”初期,江淮、奇瑞就開始著手新能源汽車產業化技術路徑探索,是國內最早開發新能源汽車的公司,在新能源汽車技術與產業化發展及試點示范運營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5. 地理區位優勢與科教基地優勢。我省是全國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是我國經濟新一輪梯度發展與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點區域、中國制造的核心區域之一。
(三)主要問題
1. 綜合競爭力依然較弱。由于我省整車企業均為地方國企,與有合資整車企業背景的省份相比,綜合競爭力依然較弱,與汽車大省的差距呈拉大的趨勢。以位列第6位的廣東省為例,產銷量的差距由2011年的2.7萬輛擴大到2015年的60萬輛以上。
2. 產業發展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乘用車品牌力弱影響了市場規模;商用車尤其是重卡,產能過剩顯現;新能源汽車因資金投入不足,相對優勢在減弱;零部件同步研發能力不夠,影響整車向高端發展。
3. 人才與創新驅動能力有待提升。高層次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相對匱乏,人才創新發展機制作用不足;基礎研發相對較弱,產業鏈自主創新的水平和效率均需提高;整車企業的運營體制和激勵機制有待進一步改革。
4. 統籌協調發展的力度不夠,低水平重復建設明顯,產業內開放合作不足,頂層設計有待加強。
二、產業發展趨勢
“十三五”期間,國內外汽車市場基本面依然向好,總體將呈高位低速增長態勢,其中新能源汽車將呈爆發式增長;產業轉移與布局調整會加強,技術與消費升級會加速,產業業態創新會加快,產業競爭格局基本穩定并分化增長,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壓力增大。
(一)產業態勢
1. 全球汽車產業低幅增長、產業格局穩中趨變。“十二五”期間,全球汽車產業銷量呈低增長態勢,2011-2014年年均增長2.4%(見圖表2、圖表3)。預計“十三五”期間,全球的汽車產銷量將持續低幅增長,區域格局和企業格局穩中趨變;企業競合關系會進一步增強,汽車零部件、汽車金融、汽車物流等產業鏈資源的專業化發展與全球化配置會進一步加強。
圖表2:2010年-2014年世界主要國家汽車銷量(單位:萬輛)
數據源自:中國汽車技術中心《世界汽車年報》。
圖表3:主要汽車制造商在世界51國銷量(單位:萬輛)
數據源自:中國汽車技術中心《世界汽車年報》。
2. 國內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市場需求與競爭格局面臨新變化。
全球汽車產業輕量化、節能化、智能化、電動化發展趨勢明顯,電子、車聯網等信息技術成為核心技術。
產銷規模呈高位增長。“十二五”期間,我國汽車產銷規模連創新高,2015年達到2459.76萬輛,全球第一。在大基數下,據有關機構預測,到“十三五”末,我國汽車市場產銷規模將達到3000萬輛左右,年均增長4.1%左右。
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十二五”期間,國內前12家整車生產企業分化增長明顯,產業集中度持續穩步提高(見圖表4),預計“十三五”期間,我國汽車企業格局持續穩中趨變,產業資源將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
圖表4:2010-2015年全國主要汽車企業集團銷量表現(單位:萬輛)
數據源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排名按2015年銷量。
產業鏈競爭更趨激烈。產業競爭逐步由制造鏈向貿易與服務業加速延伸,各細分市場競爭更趨激烈,中高端產業鏈市場爭奪將會是一場白刃戰。
產業跨界發展加速。汽車消費規模穩步增長、金融改革加快、“互聯網+”影響加深,電子、信息、能源、材料等技術交叉融合,汽車與IT、金融等相關產業深度融合,高滲透跨界發展的產業創新局面將加速形成。
消費個性化需求凸顯。隨著消費群體消費理念的變化和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將推動汽車生產方式向“大規模定制化”轉型。
產業向和諧綠色方向發展。解決市場需求與社會資源稟賦之間的矛盾將成為“十三五”汽車產業發展的主旋律,汽車產品加速轉向節能、新能源和智能汽車,經濟型SUV和經濟型純電動汽車逐步成為“國民車”,“汽車共享社會”或將提前到來。
品牌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加速把相對成本優勢轉移并形成品牌優勢,成為汽車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重點。強化品牌建設,豐富品牌內涵,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實現品質超越和品牌價值提升,構建可支撐中國品牌汽車持續發展的價值盈利模式,是汽車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
(二)發展機遇
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產業提供新動力。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將為我省汽車產業加速做大做強提供新的動力,使我省汽車產業優勢更好發揮。
2. “制造強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制造強國戰略,加快實施《中國制造2025》。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被列為《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之一,這將為發展我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創造新的條件。
3. 新型城鎮化建設拓寬產業發展空間。“十三五”時期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有助于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拉動內需,將有利于我省的小排量乘用車、商用車和改裝車發展。
4. 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促進產業智能化升級。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汽車產業生態系統的影響日益加深。企業數字化轉型和產品智能化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和自動駕駛,“互聯網+”等將加速產業智能化升級。
5. 節能減排助推新能源汽車爆發式增長。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比增長3.4倍,“十三五”時期將是新能源汽車的加速發展期,也是我省新能源汽車難得的發展機遇期。
6. “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產業國際化進程。我省汽車產業要抓住“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契機,將我省汽車企業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提升;用好中德兩國總理來皖考察的有利條件,把我省汽車產業與德國的全面合作落到實處。
(三)戰略風險
1. 產業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加。國際金融危機對產業的影響還在持續,世界經濟規則正發生深刻變化。國內經濟“三期疊加”,經濟下行壓力出現,能源、環境和交通等方面的約束不斷加大,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增加。
2. 產業政策與法規日趨剛性。乘用車燃油限值,商用車排放升級成為剛性政策,政策法規的要求企業如不能滿足,將會面臨停產整頓的風險。
3. 整體產能結構性過剩明顯。汽車產業目前產能結構性過剩的特征明顯,突出表現在商用車。產能結構性過剩,將是我省“十三五”期間汽車產業面對的巨大風險。
4. 兼并重組力度的加大。“十三五”期間,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國家將利用市場機制與經濟手段,加大產業兼并重組的力度。而我省汽車產業總體規模不大、綜合競爭力偏弱,有被兼并、邊緣化的風險。
結論:“十二五”時期我省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業有了長足發展,形成了具有安徽特色的產業體系。“十三五”期間,我省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面臨的形勢將更加嚴峻,面對機遇和挑戰,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因勢利導,乘勢而上,為邁入汽車強省奠定基礎。
第二部分 指導思想、發展思路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國家“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與“中國制造2025”總體部署,強力實施省委、省政府“調轉促4105”戰略行動計劃,堅持統籌協調、創新驅動、立足自主、開放合作、綠色發展;推進汽車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質量效益為中心,促進我省汽車產業的技術結構、產品結構、市場結構持續優化升級;以傳統汽車節能升級和新能源汽車聚焦發展為主線,打造中高端產業鏈,進軍中高端汽車領域,提升品牌附加值;不斷鞏固我省汽車企業在國內自主品牌中的領先優勢,為加快邁入汽車強省奠定基礎。
二、發展思路
1. 堅持結構調整。以汽車產業節能升級為著力點,優化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鞏固商用車地位,提升乘用車品質。以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發展為突破口,拉長產業鏈,做優產業基地,搶占技術制高點,形成產業優勢。跟蹤新技術革命,精準布局智能網聯汽車。
2. 堅持創新驅動。圍繞并依托整車企業,完善產業科技創新體系;掌控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前沿技術研用和成果轉化,努力在自主創新上闖新路、攀高峰。
3. 堅持質量領先。以客戶為中心,構建質量品牌培育管控體系與發展機制。以打造國內汽車知名品牌為主攻方向,全力培育一批“技術領先、質量上乘、性能優良、用戶贊譽、效益顯著”的“精品”和“敬業忠誠、技術過硬、創新力強”的“徽匠”。
4. 堅持開放合作。抓住“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做好市場規劃和布局;推進“根據地”戰略,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強核心技術交流,促進要素資源有效整合;加大汽車全產業鏈出口,不斷提高出我省汽車產業對我省外向型經濟的貢獻度。
5. 堅持深化改革。持續推進產權制度和企業內部機制的變革,努力提高決策效率和執行效率;優化產業協同創新機制,提升產業縱向協同及橫向合作的效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支持企業間產業和資本層面的合作。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安徽省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創新能力大幅提升,質量效益和發展活力顯著增強,汽車強省地位初步確立。形成以節能汽車為主體、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為先導,先進汽車零部件與汽車裝備、優質汽車服務為兩翼,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協同發展的安徽汽車產業新體系。到2030年,安徽汽車自主品牌進入國際知名品牌行列。
1. 產銷規模穩步增長。到2020年,整車產銷規模達到200萬輛,力爭220萬輛,年均增長10%以上;產銷規模占全國汽車總量的比重由2015年的4.5%提高到6.0%以上,在全國區域規模的位次由2015年第7位力爭提升到第6位,零部件同步發展,主營業務收入和工業增加值力爭翻一番,達到4500億元和1100億元,利潤同步增長。
2. 技術水平大幅提高。加速產品研發體系和共性技術平臺建設,加大高效傳動系統、輕量化等技術研究與應用力度,主導產品的節能、環保、安全等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質量超過或達到合資品牌平均水準。
3. 產業集聚效益提升。到2020年,力爭培育年銷售收入達1000億元的汽車企業集團1-2家;做優合肥、蕪湖零部件產業基地,努力培育全國知名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1-2個;著力培育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發展基地1-2個。
4. 產業結構明顯優化。乘用車要突破中高端產品市場;商用車要構筑重型載貨車與輕型客車的后發優勢;專用車突出特色和優化布局,汽車零部件要適度超前主機發展。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對汽車產銷量貢獻比達到10%以上,高于國內平均水平。
5. 出口領先優勢增強。到2020年,我省汽車出口達到32萬輛,占全國汽車出口總量的20%以上。其中,乘用車出口達到27萬輛,商用車出口達到5萬輛;新能源汽車實現規模化出口,形成領先海外布局的優勢。
6. 商業模式創新發展。通過試點示范引領,鼓勵汽車企業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工具創新商業模式,推進產品推廣、營銷、配件供應、售后服務、金融服務等與渠道終端融合互動,形成體系。
第三部分 “十三五”產業發展概要
一、汽車產業發展概要
汽車產業是我省的主導產業,從“十三五”開始,我國汽車產業將加速向節能化、輕量化、智能化、電動化方向發展,這將是我省汽車產業發揮優勢、加快轉型升級發展的關鍵時期。
(一)發展定位
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堅持以汽車節能升級為發展方向,通過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來提升綜合競爭力。乘用車以打造經濟型精品轎車系列產品為著力點,鞏固MPV、SUV的產品優勢,逐步實現向中高端轉型;商用車排放全面升級,鞏固輕型載貨車和水泥攪拌車、消防車、罐裝車等專用汽車的領先優勢,構筑中重型載貨車的后發優勢;實現我省汽車產業“十三五”期間整體保持中高速增長。
(二)發展目標
1. 市場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省汽車(不含新能源汽車)年產銷規模確保實現180萬輛,力爭達到200萬輛,占全國汽車市場總量的比重提高到6%以上。其中,乘用車(不含新能源乘用車)產銷規模確保實現140萬輛,力爭達到160萬輛,占全國乘用車總量的比重突破5%;商用車(不含新能源商用車)產銷規模超過40萬輛,占全國商用車總量的比重達到10%;依托省內整車生產企業的布局,不斷提升汽車零部件產業鏈的產品水平和跟蹤整車企業同步發展的能力。
2. 技術發展目標。到2020年,乘用車新車整體平均油耗低于5升/百公里,節能型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主導產品質量達到或超過合資品牌平均水平;商用車新車排放達到國Ⅴ、國Ⅵ標準,主導產品安全性、可靠性、動力性等性能指標處于國內領先水平;著力推進輕量化零部件、先進變速器、高效內燃機等節能技術的自主化、高端化、產業化的體系能力建設。
(三)發展重點
1. 重點產品。乘用車重點發展1.6L以下經濟型轎車與小型SUV的系列產品,積極穩健地發展MPV系列、中高端轎車產品;商用車積極發展天然氣、混合動力、先進柴油技術等節能產品,重點發展高效載貨車與牽引車、高附加值專用車、全承載技術客車等產品。
2. 重點技術。圍繞乘用車燃油消耗量目標和商用車節能減排目標,積極開展新工藝、新材料、低摩擦等節能技術開發和產業化。重點發展小排量增壓缸內直噴發動機、高效節能大功率發動機、高效無級變速器(CVT)和雙離合自動變速器(DCT)、電控高壓共軌技術、后處理技術、先進增壓中冷技術、先進智能控制技術、混合動力技術、起停技術、輕量化車身及底盤技術等核心關鍵技術,全面提升整車安全性、可靠性、動力性與經濟性。
3. 重點市場。乘用車著力發展三四線市場、個性化消費市場;載貨車加快實現城際物流、城鄉物流、城區物流、園區物流四大細分市場全覆蓋與重點區域市場突破,實現市政、冷鏈、快運、港口牽引車等專用汽車市場發展;客車穩步發展中輕型公路客車,加快搶占城市城鄉公交客車及團體客運、校車等市場。
4. 重點項目。實施“產品輕量化項目”,加大超高強鋼、輕質合金、高強度復合纖維等新材料、新工藝的開發與應用,提升產品安全性與經濟性;實施“NVH項目”,對標世界一流技術,完善試驗驗證手段,提高汽車駕乘舒適性;實施“關鍵、核心零部件產業升級項目”,加大電控高壓共軌、后處理、增壓中冷、智能控制等領域先進技術的合資合作,促進產業鏈升級;實施“產品力提升項目”,深入開展產品性能對標管理,提升產品安全性、環保性以及使用性能。
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概要
新能源汽車產業屬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我省在國內具相對優勢的產業。“十三五”期間,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將進入加速發展階段,是我省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一)發展定位
堅持新能源汽車產業先導地位,堅持純電驅動戰略取向,重點發展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整合資源適時發展燃料電池汽車;以合肥、蕪湖為中心,著力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生產基地,產銷位列全國第一陣營。
(二)發展目標
1. 市場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確保20萬輛,實現規模化出口。產銷占全國新能源汽車總產銷量比重達10%以上,占全國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總產銷量的比重突破20%(據中國汽車行業協會預測:到2020年,全國新能源汽車生產能力將達到200萬輛、累計產銷規模將超過500萬輛,中國品牌銷量可達100萬輛)。
2. 技術發展目標。實現純電驅動技術世界先進水平,力爭插電式混合動力國內領先,燃料電池汽車技術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燃料電池汽車初步具備商業化條件,性能指標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協同開發單體比、系統比能量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新體系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功率密度達到3.6kw/kg以上,控制器功率密度達到15kw/kg以上;持續提升車輛管理系統(VMS)、發動機控制系統(EMS)、動力電池管理系統(BMS)電控技術,形成專有、獨特的競爭優勢。
3. 產業布局目標。全產業鏈協同發展,以江淮、奇瑞為主體,集聚發展新能源汽車系列產品。加快電池、電機、電控、電動轉向、電動制動等核心關鍵零部件的高端化產業布局。扶持其他有條件的企業開發或投資新能源專用車和充電設施建設。
(三)發展重點
1. 重點產品。新能源乘用車重點發展小型純電驅動和中大型插電式混合動力產品。新能源商用車重點發展總質量3.5T以下純電動輕微型載貨車與專用車、大中型公交客車、中輕型團體客車等產品。典型純電動汽車產品續駛里程達到400公里左右,法規工況電耗小于10千瓦時/公里。
2. 重點技術。積極開展新體系動力電池、燃料電池等新技術的開發,重點發展高度集成電池系統、高效機電耦合技術、高功率密度電驅動系統;以輕質合金車身底盤技術、碳纖維材料輕量化技術和防抱死制動系統(ABS)、電子制動分配系統(EBD)、電子穩定控制系統(ESC)等技術,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車整車安全性、可靠性、動力性與經濟性。
3. 重點市場。以公交、市政、出租、物流、公務、商用、單位通勤等領域為突破口,推動新能源客車、新能源物流專用車、新能源環衛專用車輛的全面發展;以限行限購、全國省會等一二線城市為重點,加快新能源乘用車私人消費發展;以合肥、蕪湖為中心,在全省有效復制、創新發展合肥市場開發的模式。
4. 重點項目。積極構建具有世界一流技術水準的、成本具有競爭優勢的新一代新能源汽車產品體系。奇瑞新建2條新能源整車生產線(總投資80億元);奇瑞年產6萬輛鋁車身骨架純電動乘用車項目(總投資16億元);合肥國軒年產5萬噸鋰電池正極材料項目(總投資50億元);恒宇新能源鋰聚合物動力電池及生產基地項目(總投資30億元);江淮汽車高端及電動輕卡建設項目(總投資23億元)。
三、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概要
積極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是中國汽車工業未來發展的目標之一,“十三五”期間,我省汽車產業要盯緊目標,有所作為。
(一)發展定位
強化產業動態跟蹤,選準技術突破口,明確路線圖,構筑智能感知系統產業鏈,完善智能網聯汽車生態鏈,力爭到2020年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發展與商業化應用處于全國前列。
(二)發展目標
1. 市場發展目標。到2020年,遠程和短程通訊互聯終端整車裝備率達到50%以上,駕駛輔助(DA)、部分自動駕駛(PA)車輛達到70%以上,中度自動駕駛(CA)、高度自動駕駛(HA)車輛力爭實現小批量商業化運營。
2. 技術發展目標。加強先進車載感知技術、先進智能控制技術、車路協調通信技術,車聯網通訊技術等開發與集成供應,掌控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關鍵核心技術,到2020年力爭智能汽車產品技術與質量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 產業布局目標。積極發展智能網聯汽車車輛,積極引進、整合優質資源,加快車聯網與智能交通系統的產業鏈布局發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自主、中高端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與智慧交通體系,自主設施占有率達到80%以上。
(三)發展重點
1. 重點產品。重點發展基于互聯網的車載智能信息服務系統,基于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的駕駛輔助系統級智能汽車、部分或中度自動駕駛級智能汽車等。
2. 重點技術。著力開發先進傳感技術、先進智能控制技術、先進導航系統、車路協調通信技術等,重點發展前撞預警、換道預警、盲點監測、自動緊急剎車等自主輔助駕駛技術。
3. 重點市場。以公交、市政、出租、公務、私人消費等為主要推廣領域,以中高端產品、傳統優勢產品、重點新產品為載體,加快通訊互聯終端整車裝備的應用與智能網聯汽車的示范推廣等。
4. 重點項目。圍繞車輛智能核心共性技術研究開發,重點實施“智能終端系統集成與控制技術提升項目”、“人員與車輛狀態監測平臺技術建設項目”、“智能汽車基礎數據交換平臺建設項目”、“智能汽車測試基地建設項目”等。
四、汽車裝備、服務與后市場發展概要
(一)汽車裝備
1. 發展定位。汽車裝備制造業是汽車產業發展的基礎。“十三五”期間,我省汽車裝備產業要切實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要求,以提高汽車裝備智能化制造水平和系統集成技術應用為方向,推進汽車裝備產業快速發展。
2. 發展重點。重點支持省內具備一定產業基礎的自動化生產線、機器人、汽車模具、壓力機及高端加工機床等產業發展;在汽車車身智能制造領域,以機器人技術開發應用為著力點,重點攻克汽車制造領域的數字化車間、輕量化車身智能制造、激光焊、自動變速器和發動機智能裝備線等關鍵技術與智能裝備。機器人制造要研發面向安全的人機共存機器人,研制包含關節型工業機器人,AGV移動機器人等系列化產品,滿足汽車行業的需求。汽車模具制造以系統技術集成和新材料、新工藝為突破點,重點發展大型覆蓋件和非金屬材料的大型模具。壓力機制造要重點開發與汽車行業向精細化、智能化生產轉變相適應的配套產品,如全自動粉末壓機、內高壓合模液壓機、精密鍛造液壓機(發動機、變速箱零件的精密鍛造)等。
3. 主要任務。一要支持汽車裝備產業推進體制和機制改革。鼓勵企業用人、用工和分配機制改革,集聚人才;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改制上市,多管道拓寬融資渠道,解決產業發展的資金需求。二要促進汽車裝備產業不斷提升產品研發水平。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通過省內公共技術研發平臺,對行業共性技術難題進行攻關,集中力量突破核心部件、系統軟件、新材料應用等關鍵共性技術。三要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對企業研發體系建設和項目給予支持,落實好裝備產業的首臺(套)示范應用財政資金補貼支持。四要推動裝備制造企業由制造型向制造服務型轉變。
(二)汽車服務及后市場
1. 發展趨勢。“十三五”期間,汽車服務及后市場發展潛力和空間巨大。二手車行業將在整個汽車后市場領域中異軍突起,呈迅猛發展態勢;汽車金融行業維持穩健上升的態勢;汽車維保行業在整體上升中將呈兩極化發展態勢;汽車租賃行業伴隨消費者消費觀念轉變將保持快速增長;汽車美容及改裝、汽車報廢、汽車運動與文化等產業也將迎來發展春天。
2. 主要任務。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等相關產業的企業,要順應汽車服務及后市場發展趨勢,積極作為,取得效益。要拓展汽車后市場相關業務與提升品牌知名度并舉。一要構建省內保有車輛信息共用平臺和價值評估體系。二要支持成立由若干龍頭企業為主的相關產業聯盟,由產業聯盟擬定行業運行的準則和標準,并加以規范運作。三要發揮輿論和公眾監督的作用,打造誠信經營的良好環境。四要支持社會資本特別是汽車行業有條件的上下游企業介入汽車后市場產業。五要支持企業探索商業模式創新。六要支持汽車后市場相關企業與高等院校及專業培訓機構開展合作,加大所需人才的培養力度。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為實現安徽省“十三五”汽車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目標,必須要有資源保障與政策支持。
一、建立統籌協調機制
成立安徽省汽車產業協調發展領導小組。強化“十三五”期間汽車產業發展“頂層設計”和組織領導,統籌協調解決我省汽車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推動汽車及零部件共性技術平臺建設。發揮合肥、蕪湖兩地汽車整車和零部件產業集中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較多的優勢,創造條件成立我省汽車行業共性技術研究機構;鼓勵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整合省內外、國內外優勢技術資源,共同開展汽車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
促進企業間技術、產品合作和管理文化交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省內汽車產業信息平臺,鼓勵和支持產業內各行業組建產業聯盟;發揮省內汽車整車生產企業的帶動作用,形成“整車企業帶動零部件企業、零部件企業支撐整車企業”互動共贏的格局。
引導設立省汽車產業發展專項基金。設立汽車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加大對汽車共性技術研究和創新型、前瞻性項目的支持。支持省汽車產業共用技術平臺建設及整車和零部件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建設;支持汽車和新能源汽車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等前沿技術的研究和產業化;支持整車和零部件企業以增強競爭力為目標的國內外并購;支持汽車企業搶抓“一帶一路”的市場機會,加大出口和海外市場布局。建立基金管理制度和管理體系,提高基金的投入產出效益。
二、支持企業深化體制和機制改革
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引進戰略投資人、實行經營層及關鍵員工持股、企業上市等方式不斷優化汽車企業產權結構和治理結構,激發企業活力。
支持汽車企業間交叉持股。以資本為紐帶,促進企業間的產業協同,加強整車企業之間、整車企業與零部件企業之間、省內企業與國內國際領先企業之間的產業合作,提升省內汽車產業的資源配置效率。
鼓勵企業機制和融資模式創新。賦予企業與市場競爭相適應的用人、用工、分配自主權,鼓勵和支持企業引進高端人才,支持企業對技術、管理骨干實施近期與遠期相結合的激勵機制。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建立汽車金融、財務公司,為企業內及產業鏈相關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三、推動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建設
推進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合肥、蕪湖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的作用,加大核心、高端汽車零部件項目的引進和建設力度;引導安慶、馬鞍山、滁州、宣城加快推進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建設。
出臺重點汽車零部件產品目錄。按照我省汽車產業發展的需求和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現狀,適時制定我省重點發展的汽車零部件產品目錄。
支持核心汽車零部件的合資合作和技術引進。以推進我省與德國交流合作為契機,圍繞加快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建設,支持核心零部件的合資合作和技術引進;鼓勵企業通過海外并購獲得核心技術和提升競爭力。
鼓勵汽車零部件企業建立健全研發體系。支持零部件企業積極與整車企業、研發機構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通過開放合作,逐步形成與國際接軌、具有較強自主研發能力的汽車零部件技術創新體系。
四、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的支持力度
重點建設新能源汽車研發與檢驗檢測平臺。依托合肥工業大學、安徽省質監局、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生產企業,吸納國內外優勢資源,按市場化模式運作,建設“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新能源汽車研發與檢驗檢測平臺;對新能源汽車整車和電池、電機等關鍵零部件進行專項試驗、開發性試驗及產品檢測驗證。
完善產業布局形成新能源汽車集聚發展區。加快和完善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逐步形成產業集聚區,鞏固省內新能源汽車的先發優勢。
貫徹落實國家和省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政策。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研發、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發揮政府采購的導向作用,重點在各地市公交系統、出租車公司及政府企事業單位加大推廣應用,逐步增大公共機構使用新能源汽車的規模。
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建設。將充電設施納入城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科學確定建設規模和選址分布;支持和引導項目單位通過自建或引進其它投資主體建設充電設施;鼓勵具備條件的政府機關、公共機構及企事業單位在單位內部停車場設置一定數量的新能源汽車專用停車位并配建充電樁;完善新能源汽車維修服務體系。
五、加強汽車產業人才隊伍建設
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汽車產業人才隊伍培養體系。充分發揮汽車企業、省內高校、科研院所、職業技術院校和第三方培訓機構的平臺作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汽車企業獨立創辦或與高校聯合創辦人才培養機構,加強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及產業內先進企業的合作,通過送培、合作交流等方式,強化人才隊伍建設;鼓勵省內高校、職業技術學院新設、擴充汽車專業,加強車輛工程、汽車電子、機電一體化、電化學、新材料等相關學科建設;加大對創新型研發、高技能、緊缺專業技術和高級管理等汽車產業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
成立由省內外汽車行業專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學者、企業家等人員組成的安徽省汽車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智庫)。充分發揮專家咨詢委員會的作用,定期分析汽車行業發展趨勢,為指導我省汽車產業健康發展建言獻策,為各級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責任編輯:大云網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