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公告管理:女大十八變
功過爭議
對于近18年的汽車公告管理,主管部門自身給出了正面評價。
2018年4月,工信部發布了《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許可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新公告管理辦法)。該文件的編制說明稱,“通過實施《公告》管理,有效保證了準入企業的生產條件和產品一致性,促進了汽車產品持續滿足安全、環保、節能、防盜等強制性標準,對落實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相關要求,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轉型、創新驅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編制說明也指出了現有公告管理的問題。“實踐中也存在許可管理文件分散、法律層級較低、許可類型過散過細、企業資源整合利用不足、適應新技術發展不充分等問題。”
上述認證部負責人對現有公告管理也比較認可,“存在就是合理的,每一個流程,管理辦法也好,規范性要求也好。”
但是,車企人士私下對公告管理制度多有批評,其中一項是成本過高。目前,一輛乘用車的公告費用等需要一兩百萬,商用車六七十萬,貨車專用車需要三四十萬。一位名為“又言”的作者撰文說,大型商用車企業的公告有上萬個,一年在上公告方面的試驗、認證、申報公告方面的費用高達上億元,已經造成了商用車企業盈利能力偏弱的原因之一。
“汽車公告改革提了很多年了。現在為什么改?因為費收得多了,得給企業減一點。”一位汽車檢測機構的負責人表示,公告讓車企負擔越來越重。
主管部門的管理壓力也越來越重。“2000多家企業,非常頭疼,就這么幾個人,根本就不可能每家情況都清楚。”前述認證負責人表示,“他們就想管幾家。就像歷史上,美國由兩三百家汽車企業,縮減到現在就幾家。但是,中國汽車企業過去幾十年都發展得很好,大規模退出的還沒有。”
另外,工信部委托中機車輛技術服務中心(下稱中機中心)負責公告管理政策研究、準入條件制定和審查、公告產品技術審查、機動車合格證管理及生產一致性監督管理等技術工作。但是,中機中心又隸屬于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下稱中汽中心)。無論中汽中心還是中機中心,原先都是獨立第三方技術支持機構,但是中汽中心2003年劃歸國資委管理,本質上是企業。企業從事公告管理的技術工作,同時還有車輛檢測、咨詢等其他盈利項目。業界多認為,存在政企不分的現象。
“內部早就在討論如何進行公告改的事宜了,包括裁撤中機中心的事情。” 原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副巡視員李萬里表示。他在汽車主管部門工作近30余年,從中國汽車工業公司,到機械工業部汽車司,到國家機械工業局汽車工業處,到國家經貿委,到發改委、再到工信部。他說,公告改革既是落實中央、國務院“放管服”(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要求,也是主管部門內部醞釀已久的改革。
機構先變
“2004年2005年間,中機中心開始做汽車公告管理工作。從一開始幾個技術審查工作,到成體系的管理辦法,都是中機中心逐步形成的。”上述車企認證部負責人回憶說。
中機車輛技術服務中心網站停運
但是2018年4月24日,一則通知宣告汽車公告技術業務的管理部門的變化。
這個由中機中心發布的《關于
、合格證管理相關業務辦公地點及聯系方式變更的通知》顯示,原中機車輛技術服務中心《公告》管理、合格證管理相關業務自2018年5月2日起,正式調整至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下稱裝備中心)。
裁撤中機中心后,裝備工業發展中心網站進行合格證備案公示
7月12日,裝備中心首次召開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技術審查工作宣貫會。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瞿國春,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裝備工業發展中心主任盧山,原中機中心常務副主任鄭賀悅出席會議。另外有來自汽車、摩托車、低速汽車等生產企業、檢測機構,以及行業機構的500余名代表參加會議。顯然,這是具有宣誓就職意味的亮相。
盧山在會上講話,表示要扎實做好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技術審查、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雙積分管理等各項支撐工作,加強與生產企業、檢測機構、行業組織的溝通交流,不斷改善工作質量、提高服務水平,為汽車強國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中機中心,之前掙錢最多的就是公告”。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檢測機構負責人表示,裝備中心是事業單位性質,承擔公告管理更為合適。
此前中機中心和中汽中心存在利益沖突。特別是,此前企業的產品檢驗方案必須先由中機中心審查通過后,才能交由國家認可的檢測中心做檢測。而在檢測方案中,車企還需列明由哪個檢測中心來檢測。
“這本來就是行政性的事務,就應該是事業單位、政府養著的。”他認為改變管理機構有助于解決利益輸送問題,“但是,明的利益鏈切斷了,暗的利益鏈還沒切斷。”
李萬里則表示,首先,公告管理轉移到裝備中心,是國家體制改革的要求,規定不允許企業單位分擔國家機構的行政權力,裁撤中機中心是對國家機構體制改革的落實。
其次,中機中心存在是歷史遺留問題。中機中心負責公告核準準入,中汽中心負責檢測,存在制度上的漏洞。“利益上輸送是有可能存在的,所以從制度層面上需要進行改革,徹底切斷利益輸送。”
責任編輯:仁德財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