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工信部第二批《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條件》入圍名單釋放出哪些信號?
1、《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條件》第二批入選企業增加《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于2015年9月7日發布,2016年1月1日正式啟用,目前為止已經公布了兩批入圍名單(第一批名單已確定)。第一批入圍名單于2016年12月26日公
該條規定出臺之時,能夠滿足規模要求的,只有自產自銷的比亞迪,沃特瑪、國軒高科、力神等都在拼命地擴張產能,以夠到8GWh的線。行業龍頭尚且如此“狼狽”,對于不少企業來說,可以稱得上是“滅頂之災”。
盡管動力電池行業準入門檻的提高讓不少企業備受打擊,但是仍然應該看到背后的意義所在。
①兩項政策的出臺相隔不到2年,足以說明國家對汽車動力電池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高度重視。
②值得注意的是,兩項政策的名稱相差一個字,意見稿比2015年的版本少了一個“蓄”字,主要是因為“蓄電池”不一定是動力電池,因而要更加嚴格細致化動力電池的相關要求。
③一方面,基于動力電池產業的快速爆發,動力電池企業“散、亂、差”現象嚴重,動力電池產品的技術和水平參差不齊,且部分企業產品安全水平較低,需要行業政策進行引導;另一方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許艷華曾表示:“80億瓦時的產能門檻可能是基于到2020年時動力鋰電池100GWh的市場需求做出的,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也正在收集企業的意見,反饋給工信部。”
二、國內動力電池企業面臨整合
我國動力電池行業的規范要求的提高似讓些許企業頗受打擊,但在政策方面仍有偏愛。
2016年6月20日,工信部發布符合《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錄。韓系電池巨頭三星與LG在華動力電池公司都未能進入該名錄。而這一名錄直接與《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下簡稱《推薦目錄》)掛鉤。使用了符合《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動力電池的新能源汽車,才能入選《推薦目錄》,獲得中國政府提供的新能源補貼。
自此之后,韓系電池企業節節敗退,在今年2月8日當天,三星SDI天津電池工廠炸;3月底,北汽與SKI在北京的合資工廠宣布停產;同樣是在三月,LG的南京工廠被傳產線已閑置多時,將轉讓給上汽;10月,三星SDI天津工廠兩家中資股東紛紛宣布從SDI天津撤資,雙方共計轉讓30%股權。
號稱“太極虎”的韓系動力電池企業的黯然退場,似乎讓國產動力電池企業長舒了一口氣,但事實卻是仍然“前有狼,后有虎”。
1、前有狼
今年3月初,四部委印發了《促進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其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鋰離子動力電池的單體比容量要達到300Wh/kg;系統比容量(即組成電池包后)爭取260Wh/kg;成本達到1元/Wh;使用環境達-30℃到55℃;具備3C充電能力。
首先,這是一種針對性扶持,意味著技術落后的企業將面臨淘汰;其次,據信息顯示,國內目前能量密度最高的三元鋰電池,最高單體比容量也不超過200Wh/kg,300Wh/kg的指標對于許多動力電池廠商來說是難以完成的任務,而據各機構測算,特斯拉電池的單體比容量也只是達到了250Wh/kg。
2、后有虎
“太極虎”雖暫時退場,但日系松下仍有巨大威脅。
在今年10月特斯拉透露出在華建廠的消息之后,松下宣布將投資1000億日元,在中日美三地同時增產。將在中國大連新建第二棟廠房、將生產規模提高約1倍。
早在2015年末,松下就對外宣布將在大連保稅區投資500億日元興建動力電池工廠,預計2017年底一期工程完工投入生產,而在今年5月,這一工廠宣布投產,比預計時間提前了5個月,隨后宣布在江蘇興建動力電池廠。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份,松下收購的三洋能源進入了《推薦目錄》。
這就意味著,鋰電三足鼎立的格局或將改寫,韓系電池企業節節敗退之后,真正的王者之爭將在中日之間上演。

責任編輯:lixin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