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帶你起底新能源汽車產能真相
除了拿到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213家企業外,還有很多家企業在工信部排隊,等待審批進入新能源汽車生產大門。這是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在日前召開的第五屆中國汽車產業海歸人才座談會上給出
與產能過于分散相對應的是,“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現象嚴重,新能源汽車項目在全國各地落地開花,有些甚至在一些沒有汽車制造基礎的小城市“拔地而起”。且不說新疆、寧夏、內蒙古這些根本沒有汽車制造基礎的地方,就是在廣東、浙江、江西、湖北這些在汽車制造甚至工業制造領域比較先進的省份,其新增的新能源汽車產能很多都是出現在類似汕頭、溫州、無錫、贛江等從未出現在汽車制造版圖上的二三線城市,這些地方沒有制造基礎、人才積累,更談不上產業鏈配套。有專家表示,這種類似“無本之木”的規劃,其可實現性很難預見。我國汽車工業發展早期,全國所有省份也都積極上馬汽車制造項目,但那輪汽車熱過后大部分項目都被荒置。新能源汽車產業在發展過程中要警惕這種現象再次出現。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專家們雖然普遍對產能過剩論斷持謹慎態度,但對于已經獲得國家發改委審批,拿到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競爭力的看法卻出奇一致,他們認為,目前來看,并沒有看到有競爭力的企業出現。盡管各種新勢力、新項目落地時都做了看上去頗具說服力的規劃說明,但是幾年過去了,有些當時口號喊得很響的企業卻“銷聲匿跡”,有些產品也沒“兌現”,真正有實力把產品做出來,并成功推向市場的企業沒有幾家,雖然業內有“十之存一”的判斷,但這么多低端產能的集中涌現,重復建設造成的浪費卻是不爭的事實。
地方政府是產能擴張的最大推手
為什么當前新能源汽車項目遍地開花?其背后的推手又是誰?
記者調查發現,地方招商引資成為此番新能源汽車產能不斷擴張的最大推手。最火爆的時候,今年7~10月,幾乎每周都有地方新能源汽車招商引資說明會、推介會在各地相繼召開,僅本報記者就在兩個月的時間內參加了近10場這樣的招商會議。為了吸引新能源汽車項目落地,地方政府可謂使出渾身解數,給出各種優惠條件,以實現新能源汽車項目的落地。如給予土地支持、稅收優惠等,有些地方政府甚至直接給出數額巨大的資金補貼。以湖北孝感市為例,在湖北孝感市的新能源汽車招商引資鼓勵措施中就明確:對在孝感注冊生產新能源汽車整車的企業,按規定取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并列入國家推薦車型目錄的,投產后一次性給予5000萬元的獎勵。此外,孝感市還特別強調,政府可出資幫助新能源整車企業代購生產設備,并由企業分期回購;對建成投產的新引進企業、企業高管以及招商引進中介人等給予重獎;招商引資工業項目行政審批前置中介服務事項,全部由政府埋單;市本級行政事業性收費和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5年內全免等。
在此輪地方政府對新能源汽車項目的大舉引進中,類似孝感市這樣的做法似乎很普遍。于是,各種大小論壇上,地方招商引資官員成為常客,新能源汽車項目落地也變得容易得多。當越來越多的“孝感”加入這輪新能源汽車擴張的大潮中,新能源汽車的產能不過剩似乎也難。
地方政府為何對新能源汽車如此用心用力?用王青的話說就是,在經濟緩增長的大趨勢面前,地方正努力發展制造業、尋找新的增長點。而新能源汽車是為數不多能看得到前景、具有一定發展潛力的高端制造業之一。
對于此種現象,業內專家給予了理解,陳全世表示:“從市場和產業發展的角度看,不用過度擔心地方政府的爭相加入。這就如當年的家電行業,當時幾乎每個省都有家電企業,但經過這么多年的‘淘汰賽’后,家電行業的格局已經形成,出現了擁有絕對競爭力的企業,也促進了整個行業的進步。新能源汽車也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只是來自政府、企業的投資失敗損失主體不同。”王青也表示,從初衷來看,地方政府想方設法發展本地新能源汽車產業,并不存在對錯問題,關鍵要看地方產業結構是否適合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缺乏科學規劃的盲目招商引資一定難持續。
顯然,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淘汰賽”還沒開始,而在“淘汰賽”來臨后,想必會有更多政府、企業承擔投資失敗的損失,在這個過程中,國家還需為資源浪費、重復建設“埋單”。
另外,地方政府拿出真金白銀推高新能源汽車產能的同時,更有資本在不斷支撐新能源汽車項目的落地。這些資本或直接投資新能源汽車項目,或與地方政府、其他企業合作,用基金等方式為新能源汽車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不過,陳全世認為,相比地方政府的投資,民營資本可能會更理性一些。“他們有一定的戰略眼光和市場化運作的經驗,很大程度上不會盲目投資。但也同樣存在風險,而這些風險是所有深入這一領域的企業都必須經歷的。”王青也表示,無論是資本還是地方政府,拿出真金白銀都不會為了一紙空談,至少大家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熱情是真實的。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的投資熱潮,但也在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這種做法是對是錯現在下定論還為時尚早。
是嚴控產能還是由市場說了算
面對不斷被推高的產能,應如何應對?是否有必要如傳統燃油車領域一樣做好產能預警,加強監管?這一次,意料之外似乎又在情理之中的是,接受記者采訪的大部分業內專家都表示,一切應該交給市場。
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看來,應該用市場競爭的手段淘汰低端產能,政府不應干預,過度干預只會適得其反,這在動力電池行業已經有了教訓。董揚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2015年,動力電池行業出現盲目投資,大家擔心會造成產能過剩,于是采取了行政干預手段,設立了8Gwh的產能門檻,預想著應該可以控制動力電池行業的盲目擴張。但結果卻完全相反,兩年后,幾乎所有企業都做了針對這個產能門檻的產能規劃,可以說是政府的干預加劇了動力電池的產能擴張。董揚強調:“政府不應該干預,應該交給市場,在市場競爭中淘汰落后產能。”陳全世也持同樣的觀點:“一個企業能否生存下去,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是否有自主的核心技術,是否有產銷對路的產品,是否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和資本運作能力。從這三個條件判斷,現在很多企業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但這是產業積累、市場化進程所必須經歷的,不用過度擔心。”
那么,對地方政府熱情高漲的招商引資又該怎樣看待?董揚表示,地方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傳遞出的熱情是地方自身發展需要所決定的,其中不乏盲目的規劃,存在不盡合理的地方,但這并非行政手段干預就能解決的問題,還是要由市場“說了算”。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專家學術委員會專家李萬里則表示,新能源汽車是國家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被寄予厚望,企業正是看到了產業發展的光明前景才加大投入。尤其是“雙積分”政策落地后,不僅資本、新造車勢力對新能源汽車的熱情不減,傳統車企尤其是合資企業也開始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的投入,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內,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資熱潮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但是,并不能因眼前的‘過熱、過剩’就嚴控,而應該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方針,讓市場淘汰過剩產能。“我相信通過國家各項措施的陸續出臺、取消地方保護性措施,緩解新能源汽車產能結構性過剩的問題不難實現。”李萬里說。
原標題:起底新能源汽車產能真相

責任編輯:lixin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