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充電樁從無人問津到眾星捧月!
電動汽車在近兩年的時間迅速升溫,引起了相關上下游產業鏈的全線上漲,我們分析其中的邏輯不難看出,交通電動化已經成為既定事實,全面普及只是時間問題。當前國內電動汽車產能接近過剩的紅線,相關部位在今年已
2、迎來充電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熱潮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3號)》出臺,這是國家意義上的重要政策文件。此后,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工信部和住建部在內部聯合印發配套文件——《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這個指南為國內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提出了明確的建設目標,據粗略估計,整個建設目標將支撐一個千億級產業的形成。2016年1月,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繼續發布《關于“十三五”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獎勵政策及加強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通知》,2016年10月,國家能源局就《關于加快單位內部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通知》征求意見,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統籌加快推進停車場與充電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的通知》,2017年1月,國家能源局、國資委、國家機關事物管理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單位內部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通知》。2017年9月9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2017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透露,我國正在研究燃油車的退出時間表。
根據利好政策的推動,近半年,分布式民營充電站在全國各地迅速建立。根據電動汽車充電方案供應商智充科技統計,旗下服務的民營充電站在運營能力方面已經遠超過國營站點,成熟區域的充電運營商已經開始享有豐厚的充電收益。這得益于充電站建設和運營方案可以滿足本地化、非專業運營商的操作,面對充電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民營資本已經紛紛進入。
3、精密裝備和制造技術的全面提升
電動汽車和電氣裝備的巨大需求,帶動精密裝備和精密制造技術向更高的產業層次升級。以汽車車橋為例,某款車78個主要零件,可以通過精密加工整合成一個零件,重量減輕了一半以上。將鈑金、型材、鑄造接頭焊接結構如果可以一次性完成,水箱上橫梁減重24%,前副車架減重7%,后副車架減重9.6%,在減重之外,還可以把多個零件一次成形,增加結構穩定性;電動汽車的主芯片較燃油汽車更復雜,龐大市場也可引發巨大微電子技術的迅速發展;在充電樁巨大需求的推動下下,超導技術、材料科學和電源技術會迅速成熟。以上列舉的技術門類將迅速成熟,這些技技術在向其他周邊產業轉移中將產生更巨大的價值。
可以預見的是,在電動汽車培植下的新技術,在開放的供應鏈中會促使產生更多的創新。這如同多年以前,Google、蘋果和三星打開了他們的智能手機供應鏈,一時間智能手機徹底了改變了世界的形態。
沒有充電,談何“未來出行”
如何看待充電對于未來出行的地位,要從傳統汽車和交通運輸的關系開始說起。自汽車工業在全球星期的一百多年以來,汽車制造、石油石化、公路交通三個行業相互交織糾纏發展,簡單的關系很容易理解:汽車可以讓人走的更遠,開車去更遠的地方需要燒更多的油,為了方便開車的人更快的到達,就要修更長的便于汽車行駛的公路,要跨越更長的公路刺激人們對汽車的需求。以此,三個行業周而復始的互相循環促進。由于這三個都是體量巨大的行業,稍微的刺激都能產生很多的機會,比如我們國內習以為常的“節假日出行高速不收費”,就是高速行業對石化行業的直接讓利,間接提高高速公路的利用率、促進汽車的銷售。
有了這樣的認識,在電動汽車為出行個體的未來出行中,原來石化企業扮演的能源供應商的身份將被有供電、售電能力的充電運營企業所取代(或者不是替代,只是企業層面的能源替代),以往的公路體系穩定不動,經濟循環不變,只是玩家發生了變化。從以上的經濟結構中看來,公路企業在這個循環中表現的相當被動,其實不然。拋開公路收費,公路企業以僅僅以限速這一個杠桿就能撬動汽車和石油消費。也就是說,公路提高限速,燃油消耗增加,公路降低限速,燃油消耗減少,這方面內容在此不展開。
在剛剛結束的“2017全球未來出行高層論壇暨國際展覽會”上,我們看到了眾多廠商對于未來出行工具的設想,品類繁多的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出臺亮相,但在這個繁榮之下,是隱藏在廠商背后的隱憂——充電。充電不僅僅是車主的焦慮,更是新能源汽車廠商的焦慮。缺少能源供應的“未來出行”完全是個偽命題,產業上和商業上的邏輯都講不通。特斯拉在全球建設超級充電站,并以終身免費充電為支點撬動其全球市場的銷售。在今年年初,特斯拉對外宣布不再履行終身充電免費的政策,一時間汽車銷量大減,盡管特斯拉官方以“效率和服務”考量為由向市場解釋,但銷量的銳減已經讓各汽車廠商看到了充電對于電動未來出行構想的重要性。
我們看到,各汽車廠商在發布其產品的時候都會提到充電解決方案,而諸廠商已經私下做了大量工作,不管是鋪設充電網絡,還是像充電運營商購買充電服務,以及直接走“換電”路線,所有的努力都是在重復一百多年前,汽車剛剛出現時,汽車廠商對車主的能源承諾。我們今天看充電站,那就如同一百多年前看加油站,幾乎一無所知,同樣也存在巨大機會。
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的現狀
雖然國內充電基礎設施公共類充電設施保有量位居全球第一,但是與電動汽車市場的繁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電動汽車與充電設施的比例卻遠達不到國際水平,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有量與充電樁之比為3:1,而標準配置應為1:1甚至1:3以上,而且,現有的的充電設施也存在著諸多運營上的問題。
已投建的充電站利用率不高,閑置、損壞嚴重,充電運營效率低下是主要原因。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等大型充電運營企業,集中建設了大量的充電站,但是因為選址和運營上的欠妥,無法滿足一般用戶的需求,市面上出現大量的僵尸充電樁,徒有其表。在充電設施建設方面,電力接入周期長和成本高,充電樁工作諧波很大,對電網沖擊很強,也就是說,充電樁在使用時會產生高負荷需求,在閑置時則沒有任何負荷,這對傳統電網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另外,充電設施運營服務方面也存在運營主體不明確,收費模式混亂,未形成完善的商業模式等問題。充電運營商和車位業主及物業管理方共同擁有一個充電站,使得其在管理和運營責任上經常出現模糊的情況,導致了所有權不明,也使得運營積極性大打折扣。
作為國內領先的電動汽車能源解決方案供應商,智充科技在這種背景下成立,智充致力于開放的各個供應商的接口,形成物聯網化的終端,利用便捷的移動支付,與互聯網科技公司共建通暢的服務信息互通,并使這種運營的理念成為每一個充電運營商的共識,力圖構建一個成體系的標準,探索出一套成建制的模式去引領市場。
從政策角度而言,國家開始由整車扶持向配套產業扶持偏移,轉向充電設施基礎建設偏移。2014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專門針對“加快充電設施建設”做了詳細闡述,在城市規劃、用地政策、用電價格、技術攻關等7個方面提出指導意見,并首次提出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充電設施建設領域這一概念。
在這種總體的政策的激勵下,智充正在把握住一個屬于未來的巨大市場,力圖做到充電設施的基礎建設經歷量變到互聯網質變的發展。任何一家汽車企業或者單純依靠政府、國企是不可能實現建設目標的,這可以讓充電基礎設施迅速擴大;于此同時,在國務院指導政策鼓勵下,社會民間資金和資源的投入,更應該加強互聯互通,不能各自為政,形成孤島。這就為大量社會資金的進入運營提供了便利,也為其獲得明朗的投資回報提供了保證。
而在政策持續加碼作用下,充電設施將從建設規模上的量變走向上述互聯網化的質變。電網側的入網資源以及云網側的云聯網資源,將在產業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這就意味著,大規模充電網絡建設,需要有硬件設備和軟件服務齊全的整體方案供應商,而這也是智充進入電動汽車充電市場的一個前提。
充電產業巨大的發展前景早已被敏銳投資市場把握到,很多具有充電概念的電氣上市公司早幾年已經出現了估價飆升,但總體上來看,充電需要的設備組織和運營支持會越來越有其行業本身的特點,而從電力設備和電氣生產制造發展來的企業在各自的領域中帶有明顯的非充電行業的發展慣性。
如此巨大的市場和增長潛力,有創新能力的高成長企業會脫穎而出,獲得資本的追捧,智充是行業內少有的技術門類齊全的企業,具有完全自主技術和產品研制設計能力,技術部門包含強電、弱電、微電子、大數據、軟件、硬件等門類。這也是為什么智充會成為9月9日限油政策明朗化后的第一家企業獲得國際一線資本戰略注資的相關企業,也是充電行業中唯一一家,這是整個新能源板塊在股市上超強表現之后,資本關注在一級融資市場上的延續,也是智充的實力所在。

責任編輯:lixin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