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電網下儲能技術的發展愿景和技術路徑
摘要:儲能是實現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多種能源開放互聯、協同發展的關鍵技術之一。基于儲能技術發展趨勢和需求分析,展望了2050年電網功能形態中,技術常規發展和關鍵技術獲得突破發展模式下儲能的作用模式和應用場景。分析了儲能基礎理論、本體技術和系統集成及工程化等關鍵技術的研究重點和技術路線圖,并制定了與電力網絡發展相適應的分階段目標。同時依據能源革命和電網形態發展的客觀需求,給出了大規模儲能的重點攻關技術和路線圖。
0引言
在能源革命的驅動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力度持續加大,接入電網的比例和在終端能源消費的占比將不斷提高。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研究,為滿足新能源消納需求,預測美國、歐洲、中國和印度到2050年將需要增加310GW并網電力儲存能力,為此至少需投資3800億美元。麥肯錫的研究則將儲能列為到2025 年將產生顛覆性作用、對經濟發生顯著影響的技術,預測市場價值將達0.1萬億~ 0.6萬億美元。世界許多國際組織和國家把發展儲能作為緩解能源供應矛盾、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并制定了發展戰略,提出了2030年、2050年明確的發展目標和相應的激勵政策。
此外,隨著交通的電動化,電動汽車也逐步進入規模化推廣階段;同時,我國的第二輪電力體制改革也在逐步深入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逐步走向開放互聯,多種分布式能源綜合高效利用、用戶廣泛參與將成為電力生產和消費的一種新模式,電網的規劃運行和調度管理模式將面臨重大變革。儲能特有的功率控制和能量搬移功能不僅能改善可再生能源可調可控特性,參與電網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同時也是分布式發電和微電網必不可少的調控手段,將成為實現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多種能源開放互聯、協同發展的關鍵技術和重要途徑。
1 儲能應用需求及技術現狀
1.1 儲能應用需求
從國內外儲能產業發展分析來看,儲能在電力供給側、用戶側及電網運行調度管理和微電網運行控制等方面的應用逐年快速增長。
儲能在電網的應用,可靠安全性是必要前提。在用戶側應用中,免維護特性也是一個必要條件。對于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運行效益為目標的能量型應用,如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調峰、調頻、需求側響應等,應用儲能電池的經濟性是其可行性的決定因素。對于頻繁啟動和快速響應的功率型應用,如在可再生能源接入相關的爬坡控制、電壓支持及微網無縫切換控制等,儲能電池的快速響應能力和淺充淺放條件下的循環壽命是需要重點關注的技術特征。在分布式系統能量管理和微電網運行控制的應用中,儲能系統不僅參與電壓和頻率的調節,還參與系統穩定、供需平衡和協調優化,儲能選型需要在技術要求和經濟性之間進行權衡。必要時,為降低成本、便于控制,可選擇2種及以上的儲能分別滿足不同的應用需求。
短期內儲能的選型更多的取決于當前儲能技術的成熟度,示范應用的具體要求和實際條件。長遠看來,市場化推廣應用取決于工程壽命周期內的整體綜合評估。
1.2 儲能技術現狀
目前大規模儲能技術中只有抽水蓄能技術相對成熟,但是由于地理資源限制,其廣泛應用受到制約,而其他儲能方式還處于實驗示范階段甚至初期研究階段,相關產業處于培育期。儲能裝置的可靠性、使用壽命、制造成本以及應用能力等方面有待突破。目前我國應用較多的幾種電化學儲能特性如圖1雷達圖所示。
總體來看,我國儲能技術研究尚處于發展初步階段,還不適于在電網全面推廣應用,同時隨著研發深入和應用推進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與不足都應在2050的技術攻關過程和頂層設計中加以重視。
1)研發體系不健全。
缺乏頂層設計,沒有系統成熟的基礎理論體系、本體及材料等底層核心技術環節做為支撐,頂端應用領域的引領作用無法準確傳導至全產業鏈,造成應用需求和核心技術對接不暢,儲能材料和本體經濟性指標與未來應用需求尚不適配。
2)技術經濟性有待進一步突破。
目前儲能技術成本高,絕大部分儲能項目缺乏可預期的收益以吸引資本跟進。而且在系統容量、轉換率、壽命、安全性等問題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以滿足可再生能源并網消納和電力系統調節需求。
3)缺乏運行數據支撐。
目前缺乏進行運行評估的實際數據,需要在電源側、負荷側進行多方試點示范,積累運行數據,厘清數據的關聯性,明確電力儲能的運行工況和功效,讓試點和政策相互促進,為儲能的工程化推廣和商業模式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1.3 儲能發展趨勢
對于下一代儲能本體的預期,國內外均將目標設定在了大容量、高安全、長壽命和低成本的目標上。隨著應用需求的多樣化,儲能技術呈現多種類型協同發展的格局,用戶側應用則向結構緊湊、控制智能、接入靈活的方向發展。
儲能應用的關鍵是技術經濟性,近年來,幾類電化學儲能成本均有大幅下降,如圖2所示。從鋰離子電池的歷史發展規律來看,壽命提升較快,成本下降較快,主要原因在于每種材料的內生性增長。可以通過基于材料本身的改性、儲能材料體系的匹配以及儲能本體制造工藝的改善等外部因素來進行跨越式的提升,成本則可以通過規模化效應快速下降。
預計到2020年,目前國內安裝量較大的磷酸鐵鋰電池的成本價有望降到人民幣1000元/(kW•h)左右。而隨著各類驗證、示范應用以及標準的建立,儲能技術的安全性也將逐步提升,達到標準要求。鉛酸電池也在不斷改進技術,多家企業已經開始從事鉛碳電池的開發,重點提升鉛酸電池的使用壽命。液流電池相關制造企業少,目前液流電池儲能系統的整體轉換效率約70%,尚無法與磷酸鐵鋰和先進鉛酸電池相比,但在使用壽命方面有明顯優勢。
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鉛碳電池等新型電化學儲能技術水平進步較快,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泛的應用前景,有望率先邁入產業化發展階段,使儲能技術成為與發-輸-配-用并列的電力系統第5環節。
2 技術愿景
2.1 技術驅動因素
促使儲能技術發展的驅動力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將持續提升。
隨著能源結構調整力度的不斷加強,加之霧霾治理、生態壓力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倒逼,風電、光伏發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將持續增長。需要借助大規模儲能系統與新能源發電協調優化運行,提高間歇性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
2)電動汽車比例持續快速增長。
世界各國均從科研投入、產業化發展、法規標準等多角度制訂了大量支持電動發展的政策。我國多次明確到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達到500萬輛的發展目標,預計2030年以后電動汽車與傳統汽車在市場上將并行發展,產量將達到同類汽車產量的50%。大規模電動汽車電池和退役電池的梯次利用,以及與充電設施配套的儲能設施,將為電力系統提供潛力巨大的儲能資源。
3)電網調度控制日益困難和復雜。
未來特高壓交直流混合電網的建設,使得我國電網結構和運行方式日益復雜。此外,隨著新能源大規模接入電網,其波動性和間歇性給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帶來了巨大挑戰。通過儲能技術的應用可以改善可再生能源的可調可控特性,進而提高新型電網的安全可靠運行能力。
4)電力體制改革推向深入。
隨著電力體制改革試點范圍的擴大和發展,政府部門將在總結試點經驗和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的實施,逐漸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現代電力市場體系會大大促進儲能為輸電網提供調頻、調壓、備用和黑啟動等輔助服務應用的需求。
5)能源互聯網建設逐步落地。
能源互聯網將從初步理論概念逐步進行落地實施,計劃2016—2020年,將著力推進儲能在能源互聯網應用的試點示范工作,建成一批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試點示范項目;2021—2030年,會推進儲能系統在能源互聯網對多元化、規模化發展,使儲能技術成為能源互聯網推進的主要推動力。
2.2 2050年技術情景
2.2.1 常規模式
基于儲能技術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綜合考慮電力網絡多種能源互聯和需求側響應等功能形態發展方向及能源革命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在常規發展模式下,預測2050年前儲能本體材料革新改進,成本將得到實質突破;掌握壓縮(液化)空氣儲能技術,儲能系統規模從百MW級提升到10GW級,滿足全球能源互聯網清潔調頻、調峰等多樣化需求,相關關鍵技術經濟指標如表1所示。
1)儲能成為電力系統“發-輸-配-用”之外的第5環節。
2030年以前,大容量、低成本、長壽命、高安全儲能電池技術和低成本、高效率壓縮空氣儲能將初步實現;儲能系統容量支撐電網消納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電量的比例達到10%,發-輸-配-用-儲的運行模式在電力系統得到廣泛實現,儲能資源的廣泛存在和靈活高效的特性大大改善電網系統的調度和管理能力,使電力供需從現在的瞬時平衡變成廣域時空下的長期平衡。
2)儲能應用向用戶側緊湊型和系統級大型應用發展。
隨著能源互聯體系的逐步建立,包含可再生能源的多種能源的互聯互補不僅改變電網的調度運營模式,也將改變用戶的用電模式。在現有應用于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消納之外,緊湊型儲能還將廣泛應用于用戶側參與需求響應,提高用戶能效,滿足用戶多元化需求;同時,系統級大型儲能也將在電力網絡調峰、調頻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從系統規劃和調度管理層面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
3)分布式儲能的規模化匯聚效應凸顯。
伴隨用戶側分布式儲能的廣泛應用以及電動汽車比例的持續快速增長,分布式儲能作為能源互聯網絡體系構建的必要環節,其規模化匯聚效應逐步顯現,通過統籌部署、協同管理充分挖掘其平衡能力,同時跟進切實有效的商業運行模式,促進多種能源的開放互聯和供需各方的柔性互動。
2.2.2 突破模式
結合國內外的基礎性前瞻性儲能本體技術發展趨勢,在突破模式下,預測2050年前,鋰空氣電池等高能量密度儲能應用關鍵材料及本體制備技術實現實質性突破;相變儲能技術實現低成本、高穩定性和高能量密度等核心技術的突破;攻克新型氫能儲能及應用關鍵材料及器件制備技術。儲能技術作為關鍵因素推動能源革命,掌握電網、氣網和熱力網等能源高效轉化及多時空協同控制技術,實現以電為中心的不同能源網絡柔性互聯、調劑和聯合調控。
1)電動汽車等高密度分布式儲能使電網形態發生根本改變。
根據巴黎協定2050年全球溫升不超過2℃,國際能源署預測2050年電動汽車保有量須達10億輛。按照每輛車80kW•h計算,儲能容量將達800億kW•h,基本滿足2050年預期儲能需求(預計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約1萬億kW•h,需配置不到10%的儲能,即1000億kW•h滿足消納需求)。鋰空氣電池等高密度儲能關鍵技術突破將使電動汽車占比超過90%,電動汽車續駛里程和充電速度將實現燃油車完全替代,靜態和移動分布式儲能接入使集中式的電網結構向分布式結構轉變,運行管理方式隨之變化,傳統電網的形態發生根本改變。
2)相變儲能技術普及使能源互聯得以實現。
據統計,40%能源消費用于溫度調節,蓄冷/熱儲能與能源轉化技術是能源體系中的重要環節。熱相變儲能技術的突破和普及,將使能源互聯的實現成為可能。高溫儲熱系統釋能控制及調節技術得到突破,復合型高溫相變儲熱材料及大容量規模化儲熱裝置裝備在建筑物的溫度調節和能源系統得到普及,實現高溫儲熱技術在太陽能光熱電站的技術應用;基于化學儲熱的儲熱關鍵技術實現突破和普及,高效高儲能密度的儲熱裝置在用戶側得到普及,實現化學儲熱技術應用于可再生能源制熱-儲熱電站。
3)氫儲能的普及將實現多類型能源的廣泛利用和靈活轉變。
氫儲能技術的發展完善將帶來氫能利用比例在能源存儲與轉換系統中實現普及,不同能源形式下各種儲能方式共存,用能需求多樣化。能源轉換和控制運行由單一功能向融合多能源+新型用電等多元復合功能過渡,呈現分散自治和集中協調相結合的模式。電網通過氫儲能和P2G技術實現多種能源方式的轉換與存儲,改善調控手段等方式促進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配合儲氫裝置,成為可調度、可預測、可控制的電源;實現終端用戶供用電關系轉換、用能設備的能量緩沖、靈活互動以及智能交互;廣泛存在氫動力電動汽車資源為氫能接入提供重要的支持。
3 關鍵技術的實現路徑
3.1 關鍵技術
在儲能系統應用基礎理論方面,研究廣域布局的儲能系統與常規電源、新能源發電的協同調度方法;掌握多個百MW級儲能在新能源發-輸-配各環節中的規劃布局方法;研究新型技術與供電商業模式下儲能的選型配置方法和經濟性;分布式儲能系統的匯聚效應及在虛擬電廠中的運行模式和管理策略。研究儲能技術實現市場化應用的政策和制度需求,包括促進儲能發展的電價機制、準入制度及電力市場機制;研究多種類電力市場交易下儲能與其他能源的協調運作機制。
在儲能本體技術研究方面,研究針對現有體系下鋰離子、鉛炭、液流等儲能電池的關鍵材料改性、本體改進、低成本化制備、能效提升和產業化技術,研究基于離子液體、固態電解質的高安全性電池材料體系和液流電池低成本高可靠膜制備技術;研究空氣壓縮機和膨脹機技術,研究儲冷儲熱和儲氣技術,提高轉換效率,降低成本。針對下一代儲能技術,研究鋰硫、鋰空氣等新型高比能量電池技術;研制高效制氫及氫發電裝備,突破低成本、高效率和規模化儲氫技術;研發大容量高溫高能量密度儲熱儲冷技術裝備,突破熱相變儲能關鍵技術。
在儲能系統集成及工程化技術研究方面,研究適用于百MW級儲能電站集成與控制技術研究及工程示范;開發儲能系統的虛擬電廠匯聚效應控制技術;探索多個百MW級儲能在新能源發-輸-配各環節中的廣域規劃布局方法;基于新型器件、拓撲及控制方法的儲能變流器研制;研究規模化梯次利用電池的重組、集成和熱疏導等安全管理技術;研究儲氫系統的集成及工程應用技術;掌握相變儲能系統的集成及工程應用技術;研究飛輪儲能系統的集成及工程應用技術;海水抽水蓄能的集成及工程應用技術;研究深冷儲能系統集成與試驗技術。
3.2 實現路徑
儲能技術發展及推廣應用可分3個階段。第1階段(2017—2030年)是關鍵技術突破及商業應用階段。突破現有體系下的儲能本體制造、能量轉換及規模化集成等關鍵技術,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GW級儲能系統,實現多個GW級儲能系統在用戶側和間歇式可再生發電接入電網中的示范應用,提出大規模儲能系統并網接入技術規范。
第2階段(2030—2040年)是大規模推廣和下一代技術攻關階段。完善GW級儲能裝置的研制,并推廣GW級儲能裝置在電力調峰、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接入、提高供電可靠性和電能質量等場合的應用。突破鋰空氣、儲氫、熱相變等下一代儲能關鍵技術,并逐步開展示范應用。
第3階段(2040—2050年)是全面推廣應用階段。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熱相變和儲氫等不同類型的大容量電網儲能技術得到推廣應用。高比能電動汽車移動式鋰空氣儲能、家庭分散儲能裝置等實現“即插即用”。實現多種儲能方式的協調互補和統一規劃調控。大規模儲能關鍵技術突破的總體思路見圖3。
在充分評估該技術領域我國現有水平和國內相關科研工作的基礎上,參考國外儲能技術相關技術路線圖[30],依據國家電網發展和建設對大規模儲能技術的迫切需求[31-32],應該以集中式儲能系統在可再生能源接入中的應用、分布式儲能系統在用戶側峰值負荷轉移和提高電能質量中的應用為目標和突破口,集中力量解決制約大規模儲能技術在關鍵部件、容量、壽命、可靠性等方面的制約瓶頸,實現示范應用。同時通過標準體系建設和完善,規范引導本體技術研發,為儲能技術長期健康發展奠定基礎,滿足電網發展和建設對大規模儲能技術和裝置的迫切要求。
3.3 技術路線圖
3.3.1 常規模式下技術路線
作為一個戰略性新興技術領域,常規模式下的儲能技術路線研究核心在于各種儲能本體技術,包含關鍵材料、本體制造、特性分析、產業化轉移等多個技術環節,涉及材料、固體物理、電化學、化工、自動控制等多個學科,是一個典型的前沿性交叉技術學科。通過資源整合和體系化平臺,直面關鍵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點,推動原始創新,加快集中攻關步伐。
如圖4所示,常規模式技術路線下,全面掌握戰略布局的先進儲能技術,重點攻關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高溫儲熱的材料制備和核心裝置制造技術[33]。突破儲能系統集成和能量管理等關鍵技術,實現不同場景不同規模的示范驗證和推廣應用。構建完備的儲能技術標準體系,形成相對完善的產業鏈結構。
3.3.2 突破模式下技術路線
突破模式下的整體技術路線應突破現有格局的限制,轉而構建包括基礎理論、材料制備和表征、本體制造、中試級產業化轉移和綜合性能評估分析等覆蓋全產業鏈的體系化研究實驗平臺,并建立相應的高水平研發實驗能力,通過貫通材料設計、裝置開發、工程示范和綜合評估等全部環節,創新體系化研究模式,方能夯實研究基礎,以頂層設計思維充分發揮頂端引領作用,加速推進技術與需求對接。
突破模式下的技術路線應該積極探索新材料、新方法,實現具有優勢的先進儲能技術儲備,在液體電池、鎂基電池等新概念化學電池獲得突破;研究熱化學儲熱等前瞻性儲熱技術,探索高儲熱密度、低成本、循環特性良好的新型材料配對機制;應用V2G虛擬儲能前瞻理論,研究服務與支撐電動汽車推廣應用技術。
開展10~100MW•h級示范工程,示范驗證10~100MW•h級面向分布式供能的儲熱(冷)系統和10MW級以上太陽能光熱電站用高溫儲熱系統;研究可再生能源發電與質子交換膜/固體氧化物電池電解水制氫一體化技術[31],突破高效催化劑、聚合物膜、膜電極和雙極板等材料與部件核心技術,掌握適應可再生能源快速變載的高效中壓電解制氫電解池技術,研發成本低、循環穩定性好、使用溫度接近燃料電池操作溫度的氮基、硼基、鋁基、鎂基和碳基等輕質元素儲氫材料,技術路線如圖5所示。
4 結論
我國儲能技術在基礎性研究方向,尤其是儲能基礎理論、新型材料研究方面尚有欠缺,在基礎性、前瞻性交叉技術領域的個別環節較為薄弱,儲能裝置技術水平與巨大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在產業化轉移能力建設方面有待加強,尚未建成完整的體系化研究閉環,還不能發揮戰略作用,亟待補充和強化。
在2050年技術攻關重點和頂層設計中,以需求引導為驅動,建立以基礎理論為指導、先進儲能材料及本體技術為創新根本、關鍵裝備技術為抓手的全新研發模式,完善儲能領域創新研究體系。
目標是突破大規模儲能技術局限,滿足電網接納大比例新能源并網消納及調峰需求。針對未來電網與熱力網、氫-天然氣網等不同能源網絡之間互聯互通的需求,突破低成本相變儲熱(蓄冷)技術、高轉換效率、長壽命儲氫技術,實現以電為中心的不同能源網絡間柔性互聯、調劑和聯合調控,促進清潔能源大規模轉化、網絡化存儲和多形態消納。突破高比能量鋰空氣儲能電池技術,滿足電動汽車續航里程的要求,并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大規模、大范圍推廣應用,實現V2G運行模式,開創適用于電網新形態的電網運行管理新模式。
(張明霞 閆濤 來小康 陳繼忠 牛萌 徐少華)
參考文獻
[1] 田世明,欒文鵬,張東霞,等.能源互聯網技術形態與關鍵技術[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5,35(15):3482-3494. Tian Shiming,Luan Wenpeng,Zhang Dongxia,et al.Technical forms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energy internet[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15,35(15):3482-3494(in Chinese).
[2] 李建林,田立亭,來小康.能源互聯網背景下的電力儲能技術展望[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5,39(23):15-25. Li Jianlin,Tian Liting,Lai Xiaokang.Prospect of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under energy internet[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5,39(23):15-25(in Chinese).
[3] 余貽鑫,秦超.智能電網基本理念闡釋[J].中國科學:信息科學,2014,44(6):694-701. Yu Yixin,Qin Chao.Expatiation on the basic ideas of smartgrid[J].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2014,44(6):694-701(in Chinese).
[4] Cao J W,Yang M B.Energy internet-towards smart grid2[C]//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LosAngeles,USA: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2013:105-110.
[5] 張軍,戴煒軼.國際儲能技術路線圖研究綜述[J].儲能科學與技術,2015,4(3):260-266. Zhang Jun,Dai Weiyi.Overview of international roadmap studies o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J].Energy Stor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4(3):260-266(in Chinese).
[6] 中關村儲能產業聯盟.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17[R].北京:中關村儲能產業聯盟,2017.
[7] 封紅麗. 2016年全球儲能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J].電器工業,2016(10):23-29.Feng Hongli.Conditions and outlook of global energy-storing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2016[J].China Electrical Equipment Industry,2016(10),23-29(in Chinese).
[8] 吳賢章,尚曉麗.可再生能源發電及智能電網儲能技術比較[J].儲能科學與技術,2013,2(3):316-320. Wu Xianzhang,Shang Xiaoli.A review of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 for renewable power generation and smart grids[J].Energy Stor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2(3):316-320(in Chinese).
[9] 杜晨,陶維青,孫雯.微網中儲能技術比較及應用[J].電源技術,2013,37(4):703-706. Du Chen,Tao Weiqing,Sun Wen.Discussion o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 in micro grids and its applic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13,37(4):703-706(in Chinese).
[10] Díaz-Gonzáleza F,Sumpera A,Gomis-Bellmunta O,et al.A review of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 for wind power applications[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2,16(4):2154-2171.
[11] 陳海生,劉暢,齊智屏.分布式儲能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1(2):224-231. Chen Haisheng,Liu Chang,Qi Zhiping.Developing trend and present status of distributed energy storage[J].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16,31(2):224-231(in Chinese).
[12] 楊裕生,程杰,曹高萍.規模儲能裝置經濟效益的判據[J].電池,2011,41(1):19-21. Yang Yusheng,Cheng Jie,Cao Gaoping.A gauge for direct economic benefits of energy storage devices[J].Battery Bimonthly,2011,41(1):19-21(in Chinese).
[13] 張川,楊雷,牛童陽,等.平抑風電出力波動儲能技術比較及分析[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5,43(7):149-154. Zhang Chuan,Yang Lei,Niu Tongyang,et al.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to balance fluctuation of wind power output[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15,43(7):149-154(in Chinese).
[14] 閆金定,鋰離子電池發展現狀及其前景分析[J].航空學報,2014,35(10):2767-2774. Yan Jinding.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lithium-ion batteries[J].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14,35(10):2767-2774(in Chinese).
[15] 李泓. 鋰離子電池基礎科學問題(XV)——總結和展望[J].儲能科學與技術,2015,4(3):306-317. Li Hong.Fundamental scientific aspects of lithium ion batteries(XV)--Summary and outlook[J].Energy Stor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4(3):306-317(in Chinese).
[16] Zu C X,Li H.Thermodynamic analysis on energy densities of batteries[J].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1,22(4):2614-2624.
[17] 荊平,徐桂芝,趙波,等.面向全球能源互聯網的大容量儲能技術[J].智能電網,2015,3(6):486-492. Jing Ping,Xu Guizhi,Zhao Bo,et al.Large-scale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for global energy internet[J].Smart Grid,2015,3(6):486-492(in Chinese).
[18] 陳來軍,梅生偉,王俊杰,等.面向智能電網的大規模壓縮空氣儲能技術[J].電工電能新技術,2014,33(6):1-6. Chen Laijun,Mei Shengwei,Wang Junjie,et al.Smart grid oriented large-scale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J].Advanced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Energy,2014,33(6):1-6(in Chinese).
[19] 王曉麗,張宇,張華民.全釩液流電池儲能技術開發與應用進展[J].電化學,2015,21(5):433-440. Wang Xiaoli,Zhang Yu,Zhang Huamin.Latest progresses in vanadium flow battery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Electrochemistry,2015,21(5):433-440(in Chinese).
[20] 霍現旭,王靖,蔣菱,等.氫儲能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綜述[J].儲能科學與技術,2016,5(2):197-203. Huo Xianxu,Wang Jing,Jiang Ling,et al.Review on key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of hydrogen[J].Energy Stor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6,5(2):197-203(in Chinese).
[21] 李建林,馬會萌,惠東.儲能技術融合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電工技術學報,2016,31(14):1-10. Li Jianlin,Ma Huimeng,Hui Dong.Present development condition and trends of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in the integration of distributed renewable energy[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16,31(14):1-10(in Chinese).
[22] 張靜.電力現貨市場的發展助力儲能商業化進程[N].中國能源報,2016-08-01(6).
[23] 中關村儲能產業聯盟.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15[R].北京:中關村儲能產業聯盟,2015.
[24] 李建林,靳文濤,惠東,等.大規模儲能在可再生能源發電中典型應用及技術走向[J].電器與能效管理技術,2016(14):9-14. Li Jianlin,Jin Wentao,Hui Dong,et al.The typical application and technology trend of large-scale energy storage in 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J].Electrical & Energy Management Technology,2016(14):9-14(in Chinese).
[25] 魯宗相,李海波,喬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網的電力系統靈活性評價與平衡機理[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7,37(1):9-19. Lu Zongxiang,Li Haibo,QiaoYing.Flexibility evaluation and supply/demand balance principle of power system with high- penetration renewable electricity[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17,37(1):9-19(in Chinese).
[26] 國家電網公司“電網新技術前景研究”項目咨詢組.大規模儲能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前景分析[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3,37(1):3-8. Consulting Group of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to Prospects of New Technologies in Power Systems.Analysis of prospects for application of large-scale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in power systems[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3,37(1):3-8(in Chinese).
[27] Luo X,Wang J,Dooner M,et al.Overview of current development in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 and the application potential in power system operation[J].Applied Energy,2015,137(6):511-536.
[28] 曾鳴,楊雍琦,劉敦楠,等.能源互聯網“源-網-荷-儲”協調優化運營模式及關鍵技術[J].電網技術,2016,40(1):114-124. Zeng Ming,Yang Yongqi,Liu Dunnan,et al.“Generation-grid-load-storage” coordinative optimal operation mode of energy internet and key technologies[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16,40(1):114-124(in Chinese).
[29] 楊錫運,張璜,修曉青,等.基于商業園區源/儲/荷協同運行的儲能系統多目標優化配置[J].電網技術,2017,41(12):3996-4003. Yang Xiyun,Zhang Huang,XiuXiaoqing,et al.Multi-objective optimal configuration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s based on coordinated operation of source/storage/load in commercial park[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17,41(12):3996-4003(in Chinese).
[30] IEA.The energy storage road map toward 2050[R].Paris: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2014.
[31]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R].北京: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2016.
[32] 國家電網公司.國家電網公司能源技術革命行動計劃-重點任務-基礎與共性技術[R].北京:國家電網公司,2016.
[33]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能源技術革命重點創新行動路線圖[R].北京: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2016.
責任編輯:仁德財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