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家鋰電上市公司業績匯總 企業不能只做“材料搬運工”
近期,各鋰電上市公司紛紛發布2017年度業績快報。整體來看,盡管2017年鋰電產業鏈市場波動明顯,但大部分企業的業績都呈現較為明顯的增長趨勢。
從企業凈利潤增長情況來看,鋰電業主要呈現以下特點:1.材料增長最快,尤其是上游鈷產品和三元正極材料;2.鋰電設備領域表現穩定,受下游企業投擴產、產線調整升級,以及進口替代影響,預計鋰電設備行業在未來3-5年還會高速發展;3.鋰電池生產企業掀起新一輪的“軍備競賽”,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導致利潤下滑。
電池中國網認為,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設置的過渡期將顯著削平行業發展波谷,使得鋰電業更加平穩的發展,但鋰電上下游企業利潤增長將進一步萎縮。主要原因是:1.隔膜、負極材料等2018年降價是趨勢,利潤增幅相比2017年將減少或持平;2.電池企業受車廠壓力,價格將下調,而部分正極材料價格持續上漲,直接導致其毛利率降低,甚至有些電池企業將無奈淪為“材料搬運工”。
具體來看:
受益于鋰電池材料正極業務經營業績大增,寒銳鈷業2017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49億元,同比增長575.04%;此外,廈門鎢業、當升科技、格林美、湘潭電化、國光電器、科恒股份等正極材料企業均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超100%。
排在增幅前列的還有贏合科技、先導智能、智云股份、正業科技等鋰電設備企業。贏合科技2017年度業績快報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9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87.13%;歸屬于上市公司的凈利潤2.1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6.64%。先導智能則表示,2017年鋰電池生產設備收入占公司總營收的83.72%,得益于國家對新能源行業的大力支持,公司今后會繼續加大對鋰電池生產設備業務的投入。
在鋰電池生產方面,多因素導致企業凈利潤增長緩慢或者倒退。一方面,企業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軒高科在業績報告中表示,本次業績快報披露的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 9.20億元,同比下降10.73%,與前次披露的業績預計存在差異。原因是公司為加快產品的切換升級,進一步加大了研發投入;另一方面,這與鋰電池行業高投入、回報期長的行業屬性有關。雄韜股份表示,報告期內,公司加大了燃料電池產業鏈、儲能項目、鋰離子動力電池等新能源領域的投入,報告期內暫時無法產生效益;另外,從猛獅科技、橫店東磁的業績快報中也可以看出這一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跨界進入鋰電業的凱恩股份和尤夫股份表現亮眼。凱恩股份表示,報告期內,公司積極向新能源產業布局,出資4,500萬元認購了卓能新能源2.1427%的股份,并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卓能新能源超87%的股權。2017年凱恩股份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同比增長252.33%。
ST尤夫(即尤夫股份)發布業績快報稱,公司2017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34億元,同比增長97.99%。電池中國網了解到,2017年12月ST尤夫完成對江蘇智航新能源剩余49%股權的收購。2017年度,智航新能源全年營收16.24億元,同比增長151.36%;實現凈利潤2.9億元,同比增長93.86%。
電池中國網認為,目前鋰電產業鏈分化嚴重,有公司大賺有公司虧損。而按照新能源車的產銷增速,國內目前高端動力電池的產能還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如果以2017年作為一個分水嶺,之后鋰電池企業比較的不僅是產能,更是一場技術水平、研發能力的綜合較量。當后補貼時代遇到“瘋癲”的原材料,鋰電企業不能只做“材料搬運工”。幸運的是,不少企業已經開始加快開放創新和技術升級改造,從“拼體力”“拼汗水”轉到“拼策略”“拼智慧”,2018年鋰電全產業鏈表現將值得期待。

責任編輯:繼電保護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