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在這里變成了電
每天,成都要產生1 57萬噸生活垃圾;今年,成都人產生的生活垃圾預計要達到573萬噸。如此多的垃圾,每天運走后到哪兒去了? 市民參觀環保發電生產流程。 14日上午,成都市城管委聯合成都商報推出的三治一增
每天,成都要產生1.57萬噸生活垃圾;今年,成都人產生的生活垃圾預計要達到573萬噸。如此多的垃圾,每天運走后到哪兒去了?
市民參觀環保發電生產流程。
14日上午,成都市城管委聯合成都商報推出的“三治一增、共治共享”市民觀察團第三站活動開啟,市民觀察團在成都萬興環保發電廠得到了答案。
34名來自社會各界的市民在“聞不到臭氣”“干凈得像高科技工廠廠房”的環保發電廠內,跟隨專業人員,不停地聽、看、記錄、提問,把自己最關心的環保問題逐個弄清楚。
每天2400噸生活垃圾 在這里處理
上午九時許,市民觀察團到達成都萬興環保發電廠。不少“觀察員”下車后的驚訝是:“沒聞到啥子味道啊?”聽到這句話,更多的人深吸了幾口氣,回應說:“確實沒聞到什么垃圾臭”。
眼前的成都萬興環保發電廠,周邊都是龍泉山蔥綠的植被,可能是因為剛被雨水沖洗過,建筑顯得尤其干凈。走進這座現代化的環保發電廠,干凈、安靜的環境會讓人覺得這是某個高科技企業的車間,忘了這里是集中處理垃圾的。
發電廠的值班廠長向方杰向市民觀察團介紹了萬興環保發電廠的情況。這座投資14.6億元的現代化垃圾焚燒發電廠2014年開工建設,2016年12月建成,今年年初正式投入運行。目前日處理生活垃圾2400噸,占全市垃圾焚燒量的30%,可處理240萬人產生的生活垃圾,日發電量120萬度,可提供30萬戶居民用電。
除臭高科技:植物液高壓噴霧除臭
聞不到什么臭味,當然是有原因的。從全市各區開來的垃圾轉運車到達環保發電廠后,車輛直接開進卸料大廳,把垃圾卸載到垃圾進料坡道內。向方杰介紹說,卸料大廳長度130米,縱深32米,設置有15個垃圾車卸料門。為了防止垃圾氣味溢出,卸料大廳是全封閉的。
當然,僅僅把臭氣“捂”在大廳里是不夠的。卸料大廳還設有植物液除臭系統,大廳及垃圾進料坡道共有4套植物液高壓霧化噴灑系統,系統可將植物液霧化,在臭氣源上方形成一層薄霧,當臭氣散發時,與植物液霧化層接觸,就會發生反應,實現除臭目的。
垃圾到達垃圾倉后,將被儲存一個星期左右。長時間儲存垃圾,當然會有大量臭氣產生,怎么除臭?“負壓吸走、高溫燃燒、活性炭吸附。”向方杰脫口說出垃圾倉除臭的三項技術。據介紹,垃圾倉全封閉,在焚燒發電系統運轉時,風機會吸取倉內的空氣助燃,空氣里含有的惡臭成分在燃燒中被分解。同時因為風機抽氣,使垃圾倉處于負壓狀態,氣體不會外泄。
焚燒煙氣排放過六道關完全優于國標
觀察團成員黃雨是帶著問題來的。她退休前在垃圾填埋場工作,負責處理垃圾滲瀝液。
在萬興環保發電廠,黃雨更新了她的專業認識。首先是垃圾倉防滲系統,倉底設計了厚度為80厘米的底板,使用了多種防水、防滲材料,僅防腐層就有7道施工工序,這既保證了臭氣不通過墻體縫隙擴散到室外,也防止了滲瀝液滲入土壤造成污染。
垃圾在倉內干燥、發酵后,就會進入焚燒發電系統,焚燒溫度達到了850℃到1100℃,保證垃圾充分燃燒。“大家最關心的垃圾燃燒產生二噁英的問題,其實在高溫燃燒時已經處理得很好,二噁英在850℃以上的高溫下會被分解。”
環保發電廠另一個備受關注的排放物是煙氣。“燃燒產生的煙氣要經過六次處理,達到標準后才會被排放。”向方杰介紹,“經過一系列處理后 ,煙氣排放時已經完全優于國標,達到了歐標標準。”
發電廠運行主任劉永華最后說,“拒絕垃圾圍城最重要的不是處理垃圾,而是從源頭上減少垃圾,這就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垃圾分類,這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責任編輯:電小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