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友UAP郭瑞升:云計算所帶來的創新能力
最早,我們存儲資料用軟盤,之后是U盤,到后來的硬盤。如今,“云盤”成為最新的存儲介質,它不僅是容量上的升級,更是存儲方式的升級。不再需要一個實際的“硬件”,也不用擔心硬盤的存儲量不夠大。還可以實現異地訪問、存取與實時共享。這就是“云計算”的能力,也只是云計算中很小的一個應用體現。
云計算正逐漸改變著IT產業,同時改變著商業模式,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云計算本身是一種技術創新,同時也為企業和社會帶來了創新的商業模式,以及創新的能力。”筆者在與用友UAP的云計算專家郭瑞升交流時,他道出了自己對“云”的價值理解。
云計算的關鍵特性與創新技術
在國際標準ISO中,將云計算定義為:能通過網絡訪問可擴展的、靈活的、可共享的物理或虛擬資源池,并按需自助獲取和管理這些資源的模式。這些資源包括,服務器、操作系統、網絡、軟件、應用和存儲設備等。郭瑞升表示,這個云的定義同時道出了云計算的六大關鍵特性,即多租用、資源池化、按需自助、快速彈性和可擴展、可測量服務、廣泛的網絡接入。這是云計算技術的創新之處,也是真正的云計算區別于傳統技術的關鍵之處。
第一,多租用。也就是使得多個租戶及其計算和數據相互隔離且不能相互訪問的物理或虛擬資源分配。郭瑞升強調,多租用與多租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多租戶是指云服務用戶的分組,而多租用的目的是為了服務多租戶而實現數據隔離的技術”;
第二,資源池化。計算資源被匯集成資源池,按照用戶需要,將不同的物理和虛擬資源動態地分配或再分配給多個用戶使用;
第三,按需自助。用戶可以在需要的時候,無需服務供應商或IT支持人員的幫助,即可自助配置并迅速獲得需要的計算能力;
第四,快速彈性和可擴展。用戶使用的資源同業務的需求相一致,避免了因為服務器性能過載或冗余而導致的服務質量下降或資源浪費。并且對于用戶來講,可供應的能力是無限的,可根據成長需要擴容;
第五,可測量服務。按需自助延伸出來就是度量,即計費問題。云計算本身具備計量能力,系統可以監視、控制和優化資源使用、并能夠為供應商和用戶提供詳細的資源使用報表。郭瑞升解釋道:“以前的IT是沒有計費的。但當企業的IT滿足了內部資源需求,并過了需求期后,設備閑置下來,是一種浪費。那么就延伸到后來的租用計費模式。”郭瑞升稱,這也是云計算所帶來的一種創新的商業模式,將IT變為按服務計費,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盈利模式。
第六,廣泛的網絡接入。以前的IT是以PC為端設計UI,應用都是以功能為中心。云計算后,服務能力都通過網絡來提供,可將服務擴展到不同類型的客戶端平臺,如手機、PAD等。這種端的變化,使傳統IT轉變為以移動為中心設計UI,同時應用變為以用戶為中心。從而使企業的IT應用方式得到創新,從“人找事“變成”事找人“。很多應用變成事件式的,可在同時處理多個應用,提高IT處理能力。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云計算服務可在網絡中產生,并在網絡中傳遞。
云計算的六大關鍵特性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資源池化和多租用是基礎,按需自助服務是驅動,快速彈性是保障,按量計費是手段,廣泛的網絡訪問是方式。比如,用戶需要快速獲取和彈性獲取資源,只有快速供應、快速拓展,才能達到用戶的按需自助。再如,資源池化之后,哪些資源誰在用,用了多少,如果沒有計費就無法統計使用情況,成本無法回收。
云計算的創新模式
云計算可以看做是一個資源池,只要用戶需要就可以隨時從這個池子里面舀。這個資源池已經在產業、公共服務及生活等各個領域發揮著作用,產生影響。比如,云計算與移動應用的集合,是IT新技術的融合和價值升華。利用云的共享和資源優勢,移動應用可以更快的落地。云計算與多業態的融合,帶來了IT技術的創新與信息化的能力提升;云計算可以合理配置資源,并將閑置資源出租,形成新的企業盈利模式。
云計算資源池化和按需自助的特性,使很多行業走向模式創新。如蘇寧從一個傳統的零售商轉為云商。蘇寧超越了用較低價格買進較高價格賣出的傳統零售模式,改為“店商+電商+零售服務商”的新模式,經營模式的重大創新
責任編輯:張星光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