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重新定義人工智能:“自能”的世界將催生新一輪機遇
英特爾楊旭:“自能”時代蘊藏于星辰大海
IT時報記者 王昕
一直以來,“Intel Inside”標志著英特爾芯片膾炙人口的品牌形象,在擁抱智能化、大數據和5G的過程中,英特爾技術早已不局限于“inside”,而是變得“outside”,從無人零售店、能源基地,到海洋、北極圈,甚至萬里之外的月球,英特爾正變得“everywhere”(無處不在)。
4月18日,英特爾舉行媒體“紛享會”。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重新定義人工智能,造詞“自能Autonomous”。楊旭認為,“自能”的世界將催生新一輪機遇。
“自能”是人工智能的核心
何為“自能”?比如無人商店為代表的“自能零售”,自動駕駛為代表的“自能出行”,智能生產線為代表的“自能制造”,根據英特爾的描述,“自能”的世界是一個更加以人為本的世界,人制定規則與愿景,而機器延伸了人、增強了人、解放了人,從而達到“自能”的境界,實現“自能”的目標。
“‘自能’正帶動新一輪創新發展趨勢,并將催生新一輪機遇,‘自能’的企業將獲得更大的創新和增值空間。”楊旭指出,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傳感器等技術的融合應用及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無人干預的機器設備和應用場景成為可能。
楊旭認為,“自能”是人工智能最具挑戰性的應用場景之一,“從智能到自能,真的是巨大轉變和創新空間,也是傳統行業甚至實體經濟轉型的巨大探索和創新空間,需要所有從業人員豐富的想象力。”
楊旭強調,英特爾是一家以數據為中心的公司,提供世界領先的算力和算法,不斷推動計算創新。未來,英特爾的技術將聚焦于三個方面:第一是引領人工智能與“自能”革命;第二是作為全球領先的端到端平臺提供者,從終端設備到云計算,從網絡、加速到存儲,為全新的數據世界提供無縫協同工作的產品;第三是發展半導體精尖制造技術和平臺,生產世界上最好的芯片,持續推動摩爾定律。
有數據的地方,就有英特爾。英特爾稱,其擁有全面而整合的產品布局,覆蓋客戶端與通信、物聯網、Mobileye、數據中心與網絡、新技術、存儲解決方案、可編程解決方案等產品線。目前,英特爾已研發出首款自主學習神經擬態測試芯片Loihi,并完成了制造和封裝;交付了49量子位超導量子測試芯片,并在300毫米制程上發明了自旋量子位制造流程等。
來自星辰大海的故事
“自能”的應用場景是怎樣的?英特爾公司市場營銷集團副總裁王銳和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向媒體展示了太空研究、水資源檢測、極地動物和海洋生態等最具挑戰性的突破性應用場景。
NASA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月球“畫像”,英特爾幫助NASA用了3萬張圖片做一個訓練集,通過人類數據科學家做標注生成一套算法,可以快速處理月球照片。1分鐘處理1000張,并把原來拍的月球圖片拼接起來,形成一張“月球地圖”。“繪制一張月球地圖之后,我們也許可以向在地球上使用GPS那樣在月球上方便快速地定位。”宋繼強介紹,目前智能算法的速度是過去太空專家們的100倍。
英特爾和環境保護機構合作,通過采用英特爾無人機作為數據采集手段,人可以待在離鯨魚或北極熊較遠的地方,進行觀測和保護,完全不會打擾它們的生活;石油、天然氣的鉆井勘探是一項風險性非常高的作業,Cyberhawk成功使用英特爾Falcon 8+無人機對蘇格蘭菲格斯的天然氣接收站進行檢測,不僅降低員工安全風險,也提高了檢測的速度和準確性;在醫療方面,研究人員利用Movidius神經計算棒從設備直接運行實時深度神經網絡,可以掃描數千張圖片以便進行對比和分析,早期預防和篩查皮膚癌。
“在我們日常生活接觸不到的地方,也會產生非常多有意思的數據,并且真正給人類生活帶來很多價值。”宋繼強說:“數據的故事也可以來自星辰大海。”

責任編輯:售電衡衡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