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另一個視角看大數據
大數據是當下最時髦的話題之一,依照邁爾·舍恩伯格及庫克在《大數據時代》的描述,數據被定義為不用隨機分析法(抽樣調查)而運用所有數據的方法。除了對于社會組織、公共服務、人們生活的重大影響之外
大數據是當下最時髦的話題之一,依照邁爾·舍恩伯格及庫克在《大數據時代》的描述,數據被定義為不用隨機分析法(抽樣調查)而運用所有數據的方法。除了對于社會組織、公共服務、人們生活的重大影響之外,這一熱潮背后的關注焦點,其實還是商業模式,即相關數據倉庫、數據安全、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等圍繞大數據的商業價值利用。
大數據之所以在我國引起如此大的關注,也是由于在傳統文化理念中,“大概齊、差不多”的習慣深入人心,在公共決策、商業選擇、個人行為中充斥著“拍腦袋”現象。正如歷史學家黃仁宇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所論述的那樣,“西歐和日本都已以商業組織的精神一切按實情主持國政的時候,中國仍然是億萬軍民不能在數目字上管理。”當然,這種模糊管理下的信息不對稱,亦成為另外一種既定利益格局的存在基礎。正因為此,當信息爆炸時代快速來臨之時,對數據信息的渴望迅速在社會不同層面體現出來。據報,汪洋副總理就曾向廣東財政廳干部推薦涂子沛寫的《大數據》。
要論大數據的歷史,或可追溯到19世紀末。美國統計學家赫爾曼·霍爾瑞斯為統計189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發明了一臺電動器來讀取卡片上的洞數,該設備用一年時間完成了原本需耗時八年的人口普查,由此開啟了數據處理的新紀元。進入21世紀,隨著信息技術、云計算的高速發展,以及社交網絡的普及,大數據被賦予了全新含義。應該說,基于數據化嚴重不足的大背景,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強調大數據的作用,其積極意義非常深遠,但與此同時,也要避免走向另外的某些極端,這就需要相應的冷思考。
比如,在大數據的推動者之中,一方面各類新興互聯網企業成為主力,另一方面傳統企業也在著力跟隨,其根本動力都是在于發掘新的商業利潤來源,以彌補我國經濟轉型期的投資迷茫。在此過程中,對于個人的利益和訴求還缺乏合理的認識和定位。雖然大數據對于進一步理解和服務消費者起到重要作用,但從其他側面看,無序的、低效的、無用的信息轟炸,往往給個人帶來“信息過度”的不佳體驗,而在數據成為財富的狂熱驅動下,對于個人信息權利的侵犯幾乎無處不在,尤其在我國缺乏個人信息保護規則的條件下,數據渴望和采集很可能成為激怒消費者的動因,且拉大了與真正的消費者主權社會的距離。
另外,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如果信息產生基礎或其環境存在問題,那么大數據的技術是否會造成更大的信息扭曲?從金融市場的角度看,大數據在深刻改變高頻交易方式、信貸風險判斷等環節同時,也帶來了其他潛在風險的積累,如信息誤讀造成的市場波動突然被放大,以及難以監管的新型金融產品創新等等。可以說,在諸多領域都缺乏法律游戲規則約束,更缺乏職業道德約束的情況下,如果初始數據就存在問題,那么在此基礎上的大數據分析手段,恐怕就只有“南轅北轍”的效果了。從大處說,各類統計數據造假歷年來都是被輿論廣泛質疑的焦點;從小處說,在很多領域數據失真已經成為常態。例如,據5月7日的《北京青年報》報道,由于受到利益綁架,北京地區的電視收視率數據或許已被污染。再如,我國赴海外留學生的國內學校成績,就一度存在許多造假行為,直到歐美出現更嚴厲的制約才有所收斂。無論如何,一旦數據本身的問題太多,則帶來的只有大數據的災難。
我們知道,信息不對稱的后果是扭曲了市場機制的作用,誤導了市場信息,造成市場失靈。如果處在普遍的信息數據缺乏狀態下,經濟行為的不確定性也會增加,往往會降低市場效率。反之,是過猶不及,即便是在上世紀末所謂“信息爆炸”年代,也遠不如當前階段如此快速的信息積累。據統計,互聯網上的數據每兩年翻一番,而全球絕大多數數據都是最近幾年才產生的。面對似乎逐漸“供大于求”的數據,如何找到有用的信息,成為利用大數據的關鍵問題。正如美國頗有影響力的預測專家納特·西爾弗在《信號與噪聲》一書中所分析的:“如果信息的數量以每天250兆億字節的速度增長,其中有用的信息肯定接近于零。大部分信息都只是噪聲而已,而且噪聲的增長速度要比信號快得多。”由此看來,當數據信息鋪天蓋地而來之時,也可能距離真相越來越遠。在現實中,對于一哄而上追求大數據的企業來說,也需要冷靜思考下,在信息過度充分的年代,如何把數據真正變成真正的價值?

責任編輯:熊川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