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配電裝備制造業向“制造業+制造服務業”轉型
當前,特高壓電網建設的加快,給輸變電設備制造業帶來了更廣闊的機遇。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特變電工衡陽變壓器有限公司 (簡稱 “衡變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種衍民在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的特高壓技術,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特高壓裝備也成為中國裝備走向世界的一張新名片。”種衍民說,目前衡變公司正在向制造業+制造服務業轉型。要求做優、做強、做精、做先制造業,同時,制造服務業向集成商、物流商、承包商和運營商轉型。
中國電力報:今年的兩會,您帶來了哪些建議?提出這些建議是經過了怎樣的調研?
種衍民:我提出了《援疆電力通道的建設》《加大對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等建議。
近年來,湖南省經濟保持穩定快速的發展,用電需求也屢創歷史新高,但目前湖南一方面煤炭、水能資源比較匱乏,裝機容量嚴重不足,另一方面外省電力輸入通道不暢,制約著湖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新疆煤炭、太陽能、風能均處于過剩的狀態。因此,我建議啟動從新疆到湖南的特高壓輸電線路建設,進一步提升新疆電力外送能力,滿足湖南省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
在新時代,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電動汽車保有量持續攀升,由于城市土地緊張、充電站建設成本高、政府規劃等方面的原因,充電設施供應不足一直是國內電動汽車普及的瓶頸。對此,我建議進一步大力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對新能源充電站給予低于大工業用電的政策性補貼電價,對有新能源充電設施規劃的項目予以優先支持實施,來提高充電站的數量和發展質量。
中國電力報:您建議疆電入湘,意義是什么?
種衍民:當前,新疆電力產能過剩,而湖南省又有旺盛的電力需求,建設“援疆電力”通道,一方面可以解決新疆電力消納,落實國家“疆電外送”能源戰略,解決因“疆電外送”通道建設與電源建設不同步、不相匹配而導致的嚴重窩電、棄風、棄光等情況,實現“電力援疆”;另一方面可以滿足湖南省發展所需的用電需求,促進湖南經濟社會的發展。
中國電力報:近年來,隨著特高壓電網建設速度加快,為輸變電設備產業帶來哪些變革?
種衍民:目前,中國完全掌握了特高壓技術、輸變電技術。特高壓建設成為中國輸變電產業發展的標志性事件。回顧中國輸變電產業發展歷程,期間,特別是特高壓的建設,推動了中國輸變電裝備的發展,實現了從技術跟隨到技術引領。
起初制造的變壓器,容量小、電壓低、性能差。在改革開放前,國產變壓器電壓等級只能做到500千伏,關鍵的部件和原材料幾乎完全依賴進口,如硅鋼、絕緣材料、變壓器油、套管、開關類產品等。現在不僅可以制造1000千伏及以上電壓等級的特高壓交直流產品,組配件、原材料、溫控器、絕緣油、硅鋼等90%的部件也已經實現國產化,開關、套管等基本實現國產化。經過40年的發展,輸配電產品已具備電壓等級高、容量大、性能好、噪音低、局部放電量小等特點。
中國電力報:目前,輸配電裝備制造業應如何轉型升級,以應對市場需求?
種衍民:目前衡變公司正在向制造業+制造服務業轉型。轉型升級已經成為輸變電裝備制造企業的必由之路,但是如果沒有制造業作為根本,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縱觀全球輸變電裝備制造企業,如西門子、ABB,始終將制造業作為自己的主營業務。因此,國內企業不應放棄制造業這個“本”,要做傳統產品的高端化。
當前,中國處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對于中國的制造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中國制造2025”,對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技創新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制造業的創新要符合供給側改革的要求,如產品智能化、生產過程智能化,生產管理信息化等要求。勞動力成本的剛性上漲,會對制造業帶來一場革命,機器換人是一種趨勢。
此外,“一帶一路”的提出,也為輸變電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商機,中國的輸變電企業要緊抓機遇,大踏步地走出去。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中國的輸變電裝備制造企業在人才團隊建設、技術能力水平、適應國際標準、建立中國標準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已經具備了走出去的條件。
責任編輯:仁德財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