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高壓電網“心臟”里動手術
3月9日16時45分,一臺重型吊車牽引著一根長約11米、重達3噸的套管,在特高壓電網“心臟”(換流站閥廳)內不足12米的旋轉空間里徐徐升空,精準逼近換流變壓器。300秒“心跳時刻”過去,套管成功進位,四川電力送變電建設有限公司檢修負責人張鳴鏑和在場的23名作業人員終于松了口氣。
“太不可思議了!‘閥廳內換套管’真的做到了。這堪比‘心臟內部動手術’一樣驚險。”目睹全過程的±800千伏僑鄉換流站站長徐攀騰驚嘆道,在他一旁的南方電網超高壓公司檢修骨干馬業林更是贊不絕口,“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你們的確是我見過最專業的隊伍。我們也曾嘗試過這么干,但都受限于吊裝能力、技術水平等,沒辦法只能終止了。”
據張鳴鏑透露,其實早在2016年5月,四川送變電公司就在新疆±800千伏天山換流站全國首次實現了閥廳內換流變閥側套管更換作業,這門技術也成為了四川送變電的“獨門絕技”。
回想起當年的點滴往事,“主創成員”楊承剛依然清晰地記得一天深夜換流變設備廠家ABB公司工程師漢斯的一通電話,“哈密的沙塵暴頻繁又猛烈,要保證質量,就不能將換流變牽出室外吊裝,只能在閥廳內起吊。這很困難,但很高效。”聽了漢斯的想法,楊承剛和他的檢修團隊陷入了沉思。因為閥廳內設備密集,有效作業空間過于狹小,稍有不慎碰傷內部“心臟”的零部件,無疑會給換流站安全運行埋下致命隱患;況且目前國內還沒有在運換流站閥廳內進行大型機械吊裝施工的先例,擺在面前的是個不折不扣的世界級難題。
次日天還沒亮,檢修團隊就決定進站一試究竟。“閥廳通道寬3.5米,大于2.8米,可行。高4.1米,大于3.3米,可行。25噸吊車滿足通行條件。”測完尺寸的起重指揮周建國信心倍增。與此同時,技術負責人倪文帥一頭扎在一疊圖紙里,全方位搜索閥廳電纜溝、通風溝的走向,并對溝道承重進行均布載荷分析,直到用數據完全論證這臺重達32噸的“巨無霸”可以安全行駛,心里才踏實。
然而,當進場問題迎刃而解時,擺在面前的真正難題卻是狹小空間吊裝的安全性和重型吊車的環保度。“吊裝時,與周邊設備的最近距離只有20厘米,只有極為縝密的施工方案和最精湛的指揮操作才能做到。為此,我們選派了最優秀的總指揮、操作負責人,并安排超過3倍的監護力量,做到360度無死角監控。”楊承剛介紹道。不僅如此,主創團隊還創新應用了自加工車輛尾氣排放裝置,保障了作業全過程“零傷害”“零污染”。
據測算,相比傳統的外部更換方式,閥廳內更換套管可提前4天恢復送電。在大電網滿負荷運行期間,修復的每組換流變可增送電量近兩億千瓦時,有效緩解高峰期高負荷用電需求。
目前,四川送變電這門“獨門絕技”不僅被中國電力建設企業協會邀請在全國送變電行業峰會上交流推廣,而且備受換流站運行單位、換流變生產廠家的青睞。“川送鐵軍”也有個小小夢想:未來,向全世界推廣這門絕技,為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作出一份貢獻。

責任編輯:仁德財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