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工程獲2017年度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引領升級的超級工程
中國能建中電工程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目前,±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的最大輸送容量達到了1000萬千瓦,每天輸送電量可達到2.4億千瓦時,折合標煤12萬噸,相當于1200輛百噸級載重卡車每天穿梭數千公里的運載量,通過電網瞬時完成。作為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搬運”之一,這恐怕也是“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項目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的要義所在。
西南湍急的水電,西北呼嘯的風電,彈指一揮間,有電自遠方來。貫通東西南北的“綠色通道”,是世界電力工業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特高壓,是我國能源安全可靠輸送的“大動脈”,也是彰顯自主創新的中國力量。
1月8日,作為國務院設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5大獎項之一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公布,其中,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旗下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電工程”)參與的“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項目獲得特等獎。1月18日,中電工程在京召開媒體座談會,會上全程參與項目工程設計關鍵技術的相關負責人與媒體記者進行座談。
“能干活實惠多”的世界級工程
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值得關注的是,這已是中電工程繼2012年憑借“特高壓交流輸電關鍵技術、成套設備及工程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后第二次獲此殊榮。中電工程黨委常委、總工程師李寶金在座談會上介紹:“此次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項目取得了一系列原始和集成創新成果,并成功應用于世界上首個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在科技創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創新成果處于國際領先;項目獲得了極其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項目的成功實施和推廣應用,確立了我國在直流輸電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眾所周知,我國80%以上的能源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區,而70%以上的電力負荷集中在東部沿海和中部地區,2000千米以上的輸電距離需要建設大容量、高效率、遠距離的輸電系統,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技術應運而生。該技術作為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 (達800萬千瓦)、送電距離最遠(2000千米以上)、技術水平最先進的輸電技術,解決了我國能源資源與電力負荷逆向分布問題、實施國家“西電東送”戰略和電力跨區域大范圍輸送的核心技術。“與傳統±500千伏直流輸電相比,它的輸送容量提高了2至3倍,輸電損耗減少了45%,單位造價降低了28%,是一種能干活、實惠多的綠色高效輸電技術。項目創造的37項世界第一,完成的關鍵技術研究141項,是能源電力領域的重大創新,也是世界電力工業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李寶金表示。
“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項目創新成果顯著,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級創新成果,有效地解決了特高壓直流條件下的外絕緣、過電壓和絕緣配合、電磁環境、裝備研制、系統安全穩定控制等基礎性世界級難題,形成了世界領先的特高壓直流試驗研究能力,研制成功世界首批±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成套裝備并實現產業化,建立了世界首個特高壓直流技術體系。項目獲得發明專利授權133項,出版著作32部,形成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共162項。
同時,該項目獲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也前所未有。2010年建成的±800千伏云南—廣東、向家壩—上海兩個國家級示范工程,后續相繼建成的錦屏—蘇南、哈密—鄭州等5回工程,在建的還有酒泉—湖南、滇西北—廣東等6回工程。建成的工程運行安全可靠,已然成為我國能源輸送的大動脈。
五大發展理念融匯其中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這把“金鑰匙”打開了托舉中國夢的發展之門。
創新發展。近年來,作為電力勘察設計行業的“排頭兵”和“國家隊”,中電工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健全創新激勵機制,持續深入研究技術前沿,積極推廣工程應用,引領行業不斷向前發展。2017年,中電工程組織編制的中國第一部全面、系統反映電力工程勘察設計技術的大型工具叢書 《電力工程設計手冊》第一批10本手冊正式出版發行,中電工程院士專家工作站成功獲評中國科協“2017年度示范院士專家工作站”,成為電力工程建設行業唯一獲此殊榮的院士專家工作站。截至目前,中電工程累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8項,多個項目獲中國電力科技獎、全國咨詢成果獎、“四優”獎等重大獎項。
在這次的授獎項目中,中電工程另有“60萬千瓦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技術開 發、研制與工程示范”項目、“中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理論、技術與實踐”項目分別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二等獎。
協調發展。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實現了我國西部、北部大型能源基地、尤其是清潔能源的遠距離送出,將能源資源與電力負荷高效分配協調,獲益覆蓋全國大部分省市。
綠色發展。目前,我國已建成12條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輸送總容量9360萬千瓦,年輸送電量中清潔能源占比超過80%,相當于每年減少東中部地區煤炭消耗1.7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5億噸。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對推動我國西部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進能源革命,防治大氣污染,建設美麗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開放發展。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大力支持下,通過各行各業160多家單位、上萬名科研人員協同攻關,建立起這項世界首個特高壓直流技術體系,一舉站上了世界電網技術的制高點。
共享發展。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項目實現了直流輸電設備研發和制造能力跨越式發展。成功中標巴西美麗山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項目,是實現我國特高壓技術和核心裝備雙輸出的具象。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將對加快我國能源轉型升級,促進“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

責任編輯:仁德財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