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呵護碧水藍天
大數據是以容量大、類型多、存取速度快、應用價值高為主要特征的數據集合。近年來,這個聽起來比較“高深”的詞匯越來越為人們所熟知。大數據,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如今,在改變生活、促進傳統行業升級改造、引領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提升社會運行和管理效率等方面,大數據已經成為撬動新一輪技術與產業革命的“支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近年來,我區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相關政策,大力推進“云上北疆”平臺建設,重點打造宏觀經濟、農牧業、工業、能源、健康、教育、信用、水利、生態環保、精準脫貧、智慧交通、智慧旅游、平安北疆、綠色北疆等“14朵云”,推動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領域的大數據應用。從本期開始,《科技》版開設《云上北疆》專欄,選取我區部分行業領域的大數據建設情況,進行詳細解讀。
“上午10時,呼和浩特市AQI指數:98,首要污染物:細顆粒物(PM2.5),空氣質量類別:良……”這是1月24日,自治區環保廳生態環境大數據應用成果展示平臺的大屏幕上顯示的實時環境監控數據。“我區在全國環保系統率先建成數字環保體系,目前已經實現環保業務云化管理。”自治區環保廳相關負責人王曉東介紹說。
在該平臺上,覆蓋12個盟市、500多家重點監控企業的環境監測數據實時顯示,分區域、分行業、分流域的各類統計圖表讓人一目了然。這些數據不僅在“觀察”,還可以“思考”。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科技深度的融合運用,為生態環境監管裝上了可以感知、預警的“大腦”。
隨著我區環境信息化建設逐步深入,為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大數據對“五化”協同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促進“七網七業”建設,自治區環保廳依托現有基礎,建設了“生態環境大數據管理應用平臺”,在環境信息傳遞和信息化管理上實現了質的飛躍,為全面提升自治區環境監管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撐。
智慧感知,用數據說話
“十二五”以來,在環保部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多年持續建設,我區基本建成了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體系、機動車尾氣監控平臺、移動執法平臺、網格化監管、應急指揮調度、綜合辦公平臺等八大業務系統,初步形成了污染源監控和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生態環境大數據傳輸網絡、全區統一的生態環境數據資源中心、全區環保應急指揮調度系統和“生態環保云”等一系列“智慧環保”監管體系,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真正做到了“用數據說話”,實現“智慧感知”。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區已經對全區污染負荷60%以上的564家企業安裝在線監控設備1773套,視頻監控200余套、高空視頻監控12套;對61家總裝機容量5928萬千瓦的30萬千瓦以上火力發電廠、170臺機組實施工況在線監控;建成了環境質量監測站點148個(水20個,大氣108個、沙塵暴20個),基本形成了生態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的實時在線監測網絡體系,為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奠定了基礎。
按照“內整外聯”的原則,我區加大了數據收集整合工作,變分散為集中,目前,整合了全區環保系統的業務數據,包括以環境質量管理、污染源監管和環境執法為重點的9大類110項數據,涵蓋90%的環保業務數據,并初步與10個委辦廳局達成了數據共享的框架協議。
生態環境大數據的“智慧感知”,在提供科技支撐的同時,在保障民生和滿足社會公眾需求提供服務、實時公開環境信息、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回應社會公眾訴求等多個方面越來越發揮著重要作用。
精準監管,讓數據跑腿
整合環境信息從而實現資源共享,是推進大數據建設的重點內容,但并不是最終目的。“以生態環境大數據的分析應用和環境信息資源共享為環境精準監管提供支撐,并在環境管理中予以充分運用,是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的最終目的。”王曉東告訴記者,生態環境大數據已經在我區的生態治理工作中發揮了精準監管、科學決策的效用。
烏梁素海是國家“水十條”列入的7個重點治理湖泊之一,一直以來,污染源頭難以精確界定。通過建立烏梁素海生態環境監測體系,開展了污染源與環境質量的協同分析,用數據說清了旗縣排入湖區的污染源來源、種類、總量、是否達標等管控要素,以及工業廢水、城鎮污水、農田退水等分行業的排放量。
“通過這些數據分析,便于科學制定污染防治措施,精準確定重點監管對象和行業,以及有效開展企業和行業治理成效的評估,及時掌握治理措施與湖泊水質變化的對比情況,為下一步落實環境質量目標考核與責任追究,以及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離任審計提供數據支撐。”王曉東說。
烏海及周邊地區是我區空氣污染治理的重點區域,通過對周邊6個工業園區的企業排放強度、污染貢獻率、產業結構、工業產值等多因素的大數據對比分析,該區域大氣環境質量污染現狀及成因清晰明了。這不僅便于精準確定環境監管的重點對象,同時還可以科學評估該區域環境承載能力,為優化產業結構布局、產業發展定位和方向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
火電行業是我區的重點排污行業,火電行業的脫硫脫硝直接關系到我區能否順利完成減排任務,因此,對火電行業的監管顯得尤為重要。大數據監管平臺通過對火電行業污染排放數據的分析和掌控,為火電企業總量減排、征收排污費、核定環保電價和超標處罰提供科學數據,為企業節能增效,加強自身環境管理提供數據服務。
這些只是我區生態大數據運用的一個個“縮影”。近年來,我區率先建成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在重點區域、流域和行業開展大數據分析應用,為綜合決策、環境管理、監管執法和目標考核等均提供了有力支撐。
科學決策,
基本實現環保業務云化管理
我區生態環境大數據的建設目標是“一支撐、兩服務”,即: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為強化環境監管作支撐,為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決策提供服務,為改善環境質量、惠及民生提供服務。用數據說話、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決策,是環境保護部門應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環境保護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舉措。
通過不斷摸索與實踐,目前,我區已建成全區多級融合互聯的網絡資源、全區縱向一體橫向互聯的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基本形成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并且建成“三位一體”的污染源監管體系和基本建立區域、行業、流域生態環境大數據應用平臺,基本實現環保業務云化管理。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生態環境大數據的應用,促進了環境監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為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優化提供了科學決策的數據支撐。依據生態環境大數據,科學地改變現有傳統的環境管理模式,形成全面利用信息化技術管理環境的先進模式,對環境管理理念、方法、體制、機制的變革形成推動力量。
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也為自治區科學決策提供服務,支撐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先行先試,筑牢發展、生態、民生三條底線,對推進“五化”協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隨著生態環境大數據的不斷強化和整體功能的逐步完善,必將為我區全面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實現天藍、草綠、水清、空氣清新的“美麗內蒙古”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責任編輯:馬麗芳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