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縱論談大數據:認清本質 挖掘真價值
在日前舉行的“第十屆國家信息化專家論壇”上,眾多專家闡述了對“開放數據與大數據發展”的看法。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楊學山表示,大數據概念的出現讓人類社會看到了信息、能源和材料三者走向等量齊觀、共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曙光,但大數據目前還處于應用的低級階段,業界對大數據的概念認識和應用本身都還有很多的不足與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大數據很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也很難落地,必須認清大數據的本質,把握兩個關鍵的技術方向,處理好三個關系。
楊學山提出了兩個關鍵的技術發展走向。首先,在內容屬性上,要突破語義解析技術,讓大數據結構化。其中需要突破模式識別、自然語言理解、語義分析、知識體系化等各個技術環節,重點從應用的角度,利用已有的信息集合,開發相應的理論和工具。其次,在物理屬性上,要在芯片、軟件、整機、系統等技術上取得突破。現有的主流芯片架構不適應處理大數據的需求,對處理過程中流量極其大、密度極其低、計算極其少的特征,需要大空間、低密度、非計算的處理能力。因此,從芯片到操作系統,都必須進行創新。
在大數據下一步的發展進程中,楊學山提出要處理好三種關系:一是昨天、今天和明天的關系,也就是推動大數據技術和應用的平滑升級,不能把發展的拐點變成了斷點,這樣既是對過去發展的否認,也是對未來發展的損害;二是局部和全局的關系,大數據只是信息技術體系中的一個部分而非全部,其發展必須與信息技術體系發展的全局相結合;三是求實和創新的關系,創新的立足點要放在求實上,求實際、求實效、求實用,否則創新就成了口號,反過來變成發展的阻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也表達了對大數據看法,他認為,大數據挖掘技術是大數據時代競爭的焦點,其能深化信息技術應用,催生新應用新業態出現,提升管理和決策的智能水平。
“我們需重視數據挖掘利用,不僅是大數據價值挖掘,還有對中小數據的挖掘同樣值得重視。不僅是非結構化數據,對相對簡單的結構性數據挖掘也能有大價值。”鄔賀銓說。
就目前大數據應用而言,鄔賀銓認為,我國一些部門和機構擁有大量數據,但以鄰為壑,寧愿自己不用也不愿提供給有關部門共享,導致信息不完整或重復投資。
“我國在自主可控的大數據分析技術與產品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有不少差距,國內企業在數據庫、數據倉庫、商業智能分析等領域基礎薄弱,尤其是大數據方面已遠遠落后與外國先進企業。”
為促進我國未來大數據的發展,鄔賀銓強調,我國企業需要自主掌握大數據開發技術,另外,信息化要從重視硬件到軟件,再到重視數據的利用,需要制定國家大數據發展戰略,
國家統計局總工程師鄭京平在大會的主題發言中稱,大數據的趨勢是勢不可擋的,對政府統計來說這是機遇也是挑戰,但大數據直接應用于政府統計有局限性,大數據有巨大潛力,政府統計要張開雙臂熱情擁抱大數據。
鄭京平在《政府統計將如何應對大數據挑戰》的發言中指出,大數據呈現數量大、速率快、多樣化、不穩定等特點。“得益于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大數據發展迅猛,將會成為最重要的數據信息戰略資源,‘大數據戰略’將成為下一個‘石油戰略’,”鄭京平說,“對政府來說,大數據將成為宏觀調控、國家治理、社會管理的重要信息基礎。”
“大數據正在挑戰傳統的政府統計方式。大數據的服務領域正在從商業領域滲透到公共服務,有些直接滲入到政府統計的傳統服務領域,官方統計作為公共統計數據信息主渠道的地位正受到挑戰。”鄭京平表示。
但他同時平指出,大數據為統計學提供了更加寬廣的舞臺,促使政府統計變革,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拓寬了政府統計數據信息的搜集渠道。

責任編輯:葉雨田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新基建助推 數據中心建設將迎爆發期
2020-06-16數據中心,能源互聯網,電力新基建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下看電網企業數據變現之路
2019-11-12泛在電力物聯網 -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典型實踐案例
2019-10-15泛在電力物聯網案例
-
權威發布 | 新能源汽車產業頂層設計落地:鼓勵“光儲充放”,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
2020-11-03新能源,汽車,產業,設計 -
中國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陽”重力支撐設備正式啟運
2020-09-14核聚變,ITER,核電 -
能源革命和電改政策紅利將長期助力儲能行業發展
-
探索 | 既耗能又可供能的數據中心 打造融合型綜合能源系統
2020-06-16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消納,能源互聯網 -
5G新基建助力智能電網發展
2020-06-125G,智能電網,配電網 -
從智能電網到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