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前擬建火電項目613個
2013年年初,能源局開始研究下放電力、煤炭項目審批權,將火電單機60萬千瓦以下、煤炭新增產能120萬噸/年以下項目核準權限下放地方。 此舉的“初心”是為一直收緊的產業政策松綁,提高行政效率,減少尋租空間。在下放60萬千瓦電力機組核準權前,地方政府基本上沒有火電項目審批權,除非單設小電廠。
2014年10月,國務院發布《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4年本)》,明確提出火電站由省級政府核準,其中燃煤火電項目應在國家依據總量控制制定的建設規劃內核準。這標志火電審批向省級地方的徹底下放。
審批下放后,火電項目核準開工情況如何?自然是不出意料的“高速運行”了。
以下放后的第一年2015年為例。據統計,2015年全社會用電增速僅0.5%,電力裝機增長卻再次創下歷史新高,全年新增12974萬千瓦,大增24.2%,2015年年底發電能力達到15.1億千瓦。其中火電“貢獻”最大,新增6400萬千瓦,增幅高達33.6%;全年投資1396億元,增長22.0%,相當于全部電源投資增速的兩倍。
除了新增產能,2015年的前11個月,國內通過核準的火力發電項目超過120個,機組容量總計超過1億千瓦。
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投資大、建設周期短的火電項目受到地方政府青睞,似乎是情理之中。帶來的卻是電力過剩加劇的后果,2015年火電利用小時數只有4329小時,2016年僅為4165小時,為1964年以來年度最低,今年的情況也不容量樂觀。
按照正常的市場規律,電源建設應該交由市場決定,企業作為投資主體,根據市場需求作出投資決策,并自負盈虧。但我們特殊的國情決定了在市場還不能起決定性作用的當下,電源建設更需要高層面的統一規劃和管理。
高層也已經從實際情況中認識到了這一點,2015年11月26日,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聯合發文——《關于做好電力項目核準權限下放后規劃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要求各地嚴控火電項目建設,及時修訂燃煤電站總量控制目標,這從一定程度上預示著火電審批權的有限回歸,旨在厘清火電發展的長遠規劃,遏制住當時火爆無序的火電站建設。
2016年5月,國家能源局又召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明確提出化解煤電過剩產能。嚴格控制煤電新開工規模,對存在電力冗余的地區要根據實際情況,取消一批不具備核準條件的項目,暫緩一批煤電項目核準,緩建一批已核準項目。利用市場機制倒逼,加快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新核準的發電機組原則上參與電力市場交易。
今年年初,國家層面的政策進一步收緊。2017年也成為了煤電去產能元年,煤電去產能同時也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1月份,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分別下達11個省份有關“十三五”煤電投產規模的函。共涉及83個煤電項目需停建或緩建,合計10010萬千瓦。
8月初,國家發改委等16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的意見》,明確了"十三五"期間化解煤電產能過剩目標和方向,并給出了首批停建、緩建煤電項目名單。共涉及94個項目,其中停建項目的違規情況主要有“手續不全”和“未納入規劃建設”。
地方政府和企業上項目熱情不減的情況下,企業利潤如何,據澎湃新聞最新消息:中國五大發電集團今年業績將“掉地板”,煤電2/3虧損。以下援引部分內容:
繼2015年總利潤沖破1000億元之后,占據中國發電裝機半壁江山的五大發電集團眼下正面臨全行業的業績掉頭向下。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五大發電集團的利潤總額僅258億元。“(五大發電的經營業績)經歷了2015年的置頂、2016年的腰斬,今年馬上要掉到地板上了。”中國華電集團公司副總法律顧問、企業管理與法律事務部主任陳宗法說。陳宗法在近日舉行的2017上海能源創新論壇上作出以上表述。據其觀察,目前煤電行業約有三分之二陷入虧損,其中山西的虧損面已達88%。2018-2020年,發電企業面臨的形勢也不容樂觀。
不過,化解煤電產能也為新能源發展留出和創造了空間。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在1月份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表示,下一步將以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重、發展新模式新業態為重點,推動能源發展邁向高水平供需平衡

責任編輯:售電小陳
-
烏魯木齊供電:線路遷改
-
山東電建三公司:光熱電站并網
-
福建檢修:帶電消缺
2018-03-20福建
-
國家能源集團的煤電標桿——泰州發電正譜寫世界頂級煤電運營傳奇
-
用電服務送上門
2018-10-26 -
“管家式”服務保運行
2018-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