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今年2-11月售電公司獲利10.76億元的背后有哪些故事?
廣東省2017年的電力市場化交易已經結束將近一個月,2017年12月份的履約期也將結束。12月20日,廣東電力交易中心發布了11月份的電力市場的結算通告。晶見提煉了2017年2-11月十個月的電力市場的結算情況,主要數據
廣東省2017年的電力市場化交易已經結束將近一個月,2017年12月份的履約期也將結束。12月20日,廣東電力交易中心發布了11月份的電力市場的結算通告。
晶見提煉了2017年2-11月十個月的電力市場的結算情況,主要數據如下:
供給側方面:電廠一共降電費65.16億元,平均降幅為-67.29厘/千瓦時,其中長協降44.32億元,競價降20.51億元;總的偏差考核費用為0.66億元(不含3月考核費用)。
需求側方面:售電公司獲利10.76億元(已經扣除偏差考核費用),價差獲利的情況大約為11.11厘/千瓦時。需求側總的偏差考核費用為3.69億元,在不考慮扣除偏差考核費用的情況下,售電公司的獲利14.36億元,價差獲利的情況大約為14.83厘/千瓦時。
也就是說,用戶獲利50.66億元,電價降幅約為-52.31厘——電改最大的贏家并不是售電公司,是電力用戶。
上周五,晶見發布了2018年廣東長協市場均價的結果(戳鏈接閱讀):成交量為998億千瓦時,平均降幅7分6,后臺的評論就炸了,大家紛紛留言:“廣東的售電公司命真好。”
發出這般感言的一般是廣東以外的參與了電力市場直接交易的售電公司,目前,其他省的降幅和廣東的降幅比起來簡直是“不值一提”。例如,湖南的直接交易動輒以幾厘價差收場,今日(12月26日)剛剛結束的江蘇首次售電公司參與的月度競價降幅為1.6分,而幾天前的2018年長協則以2.043分的降幅成交了1429億千瓦時電量。
晶見對于這個論斷是不同意的,真正受益的主體是售電公司代理的電力用戶。
去年底,晶見在請教廣東市場監管相關人員的時候就對一句話印象深刻:廣東的電改紅利已經傳導到了實體經濟。今年這樣的趨勢更為明顯:根據結算報告,80%的價差為電力用戶所有。
并且,用戶到手的是實打實的降低成本;而售電公司到手的收益是其主營業務、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不到20%的價差收益中,售電公司刨去巨額的資產證明成本(用以取得相應電量代理資質)、人員隊伍組建(不乏電網公司和國企、高校招募的電力專業人才)、專業的平臺系統(用于用戶維護、能效分析和未來的現貨市場準備)等,再加上涉及的一些基礎的增值服務,其實真正到手的利潤很有限。
2018年年度雙邊協商期間出現的批零倒掛現象,雖然是市場博弈的正常情況,卻也實實在在造成了不少售電公司上來“先虧為敬”的局面。不少人發現,不少售電公司正在“把第一年掙來的錢賠了進去。”
雖然說市場的競爭會造成優勝劣汰,改革初期的“洗牌”也是為了電力市場的規范和長遠發展,但晶見認為,用戶們應該好好珍惜售電公司存在的土壤,不可以“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
為何?因為售電公司的存在幫助電力用戶爭取到了更大的利益,而一味地追求將售電公司最后一分錢賺走、造成售電側寡頭局面,對電力用戶只有百害而無一利。
我們拿一組數字做比較:在沒有售電公司參與的的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廣東直購電全年平均降幅為0.618分、0.728分和3.361分。而售電公司進入電力市場后參與的廣東2017年和2018年年度雙邊協商降幅分別為6.45分和7.66分。
雖然說,降幅的大幅增加和第二次電力體制改革的其他方面有關,但引入社會資本的售電側改革和售電公司的存在確實通過自身技術和市場競爭等因素,幫終端電力用戶最大程度爭取到了改革紅利。
而在未來,售電公司也將承擔更多角色:節能服務、電力金融、甚至將逐步代理可再生能源等綜合能源服務,晶見認為,市場“無形的手”將繼續發揮其作用,而電力用戶也需尊重售電公司本身的運營成本和發展規律。
按照慣例,下面是需求側與供給側結算的具體數據分析:
廣東售電公司第一年參與競價的時候并沒有偏差考核的概念,因此,當2017年交易規則設定2%以外的偏差需要被考核的時候,就有不少主體哀嚎這樣會殺死襁褓中的售電公司。
但是,從需求側盈虧情況及考核電費對比情況來看,偏差考核費用對需求側企業盈虧比例的影響不大。此外,偏差考核的設置讓電力用戶更加傾向把自己的電量交由售電公司代理,反而更加證明了售電公司的存在價值。
下面我們再看一下廣東供給側2017年2-11月的結算情況。
從電廠的偏差情況來看,正偏差的電廠的數量跟每個月的用電需求有很大的關聯性。隨著2-11月用電需求逐漸增加,正偏差電廠數量比負偏差電廠數量多的情況會逐漸變成負偏差電廠數量多,并會出現無偏差的電廠。然而,除了4和5月即使正偏差電廠數量多于負偏差電廠數量的月份,在發電結余偏差電費方面支出欠發電費始終多于獲取多發電費。
此前就曾有廣東電力市場主體跟晶見提過,“歷史總是在不斷地循環”,2018年的廣東電力市場不會和2017年一模一樣,但是很有可能會出現一樣的趨勢。因為負荷特性就在這里擺著,年初用電需求小,電廠為保證其發電指標,競爭同樣會再次激烈起來。已經完成的2018年長協和年度掛牌交易就已經很好的印證了這句話。
接下來就要看一個月后2018年的月度競價會怎樣發展了。
下面是晶見工作室根據廣東交易中心發布的結算通告整理的廣東2017年2-11月電力市場結算情況表:
晶見提煉了2017年2-11月十個月的電力市場的結算情況,主要數據如下:
供給側方面:電廠一共降電費65.16億元,平均降幅為-67.29厘/千瓦時,其中長協降44.32億元,競價降20.51億元;總的偏差考核費用為0.66億元(不含3月考核費用)。
需求側方面:售電公司獲利10.76億元(已經扣除偏差考核費用),價差獲利的情況大約為11.11厘/千瓦時。需求側總的偏差考核費用為3.69億元,在不考慮扣除偏差考核費用的情況下,售電公司的獲利14.36億元,價差獲利的情況大約為14.83厘/千瓦時。
也就是說,用戶獲利50.66億元,電價降幅約為-52.31厘——電改最大的贏家并不是售電公司,是電力用戶。
售電公司:作為鯰魚,我盡力了
上周五,晶見發布了2018年廣東長協市場均價的結果(戳鏈接閱讀):成交量為998億千瓦時,平均降幅7分6,后臺的評論就炸了,大家紛紛留言:“廣東的售電公司命真好。”
發出這般感言的一般是廣東以外的參與了電力市場直接交易的售電公司,目前,其他省的降幅和廣東的降幅比起來簡直是“不值一提”。例如,湖南的直接交易動輒以幾厘價差收場,今日(12月26日)剛剛結束的江蘇首次售電公司參與的月度競價降幅為1.6分,而幾天前的2018年長協則以2.043分的降幅成交了1429億千瓦時電量。
晶見對于這個論斷是不同意的,真正受益的主體是售電公司代理的電力用戶。
去年底,晶見在請教廣東市場監管相關人員的時候就對一句話印象深刻:廣東的電改紅利已經傳導到了實體經濟。今年這樣的趨勢更為明顯:根據結算報告,80%的價差為電力用戶所有。
并且,用戶到手的是實打實的降低成本;而售電公司到手的收益是其主營業務、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不到20%的價差收益中,售電公司刨去巨額的資產證明成本(用以取得相應電量代理資質)、人員隊伍組建(不乏電網公司和國企、高校招募的電力專業人才)、專業的平臺系統(用于用戶維護、能效分析和未來的現貨市場準備)等,再加上涉及的一些基礎的增值服務,其實真正到手的利潤很有限。
2018年年度雙邊協商期間出現的批零倒掛現象,雖然是市場博弈的正常情況,卻也實實在在造成了不少售電公司上來“先虧為敬”的局面。不少人發現,不少售電公司正在“把第一年掙來的錢賠了進去。”
雖然說市場的競爭會造成優勝劣汰,改革初期的“洗牌”也是為了電力市場的規范和長遠發展,但晶見認為,用戶們應該好好珍惜售電公司存在的土壤,不可以“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
為何?因為售電公司的存在幫助電力用戶爭取到了更大的利益,而一味地追求將售電公司最后一分錢賺走、造成售電側寡頭局面,對電力用戶只有百害而無一利。
我們拿一組數字做比較:在沒有售電公司參與的的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廣東直購電全年平均降幅為0.618分、0.728分和3.361分。而售電公司進入電力市場后參與的廣東2017年和2018年年度雙邊協商降幅分別為6.45分和7.66分。
雖然說,降幅的大幅增加和第二次電力體制改革的其他方面有關,但引入社會資本的售電側改革和售電公司的存在確實通過自身技術和市場競爭等因素,幫終端電力用戶最大程度爭取到了改革紅利。
而在未來,售電公司也將承擔更多角色:節能服務、電力金融、甚至將逐步代理可再生能源等綜合能源服務,晶見認為,市場“無形的手”將繼續發揮其作用,而電力用戶也需尊重售電公司本身的運營成本和發展規律。
按照慣例,下面是需求側與供給側結算的具體數據分析:
(一)需求側分析
廣東售電公司第一年參與競價的時候并沒有偏差考核的概念,因此,當2017年交易規則設定2%以外的偏差需要被考核的時候,就有不少主體哀嚎這樣會殺死襁褓中的售電公司。
但是,從需求側盈虧情況及考核電費對比情況來看,偏差考核費用對需求側企業盈虧比例的影響不大。此外,偏差考核的設置讓電力用戶更加傾向把自己的電量交由售電公司代理,反而更加證明了售電公司的存在價值。
(二)供給側分析
下面我們再看一下廣東供給側2017年2-11月的結算情況。
從電廠的偏差情況來看,正偏差的電廠的數量跟每個月的用電需求有很大的關聯性。隨著2-11月用電需求逐漸增加,正偏差電廠數量比負偏差電廠數量多的情況會逐漸變成負偏差電廠數量多,并會出現無偏差的電廠。然而,除了4和5月即使正偏差電廠數量多于負偏差電廠數量的月份,在發電結余偏差電費方面支出欠發電費始終多于獲取多發電費。
(三)我們展望一下未來?
此前就曾有廣東電力市場主體跟晶見提過,“歷史總是在不斷地循環”,2018年的廣東電力市場不會和2017年一模一樣,但是很有可能會出現一樣的趨勢。因為負荷特性就在這里擺著,年初用電需求小,電廠為保證其發電指標,競爭同樣會再次激烈起來。已經完成的2018年長協和年度掛牌交易就已經很好的印證了這句話。
接下來就要看一個月后2018年的月度競價會怎樣發展了。
下面是晶見工作室根據廣東交易中心發布的結算通告整理的廣東2017年2-11月電力市場結算情況表:
責任編輯:葉雨田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
-
11個試點項目!河北省2021年度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試點項目公示名單
2021-12-22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試點項目 -
能源服務的線上線下
2021-12-20能源服務 -
廣東:支持建設電、熱、冷、氣等多種能源協同互濟的綜合能源項目 培育綠色交易市場機制
2021-12-20多種能源協同
-
11個試點項目!河北省2021年度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試點項目公示名單
2021-12-22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試點項目 -
廣東:支持建設電、熱、冷、氣等多種能源協同互濟的綜合能源項目 培育綠色交易市場機制
2021-12-20多種能源協同 -
浙江“兜底”售電為何有人點贊有人不爽?
2021-12-20售電
-
分錢、分糧、分地盤…大秦電網招募售電合伙人
2021-01-28大秦售電,招募,貴州區域,合伙人,限50個,名額,月入上萬,不是夢 -
10月份用電量延續較快增長態勢 國民經濟持續恢復向好
2020-11-17全社會用電量,國家電網,產業用電量 -
能源市場“負價格”事件分析及啟示
2020-11-03電力現貨市場,電力交易,電改
-
國家發改委給14家單位回函了!完善落實增量配電業務改革政策的八條建議
2021-03-10國家發改委,增量配電,業務改革,政策,八條建議 -
2020年增量配電研究白皮書:河南、云南、山西、浙江、江蘇五省區改革推動成效顯著
2020-11-16增量配電,研究,白皮書 -
貴州電網關于支持務川電解鋁產能指標的建議
2020-11-10務川電解鋁產能指標
-
能源服務的線上線下
2021-12-20能源服務 -
【電改新思維】目錄電價“天花板”掀開后,對電力營銷系統的影響
2021-10-16全面,取消,工商業目錄,銷售電價 -
國家發改委答疑電價改革
2021-10-15國家發改委,答疑,電價改革
-
【電改新思維】目錄電價“天花板”掀開后,對電力營銷系統的影響
2021-10-16目錄電價,電力,營銷系統,影響,電改 -
電改里程碑文件——真的放開兩頭
2021-10-15全面,取消,工商業目錄,銷售電價 -
【電改新思維十七】目錄電價“天花板”被捅破,對市場化電費結算方式有何影響?
2021-05-20電改,電價,市場化電費,結算方式,大秦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