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售電公司爭奪用戶 也靠相互殺價?
主體要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進行工商登記注冊,成為具有法人資格的主體。經營范圍包含電力銷售、購售電、售電等資產要求資產總額不低于2000萬元資產總額在2千萬元至1億元人民幣(不含)的,可從事年售電
300多家售電公司里面,還有許多不知道市場注冊已經啟動。四川格潤能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宋云說,他們等市場注冊已經等了1年多,不知道已經啟動,沒能搶到首批注冊,但他表示,一定會抓緊時間跑步進場。
搶得先機,就能搶得收益嗎?每度電獲利空間僅2厘、電力賣價低于進價……從已推行售電公司入市的部分省份實踐來看,“打價格戰”并不罕見。
四川售電公司爭奪用戶,也靠相互殺價?
有人認為這是必然。“售電公司有點兒像房屋中介,沒啥核心競爭力,只有靠價格戰。”一位售電公司負責人表示。
也有人反對。“靠降價的,會被市場淘汰;靠增值服務的,才活得下來。”李晟認為,增值服務包括電費保障、綜合能源管理、節能咨詢、合同能源管理,“核心目標就是讓客戶用電更便宜、更方便。”
所有增值服務中,李晟認為有一項尤其關鍵——用電偏差考核。由于電力的特殊商品屬性,不能儲存,導致存在電力保障成本。例如用戶預估本月用電量為100萬度,電力部門為了保障100萬度電量,將產生成本,就算當月只用了80萬度電,保障成本卻不會因此降低。所謂用電偏差考核,即對這部分偏差進行考核,最終實際用電量若顯著低于或高于預估值,則將被相關部門“罰款”。李晟介紹,超出或低于數量比例,每年由相關部門調整。按目前標準,若本月用電預估為100萬度,實際只用了80萬度,按4角錢每度的合同價計算,這筆生意要交罰金8000元,約占合同額的2%。在他看來,幫助用戶精準預估用電量、少繳“罰金”,將是售電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廣東二三月電力市場結算情況,有售電公司因為偏差考核被罰了1400多萬元。”陳慶文告訴記者,偏差考核是把雙刃劍,可能是市場化售電第一階段售電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但也會是初期售電公司面臨的最大風險。
雅礱江四川能源有限公司綜合部主任張清認為,做大用戶量,增大電量池,這個月A用戶多用了電,B用戶少用點,總量足夠大就可能分攤偏差考核的風險,而這是售電公司利潤來源的關鍵所在。他介紹,電改走在全國前列的廣東,賺錢的售電公司不少,也有利潤比較高的,“我們還是充滿了信心。”
3長遠發展靠服務?
除了賣電,發現工業用戶的痛點并提供解決方案,才是售電公司的價值所在
記者走訪了數十家售電公司,他們一致認為,四川售電公司將很快迎來洗牌。靠差價賺快錢,只能生存一時,而未來要想占領市場,必須要有硬功夫。
“獨立售電公司是跟國家電網售電公司競爭。”姚福明形容,國家電網是巨獸,而售電公司就像螞蟻,“螞蟻要想生存,只能鉆空子,創價值,尋找巨獸沒有占領或者沒有耕耘好的市場領域。”
姚福明的辦公室掛了兩塊牌子,除了國電大渡河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還有一個碳資產管理公司。“除了賣電和綜合用能解決方案,我們還將為客戶提供清潔低碳的能源解決方案。”姚福明說,用電大戶大多也是高耗能企業,對碳指標等有需求,節能環保、需求側管理與售電的結合,是售電公司未來差異化生存的重要手段。
陳慶文不認為售電公司與強大的國家電網是競爭關系,更應該理解為是一種協作與補充。“我們在與大工業客戶的接觸中,發現很多企業在電力營銷和綜合能源管理服務方面都有巨大需求。這是工業用戶的痛點,也是我們的價值所在。”陳慶文覺得,基于國家電改帶來的整個能源領域的變化,是一片藍海,有著萬億級的市場體量。他透露,目前公司正積極打造“中國天府˙智慧能源共享數字中樞”,向客戶提供需求側管理,售電服務、在線監測、負荷預測,數據分析等能源管理綜合服務。
也有售電公司從產業鏈上下游尋找競爭力。“發(電)配(電)售(電)一體,有天然優勢。”鐵投售電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李樹國介紹,其母公司在建的發電裝機容量達350萬千瓦,同時在為多個工業園區做配網建設,掌握了配電網,就掌握了銷售渠道;掌握發電能力,就有能力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
四川瑞康智慧能源有限公司正在著手為客戶提供用電優化方案,為客戶降低基本電費,并致力于綜合用能服務,包括負荷精準預測,優化負荷曲線,提高用電安全等。該公司電力交易部部長陳雷介紹,他們正在研究用畜牧糞便、秸稈、沼氣發電,實現多能互補。“售電公司如果只買電賣電,很難生存下去。未來的競爭都是看誰更專業,能提供更多的差異化服務。”

責任編輯:電小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