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補齊淮河行蓄洪區電網短板 兩年新建(改造)110千伏變電站4座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部署,聚焦淮河行蓄洪區基礎設施短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保障能力,根據《國務院關于全國蓄滯洪區建設與管理規劃的批復》(國函〔2009〕134號)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行蓄洪區脫貧攻堅工作的若干意見》(皖政〔2017〕108號)精神,編制本規劃。
重點補齊行蓄洪區電網短板,推進區域電網結構升級,實施并完成配電網升級改造,加快實現城鄉電力服務均等化,提升電網供電可靠性,保障行蓄洪區運用時電力安全。
2018—2020年,新建(改造)110千伏變電站4座,主變7臺,容量35萬千伏安,線路長度69.8公里;35千伏變電站12座,主變18臺,容量19萬千伏安,線路長度242.92公里;10千伏線路651.07公里,配變臺數642臺,容量19.8萬千伏安;低壓線路752.69公里。
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區基礎設施建設總體規劃
(2018—2025年)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部署,聚焦淮河行蓄洪區基礎設施短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保障能力,根據《國務院關于全國蓄滯洪區建設與管理規劃的批復》(國函〔2009〕134號)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行蓄洪區脫貧攻堅工作的若干意見》(皖政〔2017〕108號)精神,編制本規劃。
一、建設基礎
(一)基本情況。
安徽省淮河流域現有行蓄洪區16處,包括濛洼、南潤段、邱家湖、城西湖、城東湖、瓦埠湖和老汪湖等7處蓄洪區和姜唐湖、壽西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湯漁湖、荊山湖、花園湖、潘村洼等9處行洪區,涉及合肥、宿州、蚌埠、淮南、阜陽、六安和滁州等7市19個縣(市、區),以及省農墾集團、淮南礦業集團。其中,阜南縣、潁上縣、裕安區、霍邱縣、壽縣、靈璧縣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埇橋區為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淮河行蓄洪區總面積2813.4平方公里,耕地254.62萬畝,區內現有人口99.07萬人,至2020年,行蓄洪區內人口將達101.27萬人。
經過持續多年的治理,特別是近年來淮河行蓄洪區調整工程的實施,部分低標準行蓄洪區正在逐步取消。目前,方邱湖、臨北段、香浮段行洪區調整和建設工程正在實施,計劃2018年底前建設完成并改為防洪保護區,不再屬于行洪區。洪洼地區屬于洪河和洪河分洪道流域,為流域防洪保安大局作出了積極貢獻,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較低,防災減災能力不強,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較差,貧困程度整體較深,該區域基礎設施納入本規劃一并建設。
(二)發展現狀。
近年來,淮河流域相繼實施了河道整治、堤防退建加固、進退洪設施建設、居民遷建、安全建設等工程,行蓄洪區防洪保安能力得到提升,區內交通、電網、飲水、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一定成效。
1.道路。重點實施了撤退轉移道路、縣鄉公路升級改造和通村公路建設等,形成以村村通、撤退轉移道路為主體的道路網絡。截至2017年底,淮河16個行蓄洪區及洪洼地區的農村公路總里程約3329公里,公路網密度約95.8公里/百平方公里。
2.農村電網。大力實施配電網建設、農網改造升級,啟動中心村改造、農村機井通電工程,基本解決了農村地區供電能力不足和電網安全水平不高、“卡脖子”、低電壓等突出問題。截至2017年底,區內有110千伏變電站4座,主變7臺,容量33.8萬千伏安,線路122公里;35千伏變電站19座,主變37臺,容量32萬千伏安,線路320.8公里;10千伏及以下公用配變3368臺,容量70.6萬千伏安,線路8803.2公里。
3.農村飲水。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積極推進,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逐步提高。截至2017年底,區內有供水水廠169處,設計供水規模62.01萬噸/日,現狀供水31.69萬噸/日,農村供水工程現狀自來水普及率為56.7%;區外保莊圩現有供水水廠11處,設計供水規模1.99萬噸/日,實際供水規模1.51萬噸/日,農村供水工程現狀自來水普及率為95.4%。
4.通信網絡。持續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工程,為行蓄洪區安全生產提供通信技術支持。截至2017年底,區內有通信基站1788個,行蓄洪區莊臺、保莊圩和低洼地現網2/3/4G網絡面積覆蓋率98.9%,人口覆蓋率99.2%;通信桿路覆蓋率78%,光端口覆蓋率80%。
(三)存在問題。
淮河行蓄洪區大多形成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是保證淮河流域防洪安全的重要手段,長期以來進洪頻繁,交通、電網、飲水、通信等基礎設施仍不能及時保障行蓄洪區有效運用。
1.交通設施薄弱。區內路網體系不完善,連通度不高,存在一定數量的斷頭路;硬化率偏低,部分村莊、莊臺對外聯系道路和堤頂防汛道路路況較差,目前仍為土路或碎石路;建設標準不高,撤退道路不能很好滿足雙向通行和快速撤退的需要。
2.電網建設標準較低。局部供電能力不足,高峰時段部分電網設備超負荷;部分電網設備陳舊,配置標準低,存在安全隱患,抗災能力仍需進一步加強;少數變電站未實現雙電源供電,供電可靠性有待提高。
3.飲水保障程度不高。局部地區未通自來水,現有水廠供水能力不足;布局較為分散,水處理設備陳舊,輸水管道管徑較小且老化破壞嚴重,漏損率較大,入戶率和水質達標率偏低,區內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遠低于全省水平;水源地易受污染,水質保護需進一步加強。
4.通信網絡設施不全。部分區域專用網絡設施不足,公共通信網絡無線基站少、信號弱,有線電纜、光纖未能全部覆蓋,造成局部信號盲區,難以確保汛期通信需求。
二、建設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圍繞實現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科學規劃,突出重點,補齊短板,加快淮河行蓄洪區道路、電網、飲水、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淮河行蓄洪區安全建設,滿足極端條件下蓄滯洪水需要,改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加快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補齊短板。聚焦區內基礎設施薄弱突出問題,加強道路、電網、飲水、通信等設施建設,推進基礎設施補短板、破瓶頸、增后勁、上水平。
夯實基礎設施,實現安全發展。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完善和提升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發揮基礎設施帶動效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防洪保安與脫貧攻堅的有機統一。
強化統籌協調,確保滿足需要。在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確保不影響行蓄洪功能發揮前提下,統籌建設和發展需求,保證基礎設施建設滿足行蓄洪區發展需要。
堅持遠近結合,有序推進實施??茖W規劃布局,協調遠期發展與近期需求,銜接居民遷建、行蓄洪區調整和安全建設等工程,因地制宜,協同發力,有序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三)建設目標和標準。
基本建成較為完善的道路、電網、飲水、通信基礎設施網絡,全面提升行蓄洪區防洪保安能力。
——路網體系進一步完善??茖W規劃,合理布局,全面提高區內路網密度,形成以鄉級及以上公路為骨干、通村組道路為基礎的道路網絡。到2020年,確保行蓄洪區內每個較大自然村、莊臺、保莊圩全部通路況良好、安全設施齊全的四級公路,路網密度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實現撤退道路與區域路網的有效銜接,滿足行蓄洪區運用時的撤退要求。
——供電可靠性大幅提高。大力推進城鄉電網建設一體化,優化區內配電網整體結構。到2020年,實現區內變電站雙電源供電,中低壓線路絕緣率達到100%,戶均配變容量由現狀1.49千伏安提升至2.2千伏安,超過全國農村電網平均水平,提高防汛排澇設施供電可靠性,保障行蓄洪區運用電力安全。
——飲水安全得到保障。推進水廠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大力實施管網延伸和改造,優先解決區內貧困村飲水安全,根據需要配備完善,并規范使用水質凈化消毒設施,保證供水水質、供水量、構筑物和輸配水管網建設及廠址選擇符合規劃標準,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用水條件的要求,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水質達標率和供水保證率。2018年底前,實現行蓄洪區內所有貧困村自來水村村通、解決行蓄洪區內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完成行蓄洪區列入“十三五”規劃的農飲工程鞏固提升任務。2019年底前,在現狀條件下,實現行蓄洪區內農村居民自來水全覆蓋。2025年底前,依據行蓄洪區安全建設實施進展情況,同步解決涉及的遷移安置居民通自來水問題。規劃建設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應保障行蓄洪期間供水安全。
——通信網絡全覆蓋。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深化寬帶網絡應用,進一步升級基站和有線通信光纜,打通局部區域的“信息孤島”,完善通信預警功能建設,優化網絡配置。到2020年,實現區內無線網絡與有線網絡全面覆蓋,行政村光纖通達,鄉鎮及人口密集的行政村4G網絡全面深度覆蓋,推進基礎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和計算機主干網“三網融合”,提升基礎設施防洪、抗洪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能力,滿足防汛時期應急通信需求。
(四)規劃年限。
根據建設目標和規劃項目實施情況,道路、電網、通信規劃至2020年,農村飲水規劃至2025年。
三、建設任務
(一)路網完善工程。
以完善路網布局、擴大覆蓋范圍、提升通行能力、保障防洪需求為重點,全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實施區內農村公路和堤頂道路建設,提高公路通達通暢和安全保障水平,著力構建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安全便捷的行蓄洪區公路網絡。
2018—2020年,建設道路2659公里,其中農村道路擴面延伸工程2507公里(含撤退道路建設和改造項目797公里),公路庫外的堤頂道路建設項目152公里。道路一般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寬度原則上不低于4.5米,特殊路段不低于3.5米。
(二)電網擴容工程。
重點補齊行蓄洪區電網短板,推進區域電網結構升級,實施并完成配電網升級改造,加快實現城鄉電力服務均等化,提升電網供電可靠性,保障行蓄洪區運用時電力安全。
2018—2020年,新建(改造)110千伏變電站4座,主變7臺,容量35萬千伏安,線路長度69.8公里;35千伏變電站12座,主變18臺,容量19萬千伏安,線路長度242.92公里;10千伏線路651.07公里,配變臺數642臺,容量19.8萬千伏安;低壓線路752.69公里。
(三)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
結合水源分布新建擴建水廠,采取聯網并網方式,優化水源調度,充分挖掘現有水廠供水潛力,升級改造老舊管線,延伸管網覆蓋范圍,解決飲水水質不達標、易反復等問題,提高自來水普及率和供水保證率??紤]農村飲水工程與居民遷建工程密切相關,規劃項目與淮河行蓄洪區安全建設規劃工程銜接,規劃期展望至2025年。
2018—2025年實施項目148處,增加日供水能力109.69萬噸。其中,2018年實施項目67處,現有水廠管網延伸40處、現有水廠改擴建23處、新建水廠4處,增加日供水能力35.71萬噸;2019年實施項目31處,現有水廠管網延伸22處、現有水廠改擴建9處,增加日供水能力26.12萬噸;2020—2025年實施項目50處,現有水廠管網延伸42處、現有水廠改擴建8處,增加日供水能力47.86萬噸。
(四)信息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工程。
以“寬帶安徽”建設為依托,升級改造有線通信光纜,加快無線基站建設,持續加強寬帶網絡深度覆蓋,實現行蓄洪區重點區域4G網絡全覆蓋,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防洪保安中的運用。
2018—2020年,建設通信基站59個,改造通信基站33個;規劃改造桿路1262.2公里、光纜1640.6公里,新建桿路998.4公里,光纜1662.7公里,新增光交583個,新增分纖箱9544個。
四、規劃投資
(一)投資估算。
規劃估算投資40.17億元,其中,道路工程25.23億元,電網工程6.73億元,農村飲水工程6.97億元,通信網絡工程1.24億元。
(二)分期投資計劃。
路網完善工程:2018年投資19.20億元,2019年投資6.03億元。
電網擴容工程:2018年投資1.96億元,2019年投資2.64億元,2020年投資2.13億元。
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2018年投資3.12億元,2019年投資1.39億元,2020—2025年2.46億元。
信息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工程:2018年投資0.37億元,2019年投資0.5億元,2020年投資0.37億元。
五、環境影響評價
(一)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規劃主要為道路、電網、飲水、通信等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工程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主要發生在工程施工期,運行期和移民征地期。
1.施工期環境影響預測評價。施工期環境的影響主要為:施工過程中產生的生產廢水和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施工機械及機動車輛燃油排放的廢氣和施工、公路運輸產生的粉塵;施工機械、運輸、主體工程施工中產生的噪聲;堤防工程的清基、削坡、清淤,建筑物等施工,臨建設施的拆除等固體廢棄物;場區衛生和生活條件相對較差,易造成施工人員中傳染性疾病特別是腸道傳染疾病和病毒性肝炎的爆發流行。
2.運行期環境影響預測評價。規劃工程為淮河行蓄洪區基礎設施建設,除飲水工程產生污泥外,其他工程運行期內對自然環境不產生污染;工程實施有利于提升和完善規劃區域內道路、電力、飲水、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行蓄洪區抗洪防災能力,對改善這些地區的經濟貧困狀況,增強農業發展的后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3.移民征地環境影響預測評價。規劃建設工程涉及永久占地和臨時占地,其中永久占地減少了耕地,增加了土地承載力,將對被征地村群眾造成影響;臨時占地主要為棄土區、取土區、臨時堆土區、施工道路和施工布置臨時占地,對區域內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環境保護措施。
1.強化政策引導。嚴格貫徹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嚴格按照基本建設程序,結合淮河行蓄洪區安全建設規劃,合理規劃項目用地,嚴格遵守生態紅線;嚴格控制施工活動范圍,加強沿線生態環境保護。
2.加強管理督查。加強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等工程前期工作,制定施工期環境保護手冊,對工程規劃、設計、建設、管理進行全過程的監督,做到規范施工、文明施工;嚴格執行“三同時”管理制度;加強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和重要目標的監測與保護,及時掌握環境變化,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對直接影響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域和重要目標的工程,應優化調整規劃項目布局和選址,嚴格依法落實保護要求;加強項目參與人員環境保護意識,建立懲罰、追責制度;做好環境風險防范工作。
3.優化施工技術。根據項目現場實際情況,合理經濟范圍內優先使用環境友好型、技術先進型施工方案,淘汰落后施工工藝和施工機械,創新施工,避免工程建設對環境和生產生活造成不利影響。
規劃實施有利于提升區域內防災和減災能力,也是維護該地區社會經濟和環境功能的一項環境工程,對提高工程治理區抵御洪澇災害的能力和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在各項補償措施和環境保護措施落實的基礎上,不利影響可得到有效緩解。從環境角度分析,規劃的正效益大于負效益,規劃是可行的。
六、保障措施
(一)明確責任分工。規劃農村公路擴面延伸工程由交通部門組織建設,公路庫外的堤頂道路建設工程由水利部門組織建設;電網項目由省能源局協調省電力公司組織建設;農村飲水項目由省水利部門組織建設;通信項目由省通信管理局協調相關電信運營商及鐵塔公司組織建設。
(二)加大財政支持。將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納入省行蓄洪區建設專項資金支持范圍。繼續加大對行蓄洪區內水利、農村飲水安全等公益性項目支持力度,取消貧困縣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的公益性建設項目縣級配套資金。中央預算內水毀修復資金優先用于行蓄洪區基礎設施水毀修復。在不影響貧困縣統籌使用涉農資金的前提下,允許行蓄洪區按照財政涉農資金整合試點要求,從縣級層面整合省以下相關涉農資金,集中投入到行蓄洪區基礎設施建設。
(三)創新金融服務。突出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在行蓄洪區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融資服務功能。允許行蓄洪區以市、縣為單位搭建承接平臺,采取按項目分類打捆方式,與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開展規劃項目融資服務對接。加大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信貸、直接融資增信支持力度,符合條件的規劃項目融資由省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提供擔保。
(四)保障資金投入。農村公路擴面延伸工程省級按照一類行蓄洪區40萬元/公里、二類行蓄洪區30萬元/公里、三類行蓄洪區(含洪洼)25萬元/公里的標準給予定額補助,建設資金通過省級補助、市縣整合、幫扶單位幫扶、社會支持、村級“一事一議”等多種渠道解決;公路庫外的堤頂道路工程省補資金由水利部門負責。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貧困縣投資由中央及省級承擔,其他地區除中央投資外,省級與市縣各承擔50%,受益群眾承擔入戶部分費用,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可適當減免。電網工程由省電力公司統一安排建設,中央預算內投資給予投資補助。通信網絡工程由省通信管理局協調相關電信運營商及鐵塔公司投資建設。
(五)加強土地政策支持?;A設施項目應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相關規劃,盡量使用空閑地和其他存量建設用地,不占或者少占耕地,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確需占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有條件建設區土地的,可按規定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有條件建設區調整為允許建設區。優先保障行蓄洪區基礎設施項目用地指標。允許行蓄洪區所在國家級和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城鄉建設增減掛鉤結余指標按照規定在省域內流轉,所得收益可用于本規劃項目。
(六)強化項目支撐。建立全省統一的行蓄洪區基礎設施項目庫,并依托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庫,編制項目三年滾動投資計劃。納入本規劃的政府投資項目,按照相關規定直接審批可行性研究報告。各地建立聯評聯審機制,加快推進項目前期工作,落實報建手續,確保盡快開工建設。相關項目應根據有關規定進行洪水影響評價類許可,不能影響行蓄洪區功能發揮。
(七)加強環境影響評價?;A設施建設項目依法加強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等工程前期工作,強化相應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根據生態環境對規劃實施的響應及時優化調整實施方案,強化對工程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全過程的監督,最大程序減少規劃實施的不利環境影響。落實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各項環境保護措施,嚴格執行“三同時”管理制度。加強規劃實施后可能影響的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和重要目標的監測與保護,及時掌握環境變化,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對直接影響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域和重要目標的工程,應優化調整規劃項目布局和選址,嚴格依法落實保護要求。
(八)加快規劃組織實施。按照規劃項目化、項目工程化要求,細化目標,分解任務,認真組織規劃落實,增強規劃的執行力和約束力,確保規劃任務有序推進和規劃目標實現。加強與其他各類規劃的協調銜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項目所在地政府是推進項目實施的第一責任人,要編制年度施工方案,細化分工,倒排時間,及時協調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的問題。
附件:1.規劃涉及市縣區情況表
2.淮河行蓄洪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匯總統計表
3.淮河行蓄洪區路網完善工程明細表
4.淮河行蓄洪區電網擴容工程明細表
5.淮河行蓄洪區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明細表
6.淮河行蓄洪區信息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工程明細表
7.淮河行蓄洪區基礎設施分區分類投資表
8.重點任務分工
附件1
規劃涉及市縣區情況表
淮河行蓄洪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匯總統計表
淮河行蓄洪區路網完善工程明細表
淮河行蓄洪區電網擴容工程明細表
淮河行蓄洪區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明細表
淮河行蓄洪區信息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工程明細表
淮河行蓄洪區基礎設施分區分類投資表
重點任務分工
責任編輯:仁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