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格局日趨明朗下 售電公司出路在哪里?
近年末,新一輪電改加速推進并全面深化。隨著輸配電價的進一步厘清、發用電計劃改革的協調推進,競爭性電力市場的構建完善,傳統電力“統購包銷”的模式基本被打破。作為改革的必然產物,售電市場逐漸活躍,售電業務競爭日趨白熱化,售電公司的命運更是幾家歡笑幾家愁。
2015年底國家發改委、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售電側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電網公司、發電集團及其他社會資本均可投資成立售電公司。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預測,到2020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7.7萬億千瓦時,按照相關規劃中“2018年工業用電量全部放開,2020年商業用電量全部放開”,面向社會資本打開的售電市場規模每年可達數萬億元。如此龐大的市場空間,相對較低的準入門檻,對社會資本、地方能投、甚至是跨界領域來說,無疑是改革拋來的又一橄欖枝。截至2017年12月,預計今年市場化交易電量1.6萬億千瓦時,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25%。全國進入及通過公示程序的售電企業已逾3000家,完成工商注冊成為“預備隊員”的售電企業更數倍于此,達到近萬家,其中絕大部分為社會資本。而就在一年前,全國公示的售電公司不到300家,通過工商注冊的僅為3000余家。然而,售電市場的“蛋糕”真的如想象中這么好分么?
從上一輪互聯網經濟的主角網約車的經歷中,我們能大致總結出市場競爭發展的軌跡——驚艷登場、百花齊放,燒錢大戰,繁花落盡,剩者為王。這五部折子戲,同樣在2017年的售電市場中上演。10月30日,安徽電力交易中心發布《關于皖能淮北能源銷售有限公司退出電力市場的公告》,這是安徽第三家退市的售電公司,早在2017年4月,就有蕪湖、遠東兩家售電公司申請退市。原因不外乎公司業務人員短缺、能力不足以及電力交易市場合同執行風險較高等原因。新一輪電改實施至今近3年的時間里,售電市場的蟄伏、售電公司的洗牌,從全民盛宴到泥沙俱下,售電市場中的各方主體逐漸回歸理性,售電市場的格局日趨明朗,為消費者提供質優價廉的電力服務和產品的改革初衷逐步體現。
市場化“代言人”并不那么好當
在我國傳統的電力體制下,電力是一種長期的“統購包銷”的特殊商品。9號文的印發,按照“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原則,打破傳統壟斷,通過市場決定價格,還原電力企業屬性和電力的商品屬性;售電側改革,意在向社會資本放開售電業務,多途徑培育售電側市場競爭主體,有利于更多的用戶擁有選擇權,將利潤轉移到售電側和用電側,通過市場化手段降低用戶用能成本;售電市場的構建,簡言之就是除了第一產業、第三產業中公共事業性質用戶及居民家庭用電仍由電網公司提供“兜底”服務,以充分保障“無議價能力用戶”的用電權益外,其他的電力買賣允許社會資本經營;售電公司的組建,既是電改的衍生品,也是市場化競爭的必要媒介,作為電力市場化改革“代言人”的售電公司,除了通過市場化電量交易,以及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用能服務以降低綜合用能成本外,還需要承擔抑制用戶端電價波動“防火墻”的作用,是風險和利益共擔的載體。
作為電力市場建設先行軍的廣東省,在2016年3~5月三次月度電力集中交易中引入售電公司參與競價,成交電量28.4億千瓦時,占到了總交易量的73%,開創了國內售電公司參與電力直接交易的先河。這其中,售電公司獲得的電量由3月的65%上升至5月的83%,三次交易中電廠向需求方合計讓利5.3億元,其中近4.5億元被售電公司獲得,廣東售電公司的“暴利”試水名噪一時,電廠哀嚎的背后,是售電市場初期“混沌”格局中,各方主體對市場預期的偏差、售電市場不充分競爭,以及市場規模和機制構建的不完善。
售電側改革的目的是放開售電業務,形成競爭的市場主體,最終讓用戶享受改革紅利,而不是讓售電商獲得不合理利潤。業內人士認為,偏差考核和統一出清等規則的引入,將進一步規范和穩定售電市場,同時隨著市場主體對交易規則的進一步明晰,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的逐步完善,電力產品的購銷價差逐漸縮小,使得套利空間迅速收窄,風險大于收益,引發大量以低買高賣賺取差價的“皮包型”售電公司垮塌。
根據廣東電力交易中心最新發布的《關于2017年11月份廣東電力市場結算情況的通告》中顯示,今年11月份售電公司從市場合約獲利0.72億元(若不考慮考核費為0.90億元)。用戶獲利4.97億元,用戶平均價差-46.38厘/千瓦時,用戶獲利占比87.29%。
“經過近2年的發育成熟以后,最早在廣東,現在遍及整個電力市場,售電公司普遍的盈利能力在下降,很多都在賠錢。”一售電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不像在廣東,第一輪競爭中部分售電公司實現盈利,在西北、山西等地,第一輪交易中大量的售電公司就賠錢了。比如某個省組織電力市場交易,省內市場主體從電改以來就了解交易的相關政策,誰都不是門外漢。同時隨著市場化交易的推進,價格也趨于透明,作為中間人的售電公司就很難掙錢了。在統一出清和偏差考核規則推出之前,大家都覺得‘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但冒進簽約的背后,還是售電公司來買單。這其中尤其以獨立售電公司賠的最多,因為沒有發電廠背景和電量優勢、專業技能,對價格判斷能力也相對薄弱,很多售電公司都表示‘玩不下去’了。”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基于廣東電力交易第一輪博弈中發電廠的慘痛經歷,全國各地發電廠紛紛吸取“教訓”,采取抱團的措施“規避”風險。截至今年11月初,某央企發電集團所屬售電公司用度電價差8分以上的價格,最高甚至達到9分來大規模拓展用戶,但對于獨立第三方售電公司,最多給出7.5分價差。而到了11月中旬,因大部分電量已通過自有售電渠道解決,價差回調到6.8分左右。同時,由于售電公司在博弈初期普遍采取“燒錢”圈電量的方式,今年廣東長協市場報價曾一路攀升,個別售電公司為搶奪用戶,率先突破了降價6.45分的去年均值。用戶的胃口越來越大,甚至出現某大用戶甩出一份“降價達不到1毛1就被視為棄權”的招標條件;某粵東北地區1200萬千瓦時電量且負荷穩定性弱的用戶要價8分1且固定比例分成等等,直接帶動了整個市場對起步讓利點的高站位。加上市場上虛假信息的挑動,原本期待著市場高開低走的售電公司也紛紛硬著頭皮參與競價,造成長協折扣價格一路走高,進入非理性區間。在遭受發電側“排擠”和“強勢”用戶雙重擠壓的同時,基于電網接入、計量、搶修等考量,用戶對于售電公司的選擇持續徘徊觀望,部分售電公司命運岌岌可危。
責任編輯:葉雨田
-
11個試點項目!河北省2021年度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試點項目公示名單
2021-12-22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試點項目 -
能源服務的線上線下
2021-12-20能源服務 -
廣東:支持建設電、熱、冷、氣等多種能源協同互濟的綜合能源項目 培育綠色交易市場機制
2021-12-20多種能源協同
-
11個試點項目!河北省2021年度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試點項目公示名單
2021-12-22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試點項目 -
廣東:支持建設電、熱、冷、氣等多種能源協同互濟的綜合能源項目 培育綠色交易市場機制
2021-12-20多種能源協同 -
浙江“兜底”售電為何有人點贊有人不爽?
2021-12-20售電
-
分錢、分糧、分地盤…大秦電網招募售電合伙人
2021-01-28大秦售電,招募,貴州區域,合伙人,限50個,名額,月入上萬,不是夢 -
10月份用電量延續較快增長態勢 國民經濟持續恢復向好
2020-11-17全社會用電量,國家電網,產業用電量 -
能源市場“負價格”事件分析及啟示
2020-11-03電力現貨市場,電力交易,電改
-
國家發改委給14家單位回函了!完善落實增量配電業務改革政策的八條建議
2021-03-10國家發改委,增量配電,業務改革,政策,八條建議 -
2020年增量配電研究白皮書:河南、云南、山西、浙江、江蘇五省區改革推動成效顯著
2020-11-16增量配電,研究,白皮書 -
貴州電網關于支持務川電解鋁產能指標的建議
2020-11-10務川電解鋁產能指標
-
能源服務的線上線下
2021-12-20能源服務 -
【電改新思維】目錄電價“天花板”掀開后,對電力營銷系統的影響
2021-10-16全面,取消,工商業目錄,銷售電價 -
國家發改委答疑電價改革
2021-10-15國家發改委,答疑,電價改革
-
【電改新思維】目錄電價“天花板”掀開后,對電力營銷系統的影響
2021-10-16目錄電價,電力,營銷系統,影響,電改 -
電改里程碑文件——真的放開兩頭
2021-10-15全面,取消,工商業目錄,銷售電價 -
【電改新思維十七】目錄電價“天花板”被捅破,對市場化電費結算方式有何影響?
2021-05-20電改,電價,市場化電費,結算方式,大秦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