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低迷或成新常態 2018年新能源客車企業如何實現逆勢增長?
隨著2018年補貼新政落地實施,加之一線城市公交替換已基本完成、二三線城市增長乏力、高鐵和航運沖擊下公路客車市場萎縮等多重因素影響,2018年新能源客車市場“弱市”端倪初顯、不容樂觀。
市場持續低迷 新能源客車行業何以應對?疾風知勁草,又有哪些車企能夠實現逆市飛揚?
新能源汽車網[xnyauto]嘗試對此進行剖析,供業界參考。
多重因素導致新能源客車“弱市”再現
在過去的2017年,行業形勢迅速從2016年的“火熱”進入到“嚴冬”。2017年1-6月份,客車行業整體形勢遭遇了空前的“斷崖”式下滑,整體銷量下降達35%。資料顯示,受2017年補貼大幅下調、增加3萬公里指標等影響,2017年中國新能源客車銷量可謂是“跌宕起伏”,盡管2017年11、12月銷量實現了大幅增長,但2017年全年銷量依舊出現了下滑。其中,2017年中國純電動客車的銷量約為89546輛,相比2016年115700輛的銷量下降了23%。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隨著2018年補貼新政落地實施,加之一線城市公交替換已基本完成、二三線城市增長乏力、高鐵和航運沖擊下公路客車市場萎縮等多重因素影響,加之,在2018年補貼再度下滑等消息刺激下,2017年11、12月新能源客車銷量實現了環比增長,提前透支了2018年的部分銷量,2018年新能源客車銷量難以實現大幅增長,甚至將比2017年更慘淡。
有企業高管表示,由于新能源客車的超8成銷量來自純電動公交車,但這部分需求大多數來自政府行為。“2018年新能源客車市場恐福禍難料。”
也有企業市場負責人坦言,“2018年新能源客車能保持2017年的銷量就非常不錯了。隨著高鐵普及、私家車的增多,客車總銷量持續下滑已成必然。而新能源客車采購成本高昂,近乎傳統客車2倍之多,之所以這么火,與政策導向息息相關。”
2018年新能源客車補貼下滑40%,雖然產業鏈企業均感壓力巨大,但也是行業“清理門戶”的有效手段。
一位內資深專家補充表示,“即便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能夠有效實現降本,依舊難以有效提升產品利潤。以一輛10米以上的純電動車為例,即便電池、電機、電控下降了20%,但同款整車的利潤依舊較2017年下滑了10萬元以上。”這對于新能源客車銷量在幾百輛左右的車企業而言,無疑會是一場災難。
數據顯示,我國新能源客車企業已從2015年的61家增加至目前的77家。從國內新能源客車上險數據看,2017年前11個月,銷量為200輛以下的客車企業為45家。這些數量眾多的企業或為新進入者,或者為存量盤活的中小型企業,由于資金不足、產品技術落后等問題,在地方政府的“呵護”下艱難求生,更遑論進入全國市場,面臨日益邊緣化的窘境,出局或被重組成為其必然之宿命。
從新能源客車的銷量發展趨勢來看,雖然天花板正在逐步顯現,但行業集中度正在迅速提升,洗牌進一步加速。
在上述背景之下,業內人士表示,2018年新能源客車行業或將進入新一輪調整期,大浪淘沙的結果就是優勝劣汰、強者恒強。
創新引領 多頭并舉助力龍頭企業“逆風飛揚”
對新能源汽車產業來說,隨著補貼政策的加速退出,2018年或許也意味著政府主導市場的模式進入尾聲,企業主導市場的新階段已經開啟。
數據顯示,在我國新能源客車行業,不管是從純電動還是插電混動的角度來看,前十名的市場占比分別達到83%和88%,“二八效應”明顯。
尤其是2017年,國內銷售新能源客車86767輛,雖同比下降24.41%,但其中排名前10家的企業累計銷售74286輛,新能源客車占比高達85.62%,品牌集中度得以有效提升。
在10強企業中,中通客車和申龍客車通過各具特色的多措并舉之術從而開創逆市飛揚格局的強企之道尤其值得業界關注。
面對2017年復雜的市場形勢,中通客車制定了“一優多強”的戰略布局,成效顯著。其中,新能源客車產量8180臺,位于行業三強。另據統計,2017年1—11月,中通客車共計銷售旅團客車5443臺,同比增長108%。2017年1-11月,中通客車海外出口數量較上年增長47.5%。另外,作為公司探索海外旅團市場,實現品牌高端化,提升出口產品附加值的最佳例證,2017年中通海外出口產品單價位居行業第一位,高出第二名整整2萬美元。
如果說2017年是“一優多強”導入期的話,那么2018年就是攻堅期。2018年,中通客車仍將強力推進“一優多強”的戰略布局,并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堅持。2018年2月25日,在中通客車中高層干部述職大會上,中通客車黨委書記、總經理孫慶民正式宣布中通客車開啟“三次創業”新征程。
孫慶民指出,不爭第一就是在混! 2011年以來,我們以“雙百億”為目標開啟了“二次創業”征程,我們可以驕傲的說,我們的“二次創業”已經完美收官。經過了2017年的蓄勢,現在到了明確更高目標的時候了。2018年,中通客車要正式開啟“三次創業”新征程,我們要在2018年跨越百億的基礎上,經過四至五年的奮斗,達到銷售4萬輛,銷售額200億。
2018年,是中通客車“三次創業”的開局之年,中通客車已經開始進入了爬坡期和攻堅期,開始啃硬骨頭,沖刺2.5萬輛成為中通客車2018年的新目標。
而作為2017年十強的新進入者,上海申龍的進階成為構建新格局的蓬勃新勢力,銷量達4702輛, 躋身行業前五,增幅達 236.58%,居行業首位。“面對政府補貼下調和外資車企在華建廠加速的不利形勢,新能源車企應迎難而上、順勢而為,努力通過技術創新、規模擴張、產業整合、共建生態等多種方式予以積極應對。”東旭光電副總經理王忠輝表示。
東旭光電是中國綜合性高新技術企業,2017年年初收購國內知名整車企業—申龍客車,正式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并初步構建起基于石墨烯新材料的包括動力電池、智聯車燈等系列新能源汽車應用產品的產業鏈生態閉環。
在談到新能源車企應如何通過協作實現性能和成本平衡時,王忠輝表示,協作的前提首先要做到產業鏈主體的明確分工,打造個體核心競爭力;其次應考慮上下游產業鏈整合,構建以資本為紐帶的深度融合關系;最后應進行產業鏈橫向整合,兼并重組同業企業,做大規模,降低成本,同時拓展新的商業運行模式。
以東旭光電自身為例。該公司在2017年11月參股氫燃料電池企業—億華通,強化雙方在燃料電池車輛開發應用和市場推廣等方面的合作,并積極推動在2018年底前推廣100臺燃料電池客車。同時,東旭光電2017年6月和11月分別在廣西南寧和四川綿陽各投資30億元,通過兼并重組當地車企的方式在當地建設年產10000輛新能源客車和30000輛新能源物流專用車的大型新能源車生產基地。
綜上所述,為應對2018年的市場低迷,不少客車企業已經啟動“多重”應對措施。
一是,嚴格控制生產成本,只有成本下降,市場規模或有所提升;二是,決戰典型區域市場,如廣州、東莞、佛山等;三是,新能源公路車市場、海外市場的挖掘;四是,進入物流車等新能源專用車領域尋找新的增量空間。
或許,“沒有疲軟的市場,只有疲軟的企業”,只有打造和不斷提升超越對手的競爭優勢,才能在激烈的市場搏殺中最終勝出。
而競爭優勢的構建和提升,仍然離不開“創新”二字。
來源:新能源汽車網

責任編輯:繼電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