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交通藍圖助力新能源迎黃金期
出門就有便捷的公交站,長距離出行可以通過成網的軌道交通快速出行,3公里內的出行可以交給共享單車或者步行……便捷快速的城市公共交通網絡,將會是交通發展的未來方向。 近日,交通部發布《關于全面深入
近日,交通部發布《關于全面深入推進綠色交通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提出“大中城市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0%及以上”、“港口生產單位吞吐量綜合能耗比2015年降低2%”等綠色交通發展的目標。
新能源公交車爆發式增長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技術實驗室副主任劉向龍博士,近日向長江商報記者分享了新能源公交在中國發展的歷程,他說,2007 年,《新能源汽車生產準入管理準則》開始實施,為新能源汽車的上市銷售奠定了基礎,提高了新能源汽車的準入門檻;同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7 年本)》,自此,新能源汽車正式進入發改委的鼓勵產業目錄,新能源公交發展起步。隨著國家一系列政策支持,2016年,新能源公交車新增及更換約8萬輛, 占當年新增及更換車輛的86%;總量達到16.5萬輛,占全國公交車總量27%。
新能源公交在中國的爆發式增長,是綠色交通在中國發展的一個縮影。《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中國要做到清潔高效運輸裝備有效應用,交通運輸行業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數量達到60萬輛,內河船舶船型標準化率達到70%,公路貨運車型標準化率達到80%。內河運輸船舶能源消耗中液化天然氣(LNG)比例在2015年基礎上增長200%。鐵路單位運輸工作量綜合能耗比2015年降低5%,營運貨車、營運船舶和民航業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比2015年分別降低6.8%、6%和7%,港口生產單位吞吐量綜合能耗比2015年降低2%。大中城市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0%以上,建成一批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同時,綠色出行比例要顯著提升,大中城市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0%以上。
交通運輸部今年12月6日就《意見》發布專題解讀,指出了實施“七大工程”,既要重視整個交通運輸系統的高效低碳,又要關注基礎設施、技術裝備領域節能環保。
在解讀《意見》時,交通運輸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吳春耕表示,下一步,交通運輸部將著力實施運輸結構優化工程、組織創新工程、綠色出行工程、資源集約工程、裝備升級工程、污染防治工程、生態保護工程“七大工程”,加快構建綠色發展制度標準制度、科技創新制度和監督管理制度“三大體系”。 到2020年,初步建成布局科學、生態友好、清潔低碳、集約高效的綠色交通運輸體系。
發展綠色交通,力爭優化涵蓋鐵、公、水、航的整體交通網絡布局
12月13日,來自湖北省宜昌市的柑橘開始陸續出現在俄羅斯人民的餐盤中,這是宜昌柑橘第一次通過國際貨運班列中歐(武漢)班列輸送到歐洲。
漢歐國際公司相關負責人13日告訴長江商報記者,此前柑橘全程汽車運輸,遇到嚴寒天氣不僅時間上無法保證,而且貨損率比較高。新的運輸模式讓運輸方、供貨方都比較滿意。宜昌柑橘出口在運輸模式上的新嘗試,是我國綠色運輸發展的小小一角。專題解讀中提到,在運輸結構上,目前我國交通運輸結構過分倚重公路運輸,特別是在貨運領域,低碳環保運輸方式(水運、鐵路)比重較低,與類似條件的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在運輸組織上,目前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特別是公路運輸,存在運輸組織模式較為粗放、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問題。多式聯運、甩掛運輸等先進運輸組織模式占比較低,物流信息交流不暢通,造成運輸效率不高、空駛率高、能耗排放大等情況。在交通運輸污染防治方面,船舶排放控制區實施、船舶污染物接收處置等工作仍面臨較大壓力;營運貨車普遍存在尾氣超標排放問題,越來越成為國家及京津冀等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工作關注的重點。
為推動綠色交通發展,《意見》指出,統籌交通基礎設施布局,優化旅客運輸結構、改善貨物運輸結構等任務,力爭優化涵蓋鐵、公、水、航的整體交通網絡布局,促進形成以高速鐵路和城際鐵路為主體的大容量快速客運系統,理順貨運運價機制,發揮鐵路在大宗物資中遠距離運輸中的骨干作用,逐步減少重載柴油貨車在大宗散貨長距離運輸中的比重。要推廣高效運輸組織方式、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發展高效城市配送模式等任務,鼓勵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江海直達、滾裝運輸、甩掛運輸、駝背運輸等先進運輸組織模式,鼓勵“互聯網+”高效物流等業態創新,深入推進道路貨運無車承運人試點,并創新性提出城市配送領域引導企業發展統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集約化組織模式。
在運輸設施上,《意見》則要求加快機械裝備“油改電、油改氣”、隧道橋梁節能、鐵路機車和飛機節能等先進技術推廣應用。運輸裝備專業化標準化、推廣應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船等任務,包括推進船型標準化、淘汰老舊船舶、鼓勵新能源車輛應用、完善公路網充電設施和內河高等級航道加氣設施等內容。
2019年以后新能源客車
將步入市場主導階段
到今年12月28日,武漢市BRT1線就運營整整一年了,18米的純電動鉸接車由武漢企業揚子江汽車集團采用自主技術研制。揚子江汽車集團市場部負責人鄭亮告訴長江商報記者,從柴油車到汽油車到天然氣車再到純電動車,作為中國客車制造企業的一員,他們能夠深深感受到綠色交通理念對全行業的影響。能夠緊跟政策變動的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而那些變通慢的企業,則慢慢遭到兼并淘汰。純電動鉸接車不僅奔跑在武漢街頭,而且還輸出海外。
鄭亮介紹,今年9月底,摩洛哥馬拉喀什市BRT1號線由武漢公交集團和揚子江汽車集團聯手,從線路規劃、車輛配置及運營解決方案等全方位地進行設計、布置,完整地輸出,開創了中國新能源客車整車與運營鏈、基礎工程鏈、信息化鏈整合出口的創新模式。
實際上,中國已有多個省市明確給出了公交新能源化時間表,比如深圳2017年將率先實現公交電動化,廣州、佛山、福建的時間則定在2020年。三亞、江蘇、哈爾濱、連云港等省市到2020年新能源公交車比例達到80%以上。到2020年,南京、河北等省市基本實現公交電動化。新能源客車及其相關產業迎來持續發展期。
劉向龍表示,如果說2007年是新能源公交車發展的起步期,那么2009年-2012年就是培育期,2013年-2015年則是成長期,在這三個階段都是由政府進行主導的,期間有2009年的“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也有2015年推出的節能與新能源運營補貼。從2016年開始,新能源公交車進入推廣期,也是政府和市場的換擋期,2016年國家出臺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補貼開始慢慢收緊。
劉向龍分析,到了2019年以后,新能源客車市場將步入市場主導的階段,車載環境體系、能源供應體系、運營組織體系(充電時間、成本、模式等)、維修保養體系、安全保障體系等都要跟上,整個交通運輸系統走向智能化、網聯化、協同化。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我要收藏
個贊